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鸡汤伪装成干货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平凡才是真”?


   小莎是一个怕疼的孩子。小莎的父母四十五岁老来得子,对小莎心疼的不行。因为父母溺爱,小莎从小就没吃过苦、受过罪。但是人力有尽时,无论多么小心呵护,一个人怎么可能一辈子都没点麻烦呢?

   前年,小莎想要学做菜,第一次碰刀,心里紧张的不行,颤颤巍巍地一个不小心,手就被划了一个小口子。一家人都吓坏了,赶忙送到医院,医生看过后却很淡定地说:“伤口不大,我给你消一下毒就行了。”可拿出药水只是一擦,小莎就叫疼不止,医生无奈,见也不是什么大伤,后面还有病人等着,也实在懒得跟唠叨不停的小莎父母浪费时间,就随便给了几个创可贴打发走了。隔壁老王碰巧看到了小莎怕疼哼哼唧唧的样子,于是好心把自己的镇痛片给了小莎一粒。小莎发现果然不那么疼了。

   毕竟只是一个小口子,过些时间终究会自己慢慢长好。小莎心想:明明可以不用那么疼的,那个大夫却让消毒什么的,真是可恶⋯⋯他一定是为了多赚钱,在危言耸听。还是隔壁老王最好了,吃一粒镇痛片马上就不疼了。

   去年,小莎得了感冒,第一次发高烧到40度。一家人又觉得是天塌了一样赶到医院,医生认出了小莎,记得是那个怕疼怕得要死的病人,于是看了看病情后告诉她:“你如果打针会好的快点,但是扎针那一下会比较疼;吃药好的慢,但是不需要像打针那样疼。你想怎么治?”小莎从有记忆开始就没受过什么罪,根本无法接受让钢铁利器刺进血管的痛苦。她恐惧,所以她拒绝打针,还是选择了吃药。只是,不打针退烧就会慢一些,而发烧终究也是痛苦的。隔壁老王看她难受,于心不忍,就又给了小莎一粒镇痛片,小莎发现,高烧引起的头痛果然没有那么严重了。

   感冒毕竟只是感冒,过了一段时间就自己好了。小莎心想:明明不打针也可以好的病,那个大夫却让打针⋯⋯他一定是为了创收多赚钱,在危言耸听!还是隔壁老王最好了,吃一粒镇痛片马上就不疼了。

   今年,小莎得了阑尾炎,被送到了医院。医生说:“这回你想光吃药都不行了,必须要做手术。”但是小莎根本不信,小莎疼的冷汗直流,大潮大嚷就要镇痛片,你给我镇痛片然后我要回家!无论医生怎么解释都不接受,最后被劝说多次,索要镇痛片无果之后,很少发怒的小莎终于恼羞成怒:“我不想听你跟我说的那些,你跟我说病情就是为了跟我,装,B!就是为了骗我的钱!我现在要的就是镇痛片,你没有就给我滚开!”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小莎,每时每刻都在呐喊:“我只想要镇痛片!我现在很疼!我只想 现在,立刻,马上 不疼!你跟我说什么治病什么的,不是,还,是,会,疼!我,不,想,听!”

   当然,故事还有各种版本:比如“你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女人不就是生孩子过一辈子”……偏偏很多人还很受用。也许,他们的心态就是:努力当然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可以很轻松呀~做人活的那么累干嘛呀,人家[只是想要轻松]而已,你跟我说那么多、唧唧歪歪地干什么?

   我在以前,曾问过我的室友:“如果让你在一次几乎会必死的战斗中冲锋,而这次战斗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不参加你和你身边的所有人都会死。你的上级可以选择告诉你真相,也可以选择骗你说很安全,你是希望知道真相,还是被蒙在鼓里?”大多数人都选择宁愿被欺骗——如果知道真相了,一定会不敢去冲锋的。

   人们懒得分辨什么叫做“直面现实”,什么叫做“自暴自弃”。于是“平凡才是真”披上了鸡汤的外衣,冠冕堂皇地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镇痛片”。如同幻想自己吃了“镇痛片”病就能好一般,催眠自己“自暴自弃”就能获得幸福——多么令人悲哀的自我催眠。

二:“情商比智商重要”?


   有一天,跟碧哥最好的一个哥们问他:“你这么懂为人处事,你自己现在一定有好多足够硬的人脉吧?”碧哥面露难色:“你说,那些在电视上给人分析股票走向的人都是亿万富吗?懂这些不一定就是成功人士啊。”

   把“情商”当噱头的文章到处都是,读者看了大呼“真是人生哲理,这么经典的文章,我怎么没早点看到!”。但是,根本没几个人愿意去认清“为什么看完了这么‘精彩’的人生哲理,一个人原来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的现实,更不想知道“情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一个人要参加一个饭局,现在有关于“请客”这同一个行为的两种表达方式:[“哥们今天高兴,这顿饭我请了。”]/[“老子今天高兴,不用你们掏钱。”]。有人会认为,情商高的人会选择前一种说话方式,情商低的人用后一种说话方式。很明显,好像前者也给人一种“有教养”的感觉。

   但是,这种表达方式上的技巧叫做“话术”,和“情商”并没什么关系。

   如果一群同学,A求B办事,但是两人又不太熟,不好意思直接单独请客,于是叫了两人都认识的C,D,E一起。E喝高兴了,突然冒出来一句“今天我请了”。无论他用哪一种话术,这都属于情商低

   如果一群同学A,B,C,D,E,他们都是好哥们。毕业时,领完毕业证晚上喝酒,E用第一种话术,A用第二种话术,表达同一个要请客的行为,A的情商更高(尤其是北方的大学)。

   所以真相是:情商并不是话术的积累,而是审时度势的能力——分析环境,理解他人,控制自己。这和“会来事”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会来事”主要是来自积累,情商则是衡量 积累效率 的指标。

   如果这么说就更容易理解:情商不是会来事本身,而是到一个新规则的环境能更快的会来事的能力,是一种提取信息的能力

   那么假设现在你去办理一个业务,你觉得:服务人员对你说 “什么事?” 和 “您要办理什么业务?”哪一个情商高?无论你怎么想,其实话术本身并不是情商。因为有的人就喜欢前者,有的人就喜欢后者。让[喜欢听什么话术的人]“凑巧”听到[他喜欢听的话术],他就会产生你情商高的错觉。然而这“凑巧”来的话术选择,跟情商没有半毛钱关系。真正的“情商”和话术无关,而是知道  在什么场合  面对什么人  用什么态度  的能力

   A君 面对 局长 卑躬屈膝、面对 临时工 声色俱厉,算不算有情商?算不算没教养?

   如果告诉你,A君 因为对 局长 卑躬屈膝而升职,可在升职之后改进了很多规章制度,让全公司人都受益,你怎么看?如果告诉你,这个 临时工 又懒惰又差劲,跟谁都骂骂咧咧,只有在 A君 管他的时候,他因为害怕所以有所收敛,你怎么看?

   如果告诉你,B君对 局长 和对 临时工 态度完全一样,但是他很多再正确的想法也根本没任何人给他机会实现,你怎么看?公司 临时工 根本不干活,不尊重领导,到处偷公司财物,B君依然对他和颜悦色,你怎么看?

   你会不会怪罪这个公司奇葩?

   那么话说回来:如果A君、B君,在同样恶劣的公司里,A君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最大化,B君只会抱怨社会和生不逢时,那到底哪个人算有情商?

   回看网络上的主流“情商”文,通篇都没有任何“审时度势”,没有任何“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都是一些“固定的话术固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偏偏标题要标注一个“情商”。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就好——因为“情商”这两个字能骗来点击量啊!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这仅仅只能感动自己,但是其实什么用都没有。

   那这些作者有罪吗?粗看起来似乎没有。他/她们也许只是想分享他/她们认为对的、好的东西。但是其实他/她们还是有罪,他/她们的罪过就在于欺骗、在于无知。在于将一个本来只是[分享心情的随笔文章],为了他/她们的一己私欲 —— 得到大量的点击量和关注 —— 而精心包装成一篇“人生感悟”。而他/她们自己其实也应该清楚明白地知道,那种文章只是一个随笔,完全可以用“和这样的人相处,才舒心”做标题。但是,如果真的那样了,又怎么能吸引足够多的读者呢?“情商”两个字,简直诛心

   如果一个人为了给亲友治病,而教他们法轮功,让他们不吃药不运动,那这个人有再好的出发点,再菩萨的心肠,也是有罪的:传播愚昧就是最大的罪过。

   用“话术”来伪装成“情商”编点故事,写成文章,读者读起来自然甚爽。然而这对于作者而言不过是成本最低的“叙述性诡计”而已。读者以为干货满满,其实作者最是省脑子,骗你骗的销魂,他也赚的盆满钵满(被关注也是一种利益)。

   人们懒得分辨什么叫情商,什么叫话术,什么叫风俗。于是“情商”披上了鸡汤的外衣,冠冕堂皇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镇痛片”。如同幻想自己吃了“镇痛片”病就能好一般,催眠自己学会“话术”就能提高“情商”——多么令人悲哀的自我催眠。

三:“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德哥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全世界工作最努力的富士康基层员工里,却没有世界首富。”,他逢人便提“乔布斯”、“扎克伯格”,满嘴都是“互联网时代”、“点子至上”。

   德哥发现,好像近年来平板、手环、手表等,很多小玩意都成了热卖的数字产品。于是他突发奇想,想要搞一个“电子魔方”。德哥开始设想:我国喜欢魔方的人这么多,如果有一个全是电子屏幕的魔方,有“摇一摇自动复原”,“电子显示最快恢复路径”等问题,一定很有B格,很酷炫!

   在一边听德哥大侃的A君就问到:“那么你想过电路怎么设计吗?魔方不停旋转一般的电线肯定是不行的啊,如果靠触点的话怎么解决摩擦磨损的问题?魔方的重量、手感问题怎么解决?屏幕和普通魔方的涂层不同是有厚度的,你怎么解决边框会很厚的问题?”

   德哥面带不喜道:“那些都是下面的技术人员的事,什么都要我自己做,那还要公司员工干什么?”

   A君又问:“那么你想怎么融资?是找天使投资还是众筹?人才怎么找?有没有想过怎么招聘、去哪里招聘?没有考虑招聘,难道让你的投资人给你派遣吗?成本怎么控制?员工福利怎么设置?”

   德哥更加不高兴:“我说了,那些都是下面的人需要干的事,我是老板!什么活都让老板干,我花钱养活他们干什么?”

   A君又问:“那你是要独资吗?你父母给你资助吗?你怎么避免别人山寨你的产品……”

   德哥终于恼羞成怒:“你别说了,你什么都不懂!这是互联网时代,有的是投资人!你快闭嘴吧!我跟你说什么你也不懂!竖子不足与论!”

   很多人不想去区分“基石”和“果实”的区别。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因为有“点子”,所以;而是当一个人具备了足够的“渠道”、“人脉”、“资本”、“技术”,才有资格用“点子”去吸引尚有欠缺的其它资源来帮助自己。“点子”不是“基石”,只是帮助人更加有效地将“基石”带来的“果实”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你的“点子”就如同将苹果做成苹果酱的这个想法,并不是只要你有了这个想法,[原料]、[工厂]、[人力]等等就会有人准备好,上赶着送给你让你创业,这是做的什么千秋大梦?

   其实,[创意]本身也是需要两个条件来支撑的:[技术]和[资本]。可惜的是很多喜欢幻想和喝“鸡汤”的人,觉得[创意]才是最大的,其它都是[手下]员工该干的活。

   我接触到好几个可以形容为“小屯子”里出来的“聪明人”,想要创业。自然我是没能力帮他们怎么样了,只是做一个听众而已。但是详谈之后,发现他们非常偏激地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我描述他们的[点子]上。他们不了解,甚至让我有些费解地[歧视]和[反感]与我讨论融资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且不停地在跟我阐述他们对于[乔布斯、扎克伯格、互联网创业]地见解,哪怕其实我比他们知道的不知道清楚多少倍。

   想要骗愚蠢的人,有两大法宝:那就是[不劳而获]和[走捷径]。终于,短信诈骗,传销,一点点暴露在人们视野之内,好像靠“信息不对称”来行骗越来越难,“不劳而获”这个骗法越来越容易被识破而徒劳无功,那么现在忽悠大师们找到了新的好噱头:[走捷径]。受众往往觉得自己掌握了世界上如何成功的最大秘密,拒绝任何人提出一丁点质疑:“你说我爱幻想?我只是想付出少得到多而已,这叫效率,你们懂个屁!一群Loser!”

   人们懒得分辨什么叫基石,什么叫果实。于是“点子”披上了鸡汤的外衣,冠冕堂皇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镇痛片”。如同幻想自己吃了“镇痛片”病就能好一般,催眠自己拥有“点子”就能获得成功——多么令人悲哀的自我催眠。

四:“你不行就是你不够努力”?


   阿布无论做什么事,做成什么样子,都总是被人开玩笑,为此他感到很苦恼。有的人指责他软弱,并且说:“他们怎么不嘲笑别人,就嘲笑你?就是你不会为人处事而已。”阿布自己也看了很多别人的经验和实例,发现确实很多人因为表达自己的不满而让自己的处境得到改善。于是,在又一次被人开玩笑时,他终于爆发了。

   预想中的改善并没有发生,大家变本加厉地欺负阿布。阿布不知道为什么这跟别人告诉他的不一样,但是阿布被吓懵了,直到毕业都没有再反抗过。

   上班的时候,公司里所有人都指使阿布去干本来不属于他的工作。阿布又觉得很苦恼。有人指责他软弱,并且说:“他们怎么不欺负别人?你就有一次撂挑子不干,他们下次就不欺负你了。”阿布自己也看了很多别人的经验和实例,发现确实很多人因为表达自己的不满而让自己的处境得到改善。于是,又一次别人让他干活时他拒绝了,并且撂挑子到最后,直到产生了恶劣的后果。

   然后,阿布被开除了。

   以后,阿布总会想起曾经的经历,慢慢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可是身边的人依然在批评他:“你不适合这个环境,还是你不够优秀;你不够优秀,就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其实,正确的思路是:

   首先,要确定你能为他人带来什么价值。

   如果你见识过足够多的人,你会发现,(总是)被开玩笑的人实际上有不少,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人,并不会因为自己被人开玩笑而感到苦恼。有的人总被开玩笑,但是发生什么问题,那些开他玩笑的人会纷纷帮助他解决困顿;有的人总被开玩笑,但是发生什么问题,那些开他玩笑的人总是幸灾乐祸、冷嘲热讽。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因为将[从你身上“取乐”]估量一个价值的话,那么如果[嘲笑你]是首要价值,你的价值就只体现在“被嘲笑”上,这时你应该竭力离开这个环境。如果[嘲笑你]在别人看来只是次要价值,那么如果你有表现一丁点不开心,身边的人就会因为主要价值而舍弃“嘲笑你”这个次要价值——而这种情况下,被开玩笑的人也往往不会在意被人开玩笑。

   如果你不能给任何人带来任何价值,那么你受到照顾就是恩典,被欺负就是本分。

   然后,判断你沦落到被欺负的这种情形,是因为意外,还是必然。

   只有意外引起的困境,才有解决的可能。如果是必然的发展结果,那么问题就是无法解决的,你只能选择离开这个环境——不要管任何人说的风凉话,离开不适合你的环境,不是失败,而是智慧。

   但是,问题并没有结束,可以说反而是刚刚开始:那么“你不行就是你不够努力”到底对不对?

   一个人是因为穷而目光短浅,还是因为目光短浅而穷?一个人是因为备受欺凌而懦弱,还是因为懦弱而备受欺凌?

   有一个关于对于校园暴力的认知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自杀,也不去跟欺负自己的人同归于尽?”很多人不懂得“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连很多知道这个概念的人,好像换一个领域,从“校园凌霸”说到“人生成就”上,又变成全是每个人自己的努力程度导致的后果了。

   有那么多自以为是的人,觉得自己就高人一等,觉得如果是自己一定不会像那些受到校园凌霸而自杀的人一般被欺负。他们弄错了因果:他们自认为是懦弱导致了被欺凌,自认为自己不懦弱。

   但是实际上如果换做他们从1岁开始就和受害者对换,没有人鼓励、没有人支持,对外界一无所知,信息完全封锁,这些“自认为自己精神强大”的人,同样会变得懦弱。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处”从何而来却不去追究。

   民智未开不应民主。——“民智”从何而来却不去追究。

   限制自由的无非是自己。——这个“自己”从何而来却不去追究。

Even the effort that some people expend,即使是一些人所付出的努力

conscientious striving,the work ethic,奋斗精神,职业道德

even effort depends a lot on fortunate family circumstances.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

For which you,we,can claim no credit.无论是你,还是我们,都不敢妄自邀功。

   好多人掌握着比你多无数倍的信息,然后居高临下地说“还是你自己不想去了解”。好多人享受着他幼年所处的环境为他养成的素质和意志,却把一切外力都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还对别人冷嘲热讽“你不成功就是你不够努力”。

   这种人说出来的话,也真的有人去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需要的是“选择”,而不是“改变”。可是大多数人又都讨厌“改变”和“选择”,所以“感到困难就是不够努力”的论调大行其道。

   人们懒得区分什么叫“意外导致的不合”、什么叫“因为不属于这个环境导致的必然会被排挤”;懒得分辨什么叫“不卑不亢”,什么叫“傻逼硬杠”,什么叫“无理取闹”。于是“强硬”披上了鸡汤的外衣,冠冕堂皇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镇痛片”。如同幻想自己吃了“镇痛片”病就能好一般,催眠自己学会“强硬”就能改善“处境”——多么令人悲哀的自我催眠。

五:“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刘小星是个孤儿,因为没人管教,所以长大成了一个市井流氓。他也从来不否认自己是个流氓。为了赚钱他想了很多邪路,但是他发现来钱凶的黑道都是有背景的人混的,像他这样无依无靠的人根本干不起来。最后,他想到了一个非常缺德的门路:到农村找了好多淳朴又好看的小姑娘出来卖,倒是赚了不少黑心钱。可是再赚钱的买卖,违法就是违法,小星星天天像走钢丝一样提心吊胆地靠“熟人经营”,疲惫不堪。

   人不能一辈子苦,总会遇到一两个“贵人”。有个喜欢光顾他的大哥看不下去了,就建议他开一个洗脚城,让大家打着“足疗”的旗号“嫖娼”。小星奇怪道:“可是这不还是卖吗?有什么区别?”大哥猥琐一笑:“这你就不懂了吧,单纯的‘卖’那是社会底层的渣滓的事。我们这叫‘按摩’,叫‘保健’,你懂吗?再往上走,叫‘盛宴’,叫‘交际’,你懂吗?那是上流社会的玩意。你以前这种模式太下贱了。”小星星还是不解:“怎么,像你说的那样就不下贱了吗?”

   大哥严肃地说道:“你要是非较真,那当然还是下贱了!但是,如果你按我说的那么做,就没人跟你较真了啊!

   哦,我错了,上面的故事讲的太下流了。其实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地方叫[互联网],大家打着“成功”的旗号行“意淫”之事。大家把“阿谀奉承”、“报喜不报忧”、“信口开河”的文章都起了一个艺名叫“鸡汤”。一部分人卖的高兴,一部分人买的舒爽。

   可是,这不是跟普通的自慰没有区别吗?最后的结果不是还是逃避现实,还是在放纵吗?

   ——“住嘴!你竟敢说我放纵,说我自慰!我是为了‘成功’和‘进步’呀!你这个装B犯!你也不看看你神马狗样,你BB这么多你自己怎么不上天呢!给老子/老娘滚蛋,去死!”

   呵呵,人家精神嫖客的理论可是说有理有据:“我们既然选择了上网,那就是摆明车马就是要麻醉自己才会上网的,‘现充’谁会泡在网上?用你多嘴?你不是也泡在网上?你不是也跟我们一样?”

   可是,是谁给出的这个等式:上网=麻醉自己?如果这个等式成立,那么上网工作、学习、当作正常生活一部分的人都算什么呢?

   ——“哎呦~你怎么那么较真呀~”……

   很多人总是感叹自己“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呢,第一,这些人并没有懂得什么道理只是看过了很多段子。偏偏喜欢自我美化自己看过的段子,是人生道理。第二,这些人脑子里的“过好这一生”的标准,并不是追求日子过的好,而是渴望日子过的畸形地优越。

   他们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轻松。什么“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渴望的不是权利,而是特权;只要没有获得特权,那就是过不好

   每天有工作,有吃喝,有亲人陪伴,有朋友相聚,这也叫过的不好——因为无聊呀,因为不能天天海天盛宴呀,因为隔壁小王正在马尔代夫约了四个妹子打炮呀……

   四肢健全,没有什么大病,这也叫过的不好——因为不是过目不忘呀,因为不是长跑冠军呀……

End.话题就此打住


   哎呀⋯⋯这个文章讲不下去了⋯⋯果然,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试试才知道其中的难度。

   写文章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毕竟想要【高收益】、【高效率】、尤其是【受欢迎】地成为故事制造机,除了文笔,还需要昧着自己的良心那~

   当我想到,如果这个文章再写下去,不仅不会收获一丁点认同,反而还很可能要承受一大片辱骂之声,我就没法继续动笔了呀~

   “鸡汤”本身确实无罪,可是如果现实是:商家都在用腐败,卖不出去的“鸡肉”做“鸡汤”,那么“鸡汤”自然都是有毒的了。现在新鲜有料的“鸡肉”本来就供不应求,有价无市,人家卖“干货”的根本不在乎你们这些买不起的人。所以,就给了“鸡汤”伪装成“干货”的欺骗市场。

   没有才华的人假装自己有才华,向读者兜售他们的毒“鸡汤”。而对陶醉于毒“鸡汤”带来的“麻醉效果”的买家,则会催眠自己:所有阻止这种买卖的人都是在装B,在嫉妒别人赚钱,在见不得别人好。

   其实,这些毒鸡汤,都是有共同的特点的:将本来复杂的问题,强行抽象成简单的问题,然后给出打着“有效”噱头的应对方法;将成功的步骤无限化简,然后让你产生“成功”触手可及的错觉;将感情简化得如同商场交易一般,好像可以明码标价,你付出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

   它们将原本复杂的、困难的、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全都幻化成简单粗鄙的游戏模型,你如何被游戏勾引的上瘾,就会如何被鸡汤勾引的上瘾。

   但是最可怕的是,游戏你是清楚你在放松休闲自己的,而“鸡汤”会让你自己骗自己:“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上进。”简直诛心。

   不过,还请诸位能够看到这里的读者,放下蒙住自己眼睛的双手,把这句话看进你的心灵深处:“真正的励志,应该是教你看清生活本来的样子后,还令你仍旧愿意努力,踏踏实实地付出,只为了比现在好一丁点的未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