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书白看了,怎么破:如何高质量地学习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

每个人身边总有那么一群让人羡慕的学霸:九门功课同步学,五门功课拿第一;平常玩不少,成绩比我好。而学渣呢,挑灯夜读,刻苦学习,自认花的时间不比学霸少,怎么就没有学霸考的好呢?是智商的问题吗?还是学霸隐瞒了学习时间?

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著名心理学家兼记忆专家艾伦·巴德利说:“只有用对了学习策略,求知心才不会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学习就好比打仗,将领不光要激励士兵,让他们冲锋陷阵,更要依靠战术组织士兵,有效地利用每一个人的力量,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军队的价值,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战术就好比学习的方法,我们得组织好时间、速度、方法,才能快速地对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又快又好地学习。

如果不想事倍功半,那在学习前,一定要学习如何学习。

二、

《学习之道》这本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出发,跨学科解读学习的原理,为低质量学习者提供最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曾经就是个数理学渣:

从小到大对数理深恶痛绝,考试永远不及格,连读钟表都摸不着头脑,却因为参军,成了美军通信部的陆军少尉,进入了技术的新世界。这让她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因为喜好而阻碍了发展,加上退伍后的选择太少,迫于现实的压力,她决定进修,并且选择了技术专业。

经历了挫败,她逐渐掌握一些学习的技巧,慢慢地越学越好,一路读工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并且拥有了广泛的数理学术背景,如热力学、电磁学、音响学等等。

为了帮助和她一样厌恶数理的人,她研究了如何改变大脑思维、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希望能帮助对数学一筹莫展的你。当然,这些方法具有普遍性,其他学科或者领域同样适用。

三、学习的战术

1.阅读时——提取、回想。

学生时代理解教材的时候我总是会一遍遍地看书,以为这样就会慢慢地懂了,但是其实这样重读阅读效率很低,理解很慢。

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下一次试一下,阅读完一个部分就关上书想想这个部分讲了什么重点,如果你想不起来,那第二次阅读的时候你就知道要抓什么重点了!

第二个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阅读前注意每章每节的标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再去读书,看一看你是不是会更容易理解材料。

阅读完了之后,我们最好在当天晚上睡觉前回想一遍,第二天花几分钟回想、复习,然后把复习的时间延长,能够加深你的记忆和理解。

2.理解、记忆——让所有知识都生动起来!

以下三个方法都可以同时达到帮助我们理解、记忆的效果。

第一个是打比方。

在我们最初理解概念的时候,可能不是很能理解教科书专业的解释,老师常常会打比方,把新学的A知识迁移到我们熟知的B知识上,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虽然这样可能对A知识的理解不是最准确的,但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在以后的解题、应用中我们就会一步步接近知识的内核。

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我们都可以应用比喻来帮助理解、记忆。

第二个方法就是想象。

比如说,学习加速度时,想象一下在车里踩油门的感觉,轰!你感受到了加速的推背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对这个知识很有兴趣并且记忆深刻了?相反地,如果你干瘪瘪地背这个它的含义,背它的方程式,是不是容易记混?

我们对任何知识的学习,不妨保持一颗童心,天马行空地想象知识背后的意义,不仅能够高效地学习,还能让我们永远保持学习的激情。

第三个方法就是编一些顺口溜或者歌曲。

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我们的化学老师给了一个顺口溜帮助记忆,连我这种对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都记住了,原因是在于有意思,好玩会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3.贯通——构建组块。

做数学题的时候我们常常很无奈:概念明白,例题看得懂,自己做作业怎么就不会呢?

这就是没有真正做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表现!推荐大家学习时构建组块。

按照《学习之道》的说法,组块就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

我的理解是,组块其实就是要把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理解了,然后把这个知识点具体地放在学科、跨学科里,用宏观的视角去思考它的应用。

比如说学习经济学的供求原则,先启用专注模式理解它,抓住关键要义即可,再获取背景信息,思考它的应用:供求原则是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呢?它可以应用在其他场景下吗?如果有,除了经济学,什么学科也可以应用呢?这种“从上往下”的思考会加深你的理解,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而做题是一种“从下往上”的学习活动,用来帮助你加固每个组块。

阅读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看到一个知识点,我们不光理解了,还要想这个知识点可以解释你遇到过的哪些事情(至少三个),然后在脑海里想象它可以帮助你处理哪些会遇到的问题,这么一思考了,还怕知识不会运用吗?

4.破题——运用好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发散模式:放松的休息状态。

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我们通常会强调专注模式的重要性,强调减少电子产品对我们注意力的干扰,当然,专注模式的确非常重要。在学习中,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本概念,为后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学习之道》的话说,专注模式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它就像是手电筒发出的一束强有力的灯光,照在一小块区域上,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深。

但发散模式同样不可缺少。当我们转换到发散模式时,大脑并没有停止对问题的思考,问题会转入后台,调动各个神经来思考,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许久没有思路的时候,它会冷不丁地提供一个新点悟,比如数学解题的新思路、创意工作的新角度等等。

和专注模式比起来,发散模式发出的光强度低,照射的范围则更广。

不管是做数学题,还是创意工作,苦苦思考后就去放松一下吧!当你放松回来,“叮”,答案可能就浮现了。

那么怎么切换到发散模式呢?

《学习之道》里提到了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德•格鲁伯提出的“3B”方法:睡觉(bed)、洗澡(bath)、坐公交(bus)。

此外,本书里还提到这些方法:运动、绘画涂鸦、听音乐(纯音乐最好)、冥想等。

至于打游戏、上网、看电视等放松方法建议不要轻易使用,因为很可能你就专注于其中,无法完成任务啦!

四、

以前我总是很懊恼,我看一本书花的时间很多,几乎是一句一句地读,争取都有个印象,但是关上书了,叫我说这本书讲了什么,我却说不出个1234,哪怕说出了一两点,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出来。

我曾经以为是我记忆力的问题,自卑于自己的先天条件。

后来通过学习,我发现其实是我的阅读方法有问题!我总是从头到尾地读,不分重点;按着顺序读,还光读不思考。

这种被动式的阅读就是强行给自己灌输作者的观点,我不思考作者的观点,自然就不理解、记不住。

现在的阅读效果虽然说不上突飞猛进,但的确有效了很多:最多读三遍,就能记住整本书大多数的重点,还能理清结构,甚至可以自己整合书的逻辑。

比起死读书来,我们更需要的是学着怎么读书、怎么学习,最后把知识真正学到手,应用到生活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