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时,我爱考试

来源:东饰资讯网
初中时,我爱考试

不知道这个标题有没有拉仇恨,哈哈。我先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考试,其实根本原因就是我考得好,随之而来的是成就感、满足感。

那会儿父母对我成绩不做过多要求,哪怕是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他们也不会责备我。因此我学习的压力只来自自己,而收获就多种多样了,比如不用上课,不用七点多钟就到学校;平时不熟的同学考试时也来找我搭话了,当然是来问答案。我不吝啬把答案给别人,因为他们能抄的是选择、填空、简答题,总之他们对我不构成竞争,而那些与我成绩相当的压根就不考虑问答案。

但是我的成绩并不是一直很好,小学最好的成绩只是班级前三,从没考过第一。初一上册,数学和地理更是考过四五十分。那会儿,我在的是A班,下课时很多人还在写作业。教我的数学老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异常负责,每天上完课布置作业,中午上交,他下午来改,错误要当天改正并送到他办公室去当面批改。按现在说的“及时反馈”,我成绩应该不会差才对啊,可我是他办公室少有的常客。

初一下册开学两星期后,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分班,不再有A班B班,每个班的水平相当。我进入新班级后,一节生物课就给了我很多感触。课堂上学生随意下座位、上厕所,扔粉笔头,讲话、吃零食,偶尔A班的下课情况也许都要比这好些。刚认识的新朋友还告诉我这已经比之前好了,以前男生女生更是玩得开。就在那个时候我突然就想明白了,我家境一般,父母赚钱不容易,如果我继续浑浑噩噩、不思不想,成绩必然掉进深渊,这对不起父母,因此产生了真正的学习念头。有了这一念头我开始计算现在班上的情况,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当下我应该是班级前5、前6的样子,努力一下,能超过哪些人,目标是班级前三。随后我说服父母让我报了一个补习班,补习英语和数学。

仅是我主观上的学习、努力并不一定能让我迅速提升成绩,客观环境也很重要。以前在A班,我成绩只是中上,由于性格慢热,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眼中我都是一个隐形人。现在我回忆不起太多初一上册的事,那段时间我的存在像真空,我不在,我的世界也不在。但到新班级后,第一节数学课老师让上次期末考试100分以上的人站到讲台上,应该有7,8个人吧,我幸运地是其中之一,期末考了103分。之后老师翻到我放在桌上的数学练习书《基础训练》,他当堂表扬我,说我学到哪儿就做到哪儿,可这是以前那个老师的要求啊,曾经合格的标准成了当下的优秀、努力。由于这两个原因,数学老师尤其关注我,我这颗有萌芽的种子在数学老师的阳光照耀下开始飞速成长——期中考试115分。听到这个分数,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试卷发下来我检查一遍确认老师没改错才放下心来。350多人,数学单科年级第一对我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我第一次数学期中考只有47分啊。

如果说数学老师是阳光,那我班主任就是雨水吧。一开始我很不满意新班级,尝试过换回原来那个班主任的班级,一方面是新班主任的死不放手,而老班主任那边并未做多少努力,也许于她而言我只是一个成绩中上的学生吧。终于转班未果,但新班主任也因此注意到我。在新班主任这里我比较受重视,因为他之前带的班就很少有我这种省事、成绩又还可以的学生。

最后我这颗苏醒的种子在阳光和雨水下健康成长,考上梦想的学校。

说了这么多个人成长历程是因为最近在做一个初三的一对一,给一个学生补习数学。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考试,但对于中考这种难度还不是很大的考试来说,我认为在好的主观和客观环境下还是能考得不错的。

主观条件即学生本人要有能动性,自己愿意学,而不是因为老师、家长逼着学。很多人说“我不喜欢数学”、“我不喜欢英语”,其实都是因为你学不好而已,学不好带来的是挫败感,如何喜欢?兴趣与学好一门课程不是一瞬间动作,而是一连串良性循环:有一点点兴趣,开始学习,得到正反馈,兴趣提升,得到更多正反馈。这就是常说的“优秀成为习惯”。而学习的兴趣我觉得受父母影响比较大,上学期参观家长会,班主任说:不要抱怨你的孩子不爱看书,孩子不读书,一定是家长不读书。至今都不喜欢一类家长,总是拿自己不愿做、也做不到的要求去强迫孩子。

说到客观环境我认为是存在感问题,忘了是谁说产品要帮助顾客建立存在感。学习的存在感来自老师、同学的关注,尤其是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小学实习时,我第一次体会自己一句话、一个动作也许能让孩子开心一整天,原来我是这么的重要。大多数人,都需要证明自己的存在,需要被关注。我这里说的被关注不是成为舞台中央,而是我要能感受到,我对你来说和其他人不一样。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高了,想关注到每个学生并不容易。希望未来的科技能够根据大数据给每个学生布置不一样的作业,作业由机器批改,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更多时间花在了解学生本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