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阿Q遇到了吴妈,原本打算对心中的女神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地惊羞。
结果一出口成了:吴妈,我俩困觉……
这一幕被鲁迅先生记录在案。
当然,这只是一则笑话。
阿Q大着胆子向女神表白,最后张口成了逗B。原因大致是语言表达匮乏。
最近CCTV《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各类媒体,网上线下盛赞其为“文化综艺类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古典诗词不仅仅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它如同其它所有纯文学形式一样,剥开心灵坚硬的外壳,唤醒人们深层的民族记忆,最终碰触到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央视就是抓住古典诗词这把钥匙,开启尘封已久传统文化宝库,激发了国人静默多时的文化探寻欲望。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不少人观赏节目后发现了自己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发出感慨“繁华落幕,速去读书!”。
也许你认为这一生读过大部分的书没有可用之处,这恰恰就是读书的魅力。比如建一栋大楼,少哪一块砖都行,但是不能没有砖块。人的心智模式取决于建造在自己大脑里知识宫殿,阅读的数量决定了宫殿气势,反应出的是个人的气质。每天进食可以强健我们的机体,随时读书能够健全我们的心智。人活一世,不可不读书。
然而读书不总是为了在节目里的像比赛嘉宾那样应对如流,或像Pass test那样满足考试需求,读书大都像吃饭一样,用高品质的食材,滋养我们的身体。不要以果腹为目的摄入快餐食物,垃圾食品,那只能给自己“食而不知其味”的感受
“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用这句话诠释读书很是恰当。我们从小读过的书早已融进我们的骨血,无需刻意寻找他们的存在。读书未必带来富庶的生活,一定能给你富庶的生命,让你成为一个儒雅的善于思考的人。
处于信息过载的当今社会,每天早上醒来打开手机都有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扑面而来,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刷屏,不停地点开链接,这似乎成了不少人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整日花费着大量的时间,一天下来又好像啥事都没干,几年以后才发现被信息洪流冲刷后,自己依然处于文化的荒漠里,在“有知识没文化”的旷野中凌乱。所以嘛,阅读一定要选择经典书籍。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系统化积累,阅读应该避开那些文化快餐,侧重选择经典书籍,通过读书稳步构建个人的知识宫殿。如下象棋一样,不求一步将军,只需日拱一卒。希望几步将死对方的棋手,不仅胜率低,也无法享受下棋的乐趣,一生都是臭棋篓子。
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弗兰西斯·培根
读书要走进文字的深处,体验作者快乐与悲情,伟大与荒诞,读懂作者的思想背景与他的不得已。把书中的观点变成你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后再从书中走出来。
浏览再多的菜谱不下厨房也不能成为大厨,读遍天下地理教材出门也会迷路,阅经万卷未必能找到天堂之门。书的用处在书外。只有当你亲身实践之后,知识才能为你服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直白地理解这句话,书籍就是读书人迈向下一个人生高度的工具,我们借助书籍拥有更高的维度,更开阔的视野,更不需要驻足在“阶梯”上,拘泥于书籍中。
我们到底为什么而读书。为振兴一个民族吧,目标太大了倒也未必成真,可能有点儿虚。为了考大学很具体,目标是否达成后,读书目的就丧失,有可能放弃读书。这是很多人走出大学校门、硕士毕业后就不再读书了,成了终生厌学者。
还不如回到人之初心,寻找阅读的原动力,比如好奇心,求知欲,甚至食色之初欲。可以为吃的更好而读书,也能为泡妞而读书。
你大脑里的知识体系越庞大,你的思维就越缜密,你的生活中选择越多样,你的语言表达就会越丰富。
为了“吴妈”,“阿Q”应该读书。读书多了语言才不会显得那么苍白。
喜欢的请点赞
有用的点分享
鼓励的就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