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折叠》是虚幻还是现实?

来源:东饰资讯网
《北京折叠》是虚幻还是现实?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北京折叠》看完了,这本荣获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的科幻小说,似乎除了作者构思的三层折叠空间外,其余一点也不科幻,甚至许多场景是我们踮起脚尖就能触碰得着赤裸裸的现实。

《北京折叠》将未来的北京划分成了三个空间,第一层空间是由五百万人口的上流社会组成的,他们的生存时间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的清晨六点;

第二层空间是有着两千五百万人口的中产阶级,他们的时间从凌晨六点到夜晚十点;

第三层空间是有着五千万人口的底层百姓,他们的时间从夜晚十点到凌晨六点;

三层空间里的人一起共享48小时。

《北京折叠》是虚幻还是现实? 故事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层空间生活了四十八年,做了二十八年的垃圾工,可以预见未来的若干年他还将一直做下去。

正如老刀自己所说:“我不去(第一层空间)也知道自己的日子有多操蛋。”

实际上,老刀并不过多的嫌弃自己的工作,但他害怕被别人嫌弃。

为了送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女儿上一个能教音乐和跳舞的幼儿园,他不惜冒着被抓住关起来的危险,为生存在第二空间的大学生秦天送信给生活在第一层空间的伊言。

在第一层空间找到伊言,没想到得知伊言竟是已婚的贵妇,伊言不想秦天知道自己的身份,故给老刀二十万作为保守秘密的封口费。

带着愧疚和渴望交织的复杂情绪,老刀推脱着,“我不能拿这么多。”

“拿着吧,没事,我一个礼拜就挣回来了”。

谁也不知道,老刀在这一刻多么讨厌自己,可他想把纸币紧紧的抓牢。

倍感疲倦的老刀准备返回第三空间时,却误打误撞闯进了由机器人严格看管的园子,幸亏得到了原来在第三空间生活过的老葛解围。

在“大观园”里转了一圈,老刀想起了一个人游荡在垃圾边缘的所有时光。

到了转换的时间了,却因为第一空间的一些文件数据的问题,被人为进行干预,转换暂停。导致老刀伤了腿,所幸没有被抓,最终成功的逃回了第三空间。

文章的最后,老刀拿出一万块钱替与房东争吵的邻居小姑娘交了房租,虚弱的摆摆手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着女儿哭累了的脏兮兮的脸,老刀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

他该继续上班去了…

《北京折叠》是虚幻还是现实? 看过小说之后,不免让我们思索自己能够在小说中的哪层空间生存,也暗自反思自己眼前的社会地位。

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倒不如说是对现实社会阶级分化的极致表达。

上流社会掌握着绝对的资源和权利,享受着灿烂的阳光,宽广的街道,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过上高人一等的生活,并且对底层社会有着绝对的掌控权。

文中提到,当会议的文件出现错误时,白发老人的秘书可以随意推迟和暂停转换。

以秦天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则利用一切机会往上层社会挤,他们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以老刀和彭蠡为代表的底层社会,只能在日暮降临时日复一日的重复做最简单又肮脏的垃圾工的工作,卑微的生存着。

更何况垃圾站的工作能找到也是很不容易的。

而对于老刀而言,北京这座折叠城市,却是父亲和其他一些建筑工人一手建造的,听上去又是多么的讽刺。

这不是小说,是现实。

现实中的北京城,居住的地理位置、天价学区房、费用昂贵的国际学校、京籍与非京籍户口,父母的工作性质等等。

这些各式各样的条件已经俨然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将各个阶级的人群赤裸裸的划分开来。

《北京折叠》是虚幻还是现实?

坊间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这本小说是没什么更多新意的典型反乌托邦故事。也有人认为这本小说的成功在于他的政治正确,得以赢得评委的芳心。

确实,这不是一本能让科幻爱好者痴迷的科幻文章,因为里面没有让人脑洞大开的星际穿越之类的东西,也没有遨游太空与外星人的斗智斗勇,除了对三层空间的折叠,没有什么其他颠覆传统想象的情节。

但实际上科幻小说不只是对科学的想象,也是对社会的想象。

只是这想象实在是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看过之后不免让人不寒而栗。

就像前两年的雪国列车,同样是把社会阶级划分的如此彻底,不同的是,雪国列车描述的阶级矛盾已经深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最终导致走向彻底决裂的结局。

而这本小说中各层社会的人还在各自忙碌着。

我想这也是作者郝景芳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结局吧。

PS:

豆瓣阅读上有这本书完整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豆瓣上看这本小说。

一千名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想了解一本书的真正价值就要自己去直面它,当你细细的去品读的时候,才会得到自己最真实最有意义的解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