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对宝强的婚姻讨论得沸沸扬扬,我对此没有过分地好奇。在热热闹闹真真假假的喧嚣里,我只看到了《熟悉的味道》里他的孝心。他那张无论如何打扮和装饰都无法帅气的脸始终有着憨厚的笑意。
他八岁就离开家去少林寺习武,为了完成儿时当演员的梦想;他记得妈妈身材的尺寸,买衣服给她;他给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却担心妈妈嫌贵不肯要而设下“精心骗局”;他眼含热泪为妈妈洗脚、跟妈妈说“对不起”……我看到一个男儿的血性和担当。
也许是今天看了一直特立独行的猫撰写的文章《别让本该退休的父母为你再奋斗20年》深有感触。生在北方,求学来到南方,直至工作和家都安在南方以后,越来越感知到南北的差异。
事先声明,许多事情并不绝对。因为北方也有很多不啃老的励志青年,南方也有一些啃老的颓废青年。这里,我只是表达对一种相对普遍现象的观点,并不是说一船桨打翻一船人。
读大学那会儿,每次回家都要过长江跨黄河,奔腾3000公里。也许正是因为这距离的遥远,气候的巨大差异,人个性的迥异,每次回到家都像是跟大学生活隔绝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而谈到“啃老”这个话题,更觉深刻沉重。
你在北方啃老,有没有看到父母的衰老?
我生于北方,看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家庭:父母辛苦了半辈子为了儿子结婚买婚房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甚至养老的钱;父母为了孩子的新房卖掉自己房子,他们自己不得以出去租房;结婚后的小两口不自己煮饭,仍然每天回父母家吃饭;孙子/女(外孙子/女)出生后,小两口只负责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负责养。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北方的父亲对子女(尤其是女儿)那充满了爱意甚至是娇惯的口气:要什么?爸都给你买!因为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他会无条件无止境地满足我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享受着这样无条件的宠溺,却也没有意识到渐渐养成的理所应当的心态。
所以,你结婚,父母东拼西凑攒足了10万元彩礼,你觉得是应该的,因为大家都这样;
所以,你是儿子,父母不舍的吃穿给你攒的房子首付款,你觉得是理所当然,因为哪家儿子娶媳妇父母不给买房子;
所以,你看到别人有车,你也想要过上有车一族的生活,就伸手向父母要,你觉得反正父母的钱都是你的钱,早晚都要给你;
所以,你生了孩子,父母满心欢喜帮你带,你觉得心安,因为是他们“逼”你现在就生小孩的呀,他们不带谁带?
所以,你就看不到父母日渐花白的头发,看不到他们渐渐衰老的容颜,看不到他们的操劳日渐浑浊的眼睛,看不到他们为了你而忘记了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朋友的表妹最近生了个儿子,因公公“只”给了3万元“奖励”而翻脸。她嘴里振振有词:“爷爷的钱就是他大孙子的钱,怎么不一次给完,才给3万?太抠门了”。她也因此不给老人看望自己的孙子,一家人现在处于胶着状态。
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气愤是有,更多的是痛心。我不能单纯去批判一个“败家媳妇”为何如此不懂事,因为也许一直以来她的父母传递给她的理念就是父母的都是子女的。
我在南方奔跑,努力让父母过得更好
“啃老”和“奔跑”虽然是为了押韵,但更多的是我想到自己在远离家乡的南国,每逢周末在这个四季皆绿的地方奔跑的感觉。
我在南方读书,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独立生活。在南方闷热潮湿的空气中,感受着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别。这差别无所谓好坏,只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常常跟闺蜜聊天,说起南北差异,唏嘘不已。最初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装修房子父母不过去监工?(北方结婚的小两口装修房子,基本上都是父母全程监工)婚礼的细节和安排为什么不是父母去事无巨细地安排?(理由同上)
后来,我渐渐适应了所有的事情都靠自己去解决的独立带给我的安全感;我懂得了父母的付出不应该理所应当地享受;我也因为危机感深重而不断努力突破自己;老公打理着他的业余事业;我也尝试着让写作成为我自律生活的开端……
我希望父母笑,是因为看到我们独立了,成长了;
我希望父母哭,是喜极而泣,终于有一天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我希望父母眼角眉梢都神采奕奕,是因为他们身心健康,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陪伴;
小六说,他所理解的“努力的意义”,就是不让亲人失望。他去给父亲买手机,售货员调侃他要是买给老丈人就买好点的,给父亲一般的就行。
他霸气回应:“去你妈的,给我拿最新最贵的,我要买给我的父亲。”
看到这一句,忽然泪飙。
我们曾是父母的骄傲,我希望我们永远是他们的骄傲。
永远不做那个让他们退休后还为我们奋斗20年的羞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