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的书籍,选题范围颇广,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些故事可能就会在那么一瞬间打动你,从而影响你的人生价值观。而那些故事不一定非要惊心动魄,又或者是热血满满,因为有些故事,虽然稀疏平凡,却在点滴之中深刻的影响着你。
而这几本书,之于我,便是平凡中的映刻,它们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及定义这个世界,让我不再如此轻易给事件定论,从而看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与世界。
1.《看见》/柴静
看见,或者假装看不见起初是有些厌弃这本书的,大概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不过是一个记者的自传,感觉就像是讲怎么从小人物成长到一个很厉害的人似的。
可我错了。在这本书里,成长是有的,可是不是我所想的所谓逆袭成为人生赢家的故事。我庆幸我没有因为偏见而错过这本书,也庆幸自己因此看到了不一样的过去,以及不一样的人生。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疼痛的书,不在乎感动也不是共鸣,而是拷问,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如果是自已,在当时,会怎么做?我不知道。
书里面的事情都非常的平凡且常见,平凡到大多我们都经历过,或者是看见过。
而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那一篇关于少年的自尊心的部分。因为,我们都曾是那个年纪的人,也都曾经如此的敏感自尊过。而那死亡的背后,却让我沉默。
“你现在心里痛苦的时候呢?”
“忍气吞声。”苗苗的表弟上五年级。
“有疑问的时候呢?”我想起小蔡胳膊上拿刀刻的“忍”字。
“问自己。”
“你回答得了自己吗?”
他沉默不语,脸上挂着泪。
“为什么不跟成年人谈呢?”
他的话像针落在地上:“不相信他们说的话。”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想起的是曾经自己被忽视的岁月,大人总是如此,总觉得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可是,他们是不是忘了,他们也曾经是个小孩子。
我问那位六年级的班主任:“你有什么心里话跟谁说?”
大概从来没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他愣了一下:“不说。”
“那你碰到难受的事怎么办呢?”
“忍着。”他的答案和小孩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无关老幼,无关性别,无关国界,处理难受的事情方式大多一样,忍着和发泄的途径,也多大都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也正因此,我才懂得了理解。因为大家的本质,并无什么不同。
最最深刻的,是卢安克的故事。
也正因为这,我开始思考,支教对于那些孩子们的意义到底何在,对支教的人来说,他们收获的远远比那些孩子们的多。
因为大多支教的人只会去一次,而每一次去的人都不同,教的范围不一样,教的内容不一样,孩子们没有办法跟上,因为每一次新的老师就是一次新的开始,所以他们只能停留在起点,任老师反反复复的将一个知识点,一讲再讲。
而再有的是,那些支教的人里面,有多少是真心的想要一直做下去,有多少是真心的想让孩子们更好的。我并没有否定全部,只是针对曾经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故事。
而在支教的背后,还藏有留守儿童的背影。为什么中国的留守儿童这么多,因为经济的发展不均衡,所以那些父母只能够外出打工,以求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比自己好。而青壮年外出打工,当地无人发展,只能坐吃山空,造就的,只能是恶性循环。
我庆幸我在一个这样的年纪遇到了这本书,它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而不是一昧的认定一个观点,然后再也看不到其他,因为人心没有那么简单,好人不一定就是好人,坏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
在这一本书,我所看见的,有关于污染,有关于家暴,有关于权利,有关于过去,而它们都给予了我新的思考,给予了我一个新的人生价值观,不敢说它有多么正确,但确是开阔了视野,有了新的关于人性的思想认知。
2.《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
看见另一个自己亲爱的安德烈,这一本书让我看到的,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与父母的相处方式。
他们坚持了三年的书信交流,关乎日常,关乎思想的碰撞。要庆幸的是,他们都有着足够的耐心去回答对方。龙应台并没有像大多数人的家长一样去敷衍他的孩子,而安德烈也没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子拒绝沟通。这便是他们能够相互理解的原因,因为他们进行了沟通。现在有多少人打着说父母不了解我的旗号,拒绝跟家长沟通,殊不知,沟通才是最好的解决隔阂方式。家长也是如此。
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最深刻的除了龙应台说过的那一句,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不得不说在这一段眼泪哗啦啦的就流了下来,我们对于父母的忽视,确是显而易见的。大概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永远不会因为这一个怪罪或者是恨我们,所以才能如此的肆无忌惮,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另一个让我感触良多的,是菲利普对于龙应台提出的一个问题。
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你的华人朋友的特征?”
我说没有。
他说,“就是,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这似乎是一种中国人的通病,大人们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可以对话的个体,在他们的眼里,他们不过是谁谁的附属品罢了。
这本书里面,并不只有关于日常的描写,更多的是他们对于一个时事而有的不同的意见。关于独立,关于政府,关于人种问题,关于吸烟,也许正因为他们接受的是属于不同国家的教育方式,他们的观点才会更加的中位,又或者是独立。而不是像我,或者是大多数人一样选择盲从。
它影响我的是关于人生的选择,以及为什么要努力,还有坚持自己的认识。它让我开始原谅并懂得,我那一个不甚温柔的母亲。
3.《我是马拉拉》
看见另一个世界先科普一下马拉拉的大概背景吧
这是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和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娜拉姆合著的马拉拉自传。16岁的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武装分子枪击头部,但是,她奇迹生还。本书记录了马拉拉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讲述了在她头部遭受枪击后如何顽强生存下来的励志故事。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让她从斯瓦特地区的偏僻山谷,走进联合国发表演说,走上了为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而不懈奋战的道路,同时也成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创建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在这一本书里,我看见了一个人。她是马拉拉,也是所有为了女性争取她们应有的权利的人。并不单单只是受教育权,在这个世界上,男女不平等,并不仅仅只是存在着这一点。只是那是最最突出的。
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我看到,如果出生的是男孩迎来的是庆祝,如果是女孩,便是忽视更或者是死亡的心情这一段的心情。
因为我自己也曾经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我出生的时候,迎来的并不是爷爷奶奶的祝福。我庆幸的是,他们并没有厌弃我到死亡的地步,但是这也足够心酸。
男女平等,说的容易,只是心里的认知,没有那么容易纠正。
而更加印象深刻的,是关乎知识的渴望。不成想原来我们唾手可得的平常,是他们眼里那样深刻的幸福。
这本书影响我的,有我对于努力的真正认知,它纠正了我关于知识的态度,它让我学会珍惜与感恩,而不是一昧的抱怨以及发泄。
我庆幸我在这样的年纪看过了这几本书,它们让我学会谦卑,学会理解,学会去看到生活中那一些不一样的事件。学会不盲从,不计较,学会平等的看待哪一些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从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这大约便是书籍能赋予我最好的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