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彼此的眼神
现在的时间是23:45分,看来今天的“简书文章”要到明天才能完成了。但是,不管怎样也必须要写。不要让自己找到轻易放弃的理由,因为这一次放弃了,下一次的放弃会来的更容易。
今天周一,是新一周的开始,也是我杭州培训回来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感觉到有点累,同时有点不习惯。先是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与班主任一起带领孩子为明天下午运动会做好各种准备,然后上了两节课,一节课做试卷,另一节则讲评试卷。
中午时刻特别想睡,但强打着精神批改已经积压了三天的作业。批改完作业后,发现距离我下午的课还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心想着趴在桌子上休息会吧,可是居然快速入梦。醒来后,忙询问周围同事,是否到了上课时间。同事答曰:已经过了上课时间,你的搭班老师不忍心把你叫醒,替你去上课了。心中一阵感动……
下午放学时分,突然接到领导微信通知――明天上午第二节课要为本联盟学校的新入职老师上一节示范课,大概有二十余人前来听课。时间很紧,虽说是常态课,但毕竟不同于没有人听课的常态课。于是,匆匆回到家中,投入到备课中来,21:30分左右,课有了个大致的轮廓。就展现一节复习课吧,因为复习课往往比新授课还要有难度。年轻老师可能听新授课的机会更多一点,而复习课相对较少一些。但愿能让她们感悟到要如何上这类课,至于明天的课能否达到自己的意愿,就交给明天吧。
21:40左右,观看了刘坚老师的报告《数学教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很是受到鼓舞,同时,也感到祖国发展的艰巨性。心想唯有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认真扎实的开展好教育改革,不唯分数论,多多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才能加快祖国民族的发展步伐。
啰嗦了这么多之后,回到本文的主题。杭州培训期间,有幸与团队导师面对面的交谈,一些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得以当面请教。在与导师的交谈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导师的眼神。那是一种具有温情的同时又充满鼓励的眼神,让略有不安的我能平静的把自己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详细的述说清楚。从而得到了导师具体的建议:你考虑的这些点都有研究的价值,但是在一个阶段内,不要涉及的太宽,而是深挖其中的一个点,然后再慢慢的来突破其他的点。
在回程的火车上,我询问同行伴:“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与导师的交谈中,导师与我们有眼神上的交流?”同伴答曰:“有,是一种鼓励的眼神。而且,在整个的大会讲座当中,也能感受到导师交流的眼神。”
由此,我们引申出一个讨论的话题——我们上课的时候,与孩子有过这样的眼神交流吗?换就话说,我们与孩子确认过眼神吗?孩子有没有在眼神中获得鼓励呢?
细细想来,我的课堂上真的没有刻意去和孩子有眼神的交流,没有时时刻刻想到要和全班每个孩子去眼神交流,也没有想到眼神的交流可能会给孩子带去鼓励。就如,导师的眼神可以给我带来鼓励一样。
也想到偶像俞特在讲座中说的一件教学事情:在他的班上,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也会有学困生的存在。有一次,有两个学困生在他上课的时候低着头在说话。于是,老师停下来,用眼睛注视着这两位学生。可能是由于课堂的氛围突然发生了改变,其中一个男孩抬起了头,向着讲台的方向望了一眼,正好与老师的眼光形成了对视。对视的过程中,俞特发现:这个孩子的虽然快速躲避老师的眼光,但是这个孩子在那一瞬间的眼神有点不同,到底哪里不同,他也不知道。不过,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这个孩子一定会好起来。果然,这以后,孩子慢慢的改变了,变得好起来了。而当时那个没有对视过眼神的孩子则涛声依旧,直到小学毕业。尽管,此后老师多次期待与这个孩子有对视的机会,但是,一直没有发生……
想想我的课堂,也有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有过和孩子对视的情形。但是,更多的是,孩子没有抬头与我有眼神的交流,或者这样说:就算有,孩子也没有在我眼神中的看到鼓励。以后,在我的课堂中,我要有意识的与孩子有眼神上的对接与交流。因为,这可能是一种简单、高明、实用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