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读《中国文化课》

来源:东饰资讯网

余秋雨其人

书的引论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的生命基调,是以最大的安静,穿越最险的峡谷。这是老子的教导,由‘与世无争’抵达‘人莫与争’。”

读余秋雨的作品时,也常常有同样的感觉。他的语调很平静,好像一个远方来的老朋友,在缓缓地向你倾吐过去的故事。但就在这样的平静中,依然能感受到故事背后深厚和雄浑的气韵,这些气韵好像与内心深处某种根似的东西紧紧相连。

这位平静的讲述者,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却在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辞职,开始了文化苦旅。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危险的文化一线,只为探求文化真迹。

能看出一个人人性色彩的,往往是他所作出的一个个选择。因为选择背后的依据,是一个人自觉或不自觉潜意识里各种价值观的优先级排序。余秋雨在事业与探险中,选择了探险;在安定与颠簸中,选择了颠簸。他是一个在路上苦旅的行者。大学里的学者往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研究者,一种是教师。余秋雨用自己的脚丈量大地,以“行者”的姿态走出了另一番路。以行研究,行为世范,这位学术上的“浪子”反倒在研究者和教师之上开辟了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新视界。故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多次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为一体”的文化劳绩。

我想,一个人做出有悖常理的选择可能有很多原因,但那些原因肯定与一个字有关,爱。文人往往对于汲汲与功名等嗤之以鼻,往往天真执拗,不管有多少质疑,也坚守着自己标准的真善美。余秋雨说,“别人接不接受很重要。在本质上,文化无界。只有让大量原先并不熟悉的人接受,中国文化才能证明自己的体量和力量。”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使命感的,他看到了承载了中国人的根的中国文化的光芒,他想让全世界都看看。

所以他安静地,在路上冒着险,以手中的笔,以中年的声音,诉说着心中的“人莫与争”。

本书行文风格

书中并未见到很多红极一时的“秋雨体”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更强的故事性。比之文学性的语言,有悬念迭起、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显然更符合听众的口味。

作者说:“我不想把它变成普通教科书式的‘中国文化史’,而是依据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以心带史,也就是以自己的‘心灵大感觉’来激活历史,然后调动起读者的‘心灵大感觉’。”从这种“以心带史”的态度来看,书中讲述的故事,也或多或少的地带着秋雨体的风味,读来有种不生涩的历史文化的柔顺感。

这些故事里有简明的美感。讲老子,挑的是鲁迅《出关》。“白衣,青牛,黄衣服,布口袋,一下子进入灰色的尘土里,很快,什么都看不见了。” 既幽默,又有美感,还有哲学内涵和美学内涵。

故事里有埋伏的悬念。作为奠基时代第一代表的老子,书中并未于其言行过多着墨,只是举出了关于人类文明史名人的一系列统计,再加上五千字《道德经》成书的荒诞小故事,给读者心里埋下了关于这位大家及其著作魅力的好奇心的种子。言不在多,激起兴趣最佳。

故事里还有感性的意念。比如讲到孔子,“这双鞋子走出的路,后来将成为很多很多人的路,成为全人类最大族群都认识的路”。

《中国文化课》其书

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是一本精装版的大部头,近700页。可700页的篇幅自然说不尽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文化名人及其灿若繁星的思想著作。中国文化体量太大了,连诗仙李白也只能勉强用四页文字来书写其蓬勃的诗魂,当今红人、新一代君子的极致代表也只能占到三页文字之多。但就是这些短短的文字,在余秋雨故事化的诗性讲述里,也能让我们窥见那些伟大历史名人背后灵魂一隅的清晖。

读着这些故事,时常会被那些古人的人性光辉打动。你看阮籍,在礼教森严的魏晋时代为一名不认识的女子泪洒灵堂,他的哭泣,仅仅是为着一份美丽的逝去;你看墨子,急急地走啊走,走啊走,穿过河南,穿过安徽,走到了古城荆州,仅仅是为了心中的理念。

又时常会为其他们个人运命与灵魂深度的背离而哑然。文学史上的大诗人,却天降皇室,皇帝的身体里是诗人浪漫的心;千年难遇的音乐家、艺术家、哲学家嵇康,生得“龙章凤姿”,如巍巍玉山,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铁匠。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人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

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

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很少问自己: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流行立flag的时代,流行先树立一个小目标的时代,往往关注的是立事,而非立人,关注的事如何成事,而非如何成人。聚光灯下的是增长、流量、股价,现代化的高效率为中国筑起了很多令人瞩目的高峰。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听到儒家文化从远处传来的遥远的歌声,是先祖的歌声,但仿佛并未植入我们的心。关于德性的教育和呼唤,仿佛只是一个遥远的口号。

“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也不是一大堆书,而是一大批人。”

余秋雨在书中写道:“我很想让今天的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他们。因为他们比我们所有的人都厉害。是他们,决定了我们成为我们。”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呢?在中国文化里浸淫数十载的成年人,为什么要重拾好像已经本就融注于我们身体里的文化呢?

我想,其中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还是无知的。现代化的步伐很快,我们被裹挟其中,眨眼间发现曾经孕育我们祖先的文化,现在离我们好远,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但我们不曾忘记她的力量。只有弄懂她,才是解开我们自身基因密码和行为模式的关键,她是我们了解自身的钥匙。而唯有了解了自身,才知道现在我们在何处,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