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的事(林语堂)
你是否觉得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却无力抓住?
你是否经常感到疲惫异常却又没有发挥所能?
你是否感到自己总是忙忙碌碌却效率低下?
你是否觉得自己的时间总是被别人的安排打乱?
你是否发现自己只擅长做琐碎小事?
《精要主义》这本书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展开,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是“更少,但更好”,而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告别不必要的大多数。
关键词1: 甄别
在阐述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中,该书提出了一个关键词:甄别。搜索“甄别”,我们会发现它的近似词是鉴别,区别,强调认真、慎重地鉴别,审查辨别,考核鉴定。
精要主义提出“甄别”一词,目的是要区分无意义的多少与有意义的少数。正如理查德·科克曾说,宇宙中存在的绝大多数事物——人类的行为和其他一切力量、资源、观念,都没有什么价值,也产生不了什么结果。只有少数事物效果非凡,影响巨大。
这点其实也有原理支撑的,我们很多人听说过得“帕累托原理”,它指出80%的成果思有20%的努力产生的。沃伦巴菲特有句名言:“我们的投资策略接近昏睡状态。“他的意思是说,他和他的公司只做相对较少的投资,并且会长时间保持。”事实也如此,巴菲特90%的收入,来自10%的投资;所以,精要主义让我们用跟多的时间来辨别,以便话更少的时间来做,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甄别”让我们聚焦有意义的少数。
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1.更多努力不一定能带来更多收货,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说,每个人都应该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
2.扫描环境,寻找中重要的少数,淘汰不重要的多数。
关键词2: 取舍
《精要主义》说所谓战略,就是如何做出选择及取舍。它意味着通过慎重选择来实现不同。
1.重视舍,有所取必有所舍
艾琳卡兰曾讲述她不加取舍而做出的牺牲。工作中她一开始并不打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是随后发生了调整,开始,她只是周日回花半个小时整理邮件、工作事项。后来每周日都要工作几个小时,再后来就变成了整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消失了。她的故事从反面说明,我们要么自己做出艰难的选择,要么就要接受别的力量或者别的人插手替我们做选择。所以,当我们觉得一些“不必要的琐事”或本该拒绝的事情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其实是我们没有主动选择拒绝的结果的。
2.自问法,丢掉不愿舍弃的心理
想想你的书架上是否有但实际很长时间都没碰的书,却不愿移去?手机里是否花时间点击收藏的文章课程,却并没有翻看?衣柜里还有占据容纳空间很长时间的衣物?这是我们日常中常见的不愿舍弃的情形。在生活中大的选择中也同样如此,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已经有的东西的估价,往往高于它们的实际价值,于是扔掉这些东西就更难。所以,如果你还不舍得抛弃那些白白占据空间的物品,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它,我愿意话多少钱去买它?”同理,在人生中,在决定要淘汰哪些事情时,也问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愿意做什么来得到它?”如此,从小事中提高自己的选择和决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