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诸子百家终结者——韩非(《风流去》读后感三)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韩非何人?

图片源自雨心里

韩非子,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报任安书》记载“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韩非,战国韩国国王之子(韩公子),最后 的儒者——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口讷,所以就比较会写,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韩非子主要活动时间,处于最为激烈的灭国战争前夜,诸侯战争不再以称霸为目标,而是要夺你土地、掠你百姓、灭你国家,疆域并入己国。韩非子被迫害后两年,也就是秦王政16年(公元前231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建立大秦皇朝。

二、在法术势中读懂人性

韩非子主张的核心内容,三个字——法、术、势。这三个字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古已有之,如秦国商君卫鞅重法,法者,律法规章;韩国申不害(申不害原是郑国人,韩国灭郑国后入韩国,韩昭侯拜为丞相)重术,术为权术,神机妙算也;赵国慎到重势,势,为威权。

韩非子综合了这三点,因为他看透了人与人之间纯属利益分配关系。

且看他的论证:来,先看父子关系。古人生了儿子就高兴,生了女儿就要抛弃,为何?因为儿子可以养老;再来,看夫妻关系。卫国有一对夫妻做白日梦,妻子向神祷告,我要白得一百捆布;丈夫问妻子,为何这么少?妻子说,超过这个数,你就要拿多余的去买小妾了;好了,看君臣关系。作为君主,自然希望大臣都能够能力和俸禄相匹配;作为大臣,自然想少一些能力和付出,多一些俸禄。人性都是从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出发的。

韩非子进一步发提出,人的一切行为动力都是利,这一点,在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认为,人从本质上就是自己爱自己、愿意保存自己、设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所以,利益或对于幸福的欲求就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唯一动力。

在利益的基础上,韩非进一步指出个体是没有价值的,相对于国家和权势,人的独立性是有罪的。那么如何使得整个社会朝着共赢方向发展呢?儒家给出的是仁义道德,这是一种总效益高而较低的成本。韩非子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还有更小的成本——法。通过律法规定,个体只有生活在帝国体制内,离开帝国,个人毫无意义;个体只是帝国或者说权威的工具,这一切都极度否定了个人利益的价值。或许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帝国整齐划一,保持稳定。

我斗胆猜想,韩非子老人家想必没有谈过恋爱,他不知道,人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和变量X,不信,请看看你身边,一件极小的事情,一个小情绪,一条朋友圈、甚至于聊天一个表情,都有可能改变这一天的心情,怎么可能是像标准化工具呢!殊不知,这不确定性也是人生的乐趣啊!

三、与儒不得不说的事

韩非子有一句著名的言论,读过武侠小说的都不陌生,即《五蠹》中,“儒以文乱国,侠以武犯禁”。

应当说,韩非子是儒学的巨敌。他犀利地指出仁义、道德是没有用的,个人的德行也是靠不住的,尧舜这样的圣人不用法也能善治,桀纣这样的暴君什么法也是约束不了的。

到此为止,发现了没有。韩非子做的是事实判断,即有用还是无用的尺度。孟子极力倡导仁义道德,是说这样的政治伦理是对国家和百姓好的,这是价值判断,即好与不好的尺度。说到底,就是老鲍所说的科学与信仰的区别。

四、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

值得关注的是,孟子和荀子都十分关心学习。孟子认为人性善,因为学习可以保持这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而需要学习来改变这恶,化性起伪,著名的《劝学篇》,开篇就提出:学不可以已。韩非子的学习,集儒、法、道诸子百家,从客观而言,是因为他出生的时代,正所谓,时也命也。

尽管学习很重要,韩非子终究还是终结了私学。韩非子甚至认为,私学者,二心之学也;师徒关系、私学成群,都是他所反对的,他甚至忘了自己为何出发!自己的恩师——荀子,就是私学大师!看看他的话,多么狠:凡乱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学者也(翻译成白话文即凡是犯上作乱者,反对现存社会的,常常是读书人中那些怀有异心搞私学的人),还有更狠的,请看: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

始皇帝34年(前213年),禁书,始皇帝35年(公元前212年),坑儒。

历史总是这样客观、冷静、残酷: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犯上作乱者又有几人读书!落地举子黄巢、洪秀全……

然而这一切,都完了,禁私学,秦帝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诸子百家皆不复存!一个自由洒脱的时代终结了!

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学生,但他的主张更多来自于老子,是以被称为两个老子传人之一,另一个人是庄周。对人性的彻底失望,找不到出口,老子西出函谷关,庄子持竿不顾,韩非不一样,他非要找出一条血路,杀将出去。他寄希望于君主,为强者说话,他忘了,自己也是臣子;他反对私学,他忘了,他也是私学弟子。

而几乎所有法家的代表人物,特别在秦效力者,几乎没有好下场,商君车裂、韩非被诛。韩非给世人留下一个终极疑问:痛哉,为何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没有产生分权,反而更加集权了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