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断金刚第十章:心识无垢更健康
181-195页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发过火的我,在今天晚上给孩子们上课时,发了很大的火,把我自己也吓到了。
原因是有一个孩子太调皮了,把整个课堂搞的乱糟糟,提醒好几次都没有效果之后,我终于忍无可忍的严厉斥责了他。
可笑的是,就在前几分钟,我还觉得这个孩子可爱的像一个天使,甚至有亲亲他,抱抱他的冲动。然而,在他做出一些调皮的举动之后,我又觉得他像一个小恶魔。
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对不对?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搞不懂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但同时我也很相信一句话,所有的困难都是成长的契机,有时候带着困惑在生活中去践行,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法。
所以非常幸运的,我在今天晚上看到了本章的内容,就像是为我今天晚上的困惑而特设的一样,为我拨开云雾,看到事物背后运作的真相。
在商界,一个令人感到悲哀遗憾的事实是,许多事业飞黄腾达的商人,都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家庭为代价的。
怎样才能鱼和熊掌兼得?
答案简单得出乎意料,那就是:尽量避免让自己遭受烦恼。
有六种烦恼危害最大:
1,用错误的方法喜爱事物
2,用错误的方法憎恶事物
3,傲慢
4,不了解事物真正运作的过程
5,对重大真理怠惰怀疑
6,错误的世界观
我们的衰老过程与恶念(即烦恼)密切相关,归根结底,烦恼是造成我们死亡的元凶。
那当一些负面的念头出现应该怎样处理呢?
佛陀在金刚经中给出了提示: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当我们的意识中有了“自我”的概念,或心中存有其他如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概念,那么当别人伤害了我们,相应的我们伤害他人的念头也会随之而来。
所以如果能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就不会陷于烦恼和负面情绪。
对于这句话的误解和误传有很多种。
正解是:
“无我”是指:无论那个让你烦恼的人和事,看起来有多么的面目可憎,它都来自于你自己的内心,来自于你的心识和认知。
“无想”是指:将困扰你的人和事,视为一个空白的屏幕,而你的心识和过去行为种下的铭印,则是影片的投影仪。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觉知到这些,将会使我们避免发怒。
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佛教经典偈颂:
假若困境可解,何必心烦意乱?
假若困境无解,何必郁郁寡欢?
当我们能够看清这些事物背后的运作规律,即刻就能拥有化愤怒为力量,解决眼前问题的能力。
每当我们拒绝发火或避免任何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上就加注了更多的健康和快乐。
祝我们都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