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件(篇1)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趋势;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名字叫“埃尼阿克”(ENIAC)
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一般来说,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顺序是: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输出。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简称ASCII码,共有128个字符。
冯.诺依曼计算机有五个基本部分,即输入设备、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和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硬件主要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五大部分组成
打印机可分为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
最小存储单位为字节(BYTE),1K=1024字节,1M=1024K
外存储器有软盘(1.44M),硬盘(3.2G),光盘(650M)等
系统软件有:
应用软件是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软件。有,WPS,WORD,EXCEL,PHOTOSHOP,FRANGPAGE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病毒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隐蔽性 (2)传染性 (3)潜伏性 (4)可激发性 (5)破坏性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2)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3)
《计算机常用设备》教学设计方案
四川交通运输学校基础科项晓钢
一、教学目标
本次课的内容包括:对计算机组成部件的物理划分和逻辑划分理论介绍,具体计算机内部各组成部件的功能介绍,造型表征,模块划分以及主要生产厂商等,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扩充了各中硬件相关的识别技巧以及护理知识的介绍。
二、教学方法
为响应“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本次课采用了课本讲解、板书、多媒体应用等教学方法的结合。
在课本讲解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互问答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板书来记录学生的发言以及思维表现,在知识讲解后,直观的调用之前的黑板板书内容,作为学生们自信心提升的有效道具,并且可以提示学生本次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在多媒体环节引入了新颖的虚拟现实技术,指导并带领学生以任意角度的观摩,精细准确的表达,提示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游戏参与式的演示,实现模拟教学,让学生在新奇的心态驱使下参与学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次课程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很直观的认识计算机内部结构组成部件的外观,并熟练记忆各种硬件的识别和安装方法及准确的解说其功能。
四、教学过程
1、作为开场白,回顾上次课的知识,即可以有话可说,还可以给学生一个情绪的和思想集中的缓冲;
2、以向学生们对计算机的视觉认识的提问展开新知识的教学,同学们会很直观的回答出相应的常规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摄像头等,也有懂得多一些的同学会提及显示卡、声卡、CPU等硬件,在学生的回答已经接近穷尽的时候,就针对刚才学生们提出的内容加以区别和划分,引出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划分,即:主机和外设两大类,讲解完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将刚才所列举的项目进行归类。
3、在讲解了计算机的物理划分之后,再提出冯·诺依曼的逻辑划分理论,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类,讲解完后,再次引导学生自己去将刚才所列举的项目进行归类。
4、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了初步认识之后,就进入详细的各部件讲解阶段。此时,和学生们一同打开计算机教学平台,结合专门制作的虚拟现实产品的操作演示,分别利用相应的教学设计时间来对各个部件的功能、外观、识别方法、具体安装位置、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进行讲解,并随时提问各种部件间的异同,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在各个部件都讲解完成以后,就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将虚拟现实的模型分发给台下的所有学生,利用几分钟时间来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使用鼠标和键盘来调整观察角度,观察高度,观察距离等,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从任意角度”观察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并通过鼠标和键盘的配合来完成计算机主机部分的拆卸与安装,让学生能在“游戏感觉”的心态下更直观的看清楚,也更有效的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
五、时间分配
1、前次课的内容回顾(5分钟)
2、利用交互式问答形式进行计算机的物理和逻辑划分理论讲解(10分钟)
3、配合虚拟现实的模型进行计算机的硬件明细讲解:
主板的功能、识别、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10-12分钟)
CPU的功能、识别、安装、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5-8分钟)内存条的功能、识别、安装、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5-8分钟)显示卡的功能、识别、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5-8分钟)
网卡的功能、识别、维护及主要生产厂商讲解(5-8分钟)
其他外围设备的介绍,如:显示器(3-5分钟)、打印机(3-5分钟)、扫描仪(1-3分钟)、传真机(1-3分钟)
4、通过电子教学平台将虚拟现实模型分发给每一位学生,教会学生使用虚拟现实产品的操作方法(3分钟)让学生自己用鼠标来点击各个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并让其自己认识计算机各个部件,并通过虚拟产品应用的形式组装计算机,教师就负责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20-25分钟)
5、本次课程内容的回顾与总结(5分钟)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4)
电大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更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实行远程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开放教育各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涉及面广,影响大。该课程对电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其他课程学习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远程教学,制作优秀的网络课件很有必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革,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愈来愈快,社会对电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多样化,目前,电大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电大学生本身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区别,电大学院显著的特点就是学员多为在职的人员,因此其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次,是教学时间上的限制,计算机知识及技能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很难逐一涉及到的,因此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再次,就是章节内容上的差异,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涉及到的内容往往观念性并不大,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的'缩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就很难将其良好的串联起来。
因此开发出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件,它直接面向学生及任课教师,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课外辅助学习系统,又是一个可供教师使用的课堂多媒体演示系统,同时还可以利用其网络教学的优势为继续教育服务。
1.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案例设计;
1.2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情感态度要求;
1.3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1.4网络课件的界面设计、整体规划、技术路线;
1.5网络课件的测试及试用;
开发建设基于Web技术的、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使学生通过网络课件的学习,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
2.1网络课件中含有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
2.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弥补课堂“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2.3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后期各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帮助学生巩固每个知识点(包括理论和实践)、进行分章节的同步测试和模拟训练;
2.5帮助学生预习功课、理论结合实践、归纳与总结等,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兴趣,知道“学习什么、如何去学”。
3.1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
3.2研究现行教学模式和探索适应高职的教学模式;
3.3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设计;
3.4结合教学实际和flash制作工具,设计出适合教学的表现方式;
3.5研究网络课件开发的技术路线、制作流程;
3.6做深入细致全面的系统测试和用户满意度调查和研究。
4.1基于资源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需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并反映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享用网络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效率高。网络课件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涵盖本门课程全部基本知识点,教学内容新,内容组织结构清楚合理。
4.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程指南”,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参考学时及教学大纲,以把握学习进度。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4.3导航能力强。在课件的页面设计上采用了树型菜单,每个章节的主页面可以实现课程各个章节之间的跳转,树型菜单对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的安排,点击相关的小节标题,内容显示区就显示出相应小节的课程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课程机构中浏览课程内容,随时知道自己学习到哪里,也随时找到自己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主动权。
4.4利用FLASH实现模拟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网络课件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Flash制作操作步骤的动画,让学生仿佛感觉到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更深入地掌握操作技能。
4.5测试功能。分别以单元测试、篇测试和综合测试三种方式建设了与教学内容配套的练习与试题库,实现测试功能。学习者在学完相关内容后,通过测试了解自己把握的情况,检验学习效果。
通过研究,设计与开发出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美观大方,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件,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已成为开放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种优秀的网络课件为开放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开放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5)
大学计算机基础,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是否会操作自己的电脑了呢?
一、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分析:
该节内容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出发点。计算机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作用及其基本的工作原理,还要明确软件的概念、种类和作用。其中硬件和软件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联是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学生,学生基础的差别给教学也带来一定的难度,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同学在课堂上很难驾御。所以,本教案准备采用比较导入、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实物展示、课件演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在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使用。
3.播放计算机组成的电子教案,根据布兰特为代表的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将学生引入一个虚拟的环境中来讲述环境中的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同时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尽量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4.根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本人将教学内容分为讲解和演示两个部分。在讲解中结合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每一部分教学当中;演示的过程分教师和学生两种演示,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特长,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5.本节内容较专业化,如硬件,软件等,可多通过比喻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如把硬件喻为躯壳,软件喻为灵魂,二者缺一不可。输入设备喻为人的耳、眼、鼻等感官。使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
6.本节可以通过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教学投影片、电子教案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产生预期结果,并且注重交互式学习,减少学生的疲劳程度,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7.要求学生发送电子邮件。
五、教学准备:
1.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身边环境和学生年龄的特点,设计问题准备焦距和学具。
2.把研究主题和任务提前告诉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访谈、查阅资料、杂志、因特网等形式搜集有关计算机硬软件的知识。
4.事先制定一个实际可行的演示文稿5.有计算机硬件图片的光盘素材6.计算机硬件实物7.多功能网络教室、教师计算机、网络广播、学生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一)比较导入: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结构是根据人的形式特点来制造的。同学们想一下,一个人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要用到哪些器官?
比较导入:人通过眼睛、耳朵等获得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信息,或者记住或者通过手、嘴等表达出来,计算机也就是模仿了人的器官的作用而制造出来的。所以通常也叫做电脑。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课件演示:(熊猫电子网络广播)用苏教版课本配套光盘情境引入。
教学体会:通过课件演示冯·诺伊曼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的崇拜心理,使他们树立了心中的榜样。用flash动画的形式介绍其原理,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激起学生深入探索计算机的兴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怎样了解冯·诺伊曼及其原理,进入学习计算机的构成的情境。
学生活动:通过课件对冯·诺伊曼及其原理的简介,明确其工作原理。
教学体会:直接利用电脑演示,可以加深对电脑功能的认识;声图文并茂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感知冯·诺伊曼的生平简介及其原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下面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强调: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通过输入设备把信息输入主机,由主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把加工处理后的信息通过输出设备输出。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可以用“输入、处理、存储、输出”8个字来概括。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大都仍采用冯·诺伊曼原理。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此节内容可以采用三个阶段共同介绍:
1.首先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由事先调查知道懂计算机的同学被指定为组长,然后将做实验用的计算机指定到每组当中,给出每组的任务,由组长发挥小助手的作用,负责打开一台计算机,让每组成员看一看主板、硬盘、软盘、驱动器,CPU,显视卡,扩展槽,电源及插接口等,学生自主探索,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把分离的设备连接起来。
2.给定任务:
任务①:打开一台计算机,注意连接的设备的插入位置及方法。
任务③:了解各组负责的硬件的功能及插入的位置和方法。
第一组:负责输入设备,包括键盘、光笔、鼠标器、扫描仪、话筒等。
第二组:负责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和绘图仪等。
第三组:负责存储器,包括软磁盘、硬磁盘、尤盘和光盘等。
任务④:要求有能力的学生亲手把分离的设备连接起来。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经过访谈、查阅书籍、杂志、因特网等搜集到的有关计算机硬、软件的知识,听从组长的介绍,力争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自主探索,完成任务。小组长负责登记本组任务完成的情况。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监督每组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操作,并趣味性地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和建议,例如: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点像人的大脑、眼睛、耳朵及笔、纸等,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也类似于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键盘和鼠标器等相当于人的眼睛和耳朵,通过它们输入信息。主机相当于人的大脑,它能够记忆、完成各种计算和处理任务。显示器和打印机等相当于人的嘴、笔、纸,通过它们输出信息。输出设备就象人可以通过嘴巴、手等将信息送出等等。
教学体会:通过一定的直观了解,学生可以根据个人体会畅所欲言,自主深入探索知识。通过比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各个硬件功能的理解。学生有能力亲自动手把分离的设备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上工作岗位时,能顺利正确从事安装计算机的工作。
(2)教师总结,由两种方法:①实物投影:通过投影仪和视频展示台将真实的各种硬件投放到大屏幕。②通过网络广播演示硬件的图片。
教师活动:采用比较导入的方法,结合人的身体器官,具体讲解每种硬件的功能。
学生活动:对硬件的名称,采用竞争机制,通过学生集体抢答和个人表达的'方式,查看自主探索的效果;由学生自由起立回答该硬件的功能。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总结,并夸奖表现好的同学,并鼓励其他的同学。
教学体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查看刚才的教学效果,查漏补缺。
(3)播放flash课件,以动画形式具体形象的讲解各种硬件及其功能。
教学体会:
通过三步骤进行反复教学,学生可以自主了解到自己接受能力和教师讲解的差异,通过实物展示,可以让学生由一个直观的印象,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flash播放,可以理顺知识点,使学生由一个形象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师讲解:
计算机仅有硬件还不能进行信息处理,它必须有软件。软件是人们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也就是人与计算机硬件的媒介,比如说,我现在让计算机画一个圆,我说的话计算机是听不懂的(这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达到引起学生哈哈大笑的效果。)我们必须为计算机编写一些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也就是程序。计算机软件就是用来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命令语言,离开了软件,计算机就不能正常的工作,我们就是主要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比如,要用计算机画画,我们必须给计算机安装画画软件。
演示:
安装Windows的画图程序和精灵画笔软件。
讲解:
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和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两大类。
课件导入:
演示苏教版光盘关于计算机软件的部分。
教师活动:
准备并分发DOS、XENIX、UNIX、Linux和Windows、Office、Photoshop、Aoto CAD等软件光盘。
分组讨论:
软件的种类及手中的软件分别属于哪种软件。
教师总结:
讲解演示软件的种类的概念及用途,并提示“开始菜单/程序”中的软件的作用。
教学体会:
以计算机软件光盘为例,学生可以直观想象怎样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连接起来,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但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一定要讲清楚计算为什么要有该种软件,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体会:
制定一定的调查问卷,教师可以根据调查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加工、评价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充足性,可以得到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能够明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教学方法,查漏补缺,找出实施解决的方案,并在下节课中弥补。教师还可以通过访谈,继续跟踪调查,查看效果。如果没有解决,可以继续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公布教师的电子邮件,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及时将自己学习上的困惑和不足告之老师。教师亦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想法,表扬他们对知识的深入自主探索的精神和表达缺点或不足的心迹的勇敢,并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良好的建议。
本节课能够从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以任务驱动的方法,采用比较导入、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实物展示、课件演示等方法,通过边讲边练的形式,将教学重点、难点理透、讲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了直观的概念,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边讲边演的教学形式,是因为适合我校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的配置,它的最大优点是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注重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师能够调配整个课堂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计算机教学配置为单机房或者是无盘工作站的网络机房的学校,或者在有一个或几个为各科教学而设的配有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我建议最好采用一堂讲,一堂练的教学形式。因为在这种配置情况下,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课堂纪律较差,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当然,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结合使用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机房内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它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调查问卷作为作业也是适用新课标的要求,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想法,得到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这也是本教案的优点之一。本教案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就是在计算机硬件的讲解问题上,教师需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时间,以上是我的自己的看法,请同行批评指正。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6)
(一)总体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经过学习,使学生达到安徽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要求,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办公室软件(word和excel)的使用,掌握因特网的.简单知识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
(1) 掌握计算机的初步知识;
(2) 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 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方法;
(4) 掌握可以实现文字图表混排的实用文字编辑软件Word的使用方法;掌握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
(5) 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3 处理各种报表的基本方法。
(6) 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制作各种演示文稿;
(7)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
(8)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操作。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并取得安徽省计算机一级考试证书。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计算机应用为主,同时也应适量介绍些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硬件知识,整本书中的内容分成七个独立模块进行组织教学,共计68学时。
主要是参照安徽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模块化教学,重点加强模拟练习。
吕新平、张强华、冯祖洪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与习题集》人民邮电出版社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最后全体参加安徽省计算机一级考试,取得证书。
教学方法:
教材、教案、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等 具体:
在多媒体教室利用教学PPT课件,讲解和演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office办公室软件的使用
学生在机房上机,利用一级模拟环境,对各个模块进行练习无纸化考试,可分模块进行阶段考试,期末进行综合练习,参加考证。
我们对08级新生作了大致调查: 学习过办公软件:9%会打字:36%(拼音打字,打字不规范) 会基本操作:43% 没学过:9%
学生基础差别非常大,在理论教学中,很难都兼顾到,在上机时,分组实训,常用互帮互学,组长负责制。
通过安徽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通过情况 最差的班级通过率都达到:80%以上。 好的班级通过率:100%。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7)
OSI参考模型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涉及到在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使之对应的网络层显现为一条无错线路。发送包把输入数据封装在数据帧,按顺序传送出去并处理接受方回送的确认帧。网络层关系到子网的运行控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确认从源端到目的端如何选择路由。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是从会话层接受数据而且把其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给网络层。会话层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会话关系。
TCP/IP的五层结构图: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2.请你详细地解释一下IP协议的定义,在哪个层上面?主要有什么作用?TCP与UDP呢?
答: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简称,是网络层的主要协议,作用是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TCP是Transmi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数据服务。
3.请问交换机和路由器各自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分别在哪个层次上面实现的?
答:交换机属于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设备。它根据MAC地址寻址,通过站表选择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维护由交换机自动进行。路由器属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设备,它根据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表路由协议产生。交换机最大的好处是快速,路由器最大的好处是控制能力强。
4.交换和路由的区别是什么?VLAN有什么特点?
交换是指转发和过滤帧,是交换机的工作,它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而路由是指网络线路当中非直连的链路,它是路由器的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交换和路由的区别很多。首先,交换是不需要IP的,而路由需要,因为IP就是第三层的协议,第二层需要的是MAC地址;再有,第二层的技术和第三层不一样,第二层可以做VLAN、端口捆绑等,第三层可以做NAT、ACL、QOS等。
VLAN是虚拟局域网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纯二层的技术,它的特点有三:控制广播,安全,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什么是SNMP协议?它有什么特点?SNMP协议需要专门的连接么?
答: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即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为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底层网络管理的框架。SNMP的特点是:SNMP易于实现;SNMP协议是开放的免费产品;
SNMP协议有很多详细的文档资料,网络业界对这个协议也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些都是SNMP协议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基础;SNMP协议可用于控制各种设备。
SNMP是一种无连接协议。无连接的意思是它不支持像TELNET或FTP这种专门的连接。通过使用请求报文和返回响应的方式,SNMP在管理代理和管理员之间传送消息。
6.路由表是做什么用的?在Linux环境中怎么配置一条默认路由?
答:路由表是用来决定如何将包从一个子网传送到另一个子网的,换句话说就是用来决定从一个网卡接受到的包应该送到哪一个网卡上去。路由表的每一行至少由目标网络号、netmask、到这个子网应该使用的网卡这3条信息。当路由器从一个网卡接受到一个包时,它扫描路由表的每一行,用里面的netmask和包里的目标IP地址做并逻辑运算(&)找出目标网络号。如果此网络号和这一行里的网络号相同,就将这条路由保留下来作为备用路由。如果已经有备用路由了,就在这两条路由里将网络号最长的留下来,另一条丢掉。如此接着扫描下一行直到结束。如果扫描结束仍没有找到任何路由,就用默认路由。确定路由后,直接将包送到对应的网卡上去。
在Linux上可以用“route add default gw”命令配置一条默认路由。
7.在网络中有两台主机A和B,通过路由器和其他交换机设备连接起来,已经确认物理连接正确无误,怎么来测试这两台机器是否连通?如果不通,怎么判断故障点?怎么排除故障?
答:测试这两台机器是否连通:从一台机器ping另一台机器。如果ping不同,用traceroute命令可以确定是哪个路由器不能连通,然后再找问题是否在交换设备或HUB或网线等。
8.每个路由器在寻找路由器时需要直到哪5部分信息?
答:所有的路由器需要如下信息为报文寻找路由:目的地址 报文发送的目的主机。邻站的确定 指明谁直接连接到路由器的接口上。路由的发现发现邻站知道哪些网络。 选择路由 通过从邻站学习到的信息,提供最优的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保持路由信息路由器保存一张路由表,它存储所知道的所有路由信息。
9.什么是BGP?
答: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是一种在自治系统之间动态交换路由器信息的路由协议。一个自治系统的经典定义是一个管理机制控制之下的一组路由器,它使用IGP和普通度量值向其他自治系统转发报文。
10.自适应网卡只有红灯闪烁,绿灯不亮,这种情况正常?
答:自适应网卡红灯代表Link/Act(连通/工作),即连通时红灯长亮,传输数据时闪烁;绿灯代表FDX(全双工),即全双工状态时亮,半双工状态时灭。如果一个半双工的网络设备和自适应网卡相连,由于这张网卡是自适应网卡,它就会工作在半双工状态,所以绿灯不亮也属于正常情况。
11.两台笔记本电脑连起来后ping不通,你觉得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答:(1)首先想到的就是你的网线问题。确认网线是否正确,电脑之间连的线和电脑与HUB之间连的线分正线、反线,是不同的。但是对于使用千兆位网卡的除外,千兆位网卡有自动识别的功能,既可以是正线也可以是反线。(2)局域网设置问题。电脑互连是要设置的。看看是否安装了必要的网络协议,最重要的是,IP地址是否设置正确。互连的时候,最好一台为主,一台为副,主的设为网关。(3)网卡驱动未正确安装。(4)防火墙设置有问题。(5)是否有什么软件阻止ping包。
12.解释什么叫“透明”?什么叫“网格”?
答:透明即向高层隐蔽其具体实现。网格就是有规律的方格集,是虚拟的。网格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的根本特征不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在不同地区的计算机各自分析某一项计算的一部分,综合起来计算出同一项东西。
13.我们在南京,与深圳的网络是通的,但和北京的网络不通,你以怎样的顺序查找问题所在?
答:查找路由器是否可以测试到目的地、所经过的路由器及路由延迟状态。通过这个命令看最后的一个数据包是在哪儿被丢弃或中断的。
14.香农定理是什么?
答:香农定理:香农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的关系。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率Rmax与信道带宽B、信噪比S/N的关系为:Rmax=B*log2(1+S/N)。
香农定理由如下的公式给出:C=B*log2(1+S/N),其中C是可得到的链路速度,B是链路的带宽,S是平均信号功率,N是平均噪声功率,信噪比(S/N)通常用分贝(dB)表示,分贝数=10*lg(S/N)。
答: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16. IP组播有那些好处?
答:Internet上产生的许多新的应用,特别是高带宽的多媒体应用,带来了带宽的急剧
消耗和网络拥挤问题。组播是一种允许一个或多个发送者(组播源)发送单一的数据包
到多个接收者(一次的,同时的)的网络技术。组播可以大大的节省网络带宽,因为无
论有多少个目标地址,在整个网络的任何一条链路上只传送单一的数据包。所以说组播
技术的核心就是针对如何节约网络资源的前提下保证服务质量。
1) 计算机网络: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分散的计算机有机的连在一起,达到互相通信而且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资源的系统。
2) 组成数据通信网络的基本要素为信源、信宿、传输系统3项。
3) 通信模型:信源(工作站)->发送器(调制解调器) ->传输系统(公用电话网) ->接收机(调制解调器) ->信宿(服务器)
4) 10BASE-T标准规定的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是星形,网络速率是10Mb/S,网络所采用的网络介质是双绞线。
5) 传统的加密方法可以分成两类:替代密码和换位密码。现代密码学采用的算法主要有:秘密密钥算法和公开密钥算法。
6) 数据传输通常可以分成5个阶段:(1)建立通信链路;(2)建立数据传输链路;(3)传送通信控制信号和传输数据信息;(4)数据传输结束,双方通过控制信息确认传输结束;(5)切断数据传输链路。
7) 。
8) 第一代网络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第二代网络以远程大规模互联为主要特点。
9) 单工是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半双工是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信息。全双工是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
10)计算机通信子网技术发展的顺序是线路交换-报文组交换-帧中继-ATM。
11)使用同样网络操作系统的两个局域网络连接时,为使连接的网络从网络层到应用层都能一致,连接时必须使用网桥。
12)IEEE 802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两个子层,上子层是逻辑链路控制LLC,下子层是媒体接入控制MAC。
13)涉及OSI模型层次最多的设备是网关。
14)FTP工作时使用2条TCP连接来完成文件传输。
15)ICMP是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处于网络层(IP层)。
17)异步传输模式(ATM)本质上一种高速分组交换模式,用固定大小的分组单元传送信息,支持多媒体通信,包括音频、视频和数据,结合了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被用于B-ISDN。
18)分组交换:以分组为单位,在网络层上进行;帧中继:以帧为单位,在数据链路层上进行;异步传输:以信元为单位,在数据链路层上进行,建立在大容量光纤介质基础上的,适用于LAN和WAN。
20)转发器将信号放大并整形后再转发出去,转发器又称为中继器,转发器的作用是消除信号由于经过一长段电缆而造成的失真和哀减,使信号的波形和强度达到所要求的指标,它工作在物理层,中继器获取衰减或损失的信号并重新生成它。
21)Internet采用TCP/IP协议;Internet物理地址和IP地址转换采用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IP地址由两部分组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不过是要和“子网掩码”按位与之后才能区分哪些是网络位哪些是主机位。
18.试题(选择题,只是答案中之一。):
1) 如果把一个网络40.15.0.0分为两个子网,第一个子网是40.15.0.0/17,那么第二个子网将会是40.15.128.0/17。解析:让主网分成两个网段,子网掩码分别是0xff 0xff 0x80 0x00和0xff 0xff 0x00 0x00。
2) 如果一个蠕虫病毒攻击了一个家用PC机的A类地址主机的话,这个地址最有可能接受很多ICMP目的无法抵达包。 解析:大量发出IP请求,肯定很多不可达,返回不可达错误。
3) 在一个IP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址之前,它可能成为碎片,而且不会重组。解析:网络问题,包未达到终点不可能重组,但可以分散成碎片。
4) 在TCP/IP协议栈里,如果出现阻塞情况,下面哪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丢包解析:网络阻塞问题,拥塞导致丢包。
5) 文件传输是基于哪种协议?TCP 解析:FTP是有连接的服务,所以必须基于TCP协议。
6) 一个C类网络最多能容纳多少台主机? 254 解析:子网中IP为0~255,其中0和255不能用,所以是254个。
7) SMTP的全称是“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即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MTP 协议属于TCP/IP协议族,它帮助每台计算机在发送或中转信件时找到下一个目的地。SMTP服务器就是遵循SMTP协议的邮件发送服务器。
8) 以太网转换控制包是基于目的IP地址。
9) 如果TCP服务器在客户端发出数据报之前已经崩溃了,TCP/IP栈可能返回一个SYN。解析:SYN包是TCP连接的第一个包,是非常小的一种数据包。SYN攻击包括大量此类的包。由于这些包看上去来自实际不存在的站点,因此无法有效地进行处理。SYN攻击就是利用TCP 连接的3次握手机制,但发起攻击端只来一两次握手,而被攻击端一直在试图完成TCP连接,因此造成资源不足。
10)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配置IP地址的命令是ipconfig。若用ping命令来测试本机是否安装了TCP/IP协议,则正确的命令是ping 127.0.0.1。如果要列出本机当前建立的连接,可以使用的命令是netstat Ca。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8)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计算机 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1. 电子管阶段 (1946-1955)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3. 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 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 辅助工程 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 等
1、CPU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 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I/O设备 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 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
(4)网络操作系统 如:Netware, Windows NT ,LINUX
3. 三大功能:
(3)组织协调计算机运行 控制用户的作业排序及运行、作业及外设等的调度、主机与外设的并行操作等等
定义 把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目的程 序的软件
1. 翻译方式 编译、解释。
2. 低级语言 机器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
特点:不容易理解和编写,执行速度快,常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程序,例如:驱动程序、过程控制程序等。
3. 高级语言 比较接近于人类语言的一种计算机语言。
特点 容易理解和编写但是执行速度比较慢,常用来编写应用软件。
常用高级语言有:Basic、C语言、Fortran和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Basic(VB)、VisualC(VC)等
4. 程序设计 用各种编程语言设计制作程序的过程。
1. 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FoxBASE、Foxpro、Access和 Oracle等)
2. 工具软件:为了方便软件开发,系统维护而提供的各种软件。
常用应用软件:文字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游戏软件等。
一、数制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制是十进制,逢X进一就是X进制。
七位二进制编码,可表示27即128个字符,分为控制代码和可打印代码,ASCII码字符用一个字节来表示,最高位置零。
(1)汉字基本字符型6763,一级汉字3755,二级汉字3008;
(2)区位码 为汉字和国际上其他文字间交换信息而编制的国际标准 代码,由区号和位号两个字节组成;
(3)汉字内码 带有汉字标识符的国标码(每个字节最高位为1),称为机器内部汉字代码,简称汉字内码;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一、PC(Personal Computer)机的定义:即个人计算机,是为个人单独使用设计的。
兼容机 不是由IBM生产但却和IBM所生产的微型计算机具有相同特性的计算机;
(1)分类:3.5“英寸(容量1.44MB)和5.25”英寸(容量1.2M)
(2)光盘类型:只读光盘CD-ROM,一次性写入光盘CD-R,可读写 光盘CD-RW
存储器的基本单位是字节( Byte),一个字节由8位(Bit)二进制数组成,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RAM 随机存储器,通常意义所指的.内存,也叫主存储器,主要采用DRAM和SDRAM技术,特点:速度快,一旦掉电,其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2)ROM 只读存储器,存储量部分程序,一是开机自检程序,二十基本输入输出程序
热启动 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不运行自检程序,启动速度快,主要解决“死机”情况
2. 开关机的顺序:先打开显示器电源,再打开主机电源。(关机相反)
2.了解系统配置文件Config.sys 和自动批处理文件Autoexec.bat
(1)定义: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运行时能够自我复制,并利用信息通道进行传播,以占用系统资源或造成其他危害为目的的程序或程序集合。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9)
第一章计 算机基础知识
1.1计算机概述
1.2计算机系统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教学重点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掌握键盘的使用,学会标准指法操作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建议学时理论:2上机:2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方法理论: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PPT);上机:指导上机实验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1.1计算机概述
1.2计算机系统教学过程课程导入
主要内容介绍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
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计算机硬件系统: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计算机软件系统:
举例说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使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有较深刻的印象。
详细内容及要求一、教学内容: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掌握键盘的使用,熟练掌握标准指法操作;
4、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编码。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史(包括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类型、应用领域及前景;(教案 ) 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了解微机的硬件系统,包括掌握微机系统硬件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了解微机的软件系统,包括掌握机器指令与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包括了解二进制数概念、计算机内采用二进制数的优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史和应用领域,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
难点: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
四、课时分配: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ppt)
六、教学过程:
第一讲、计算机概述(1学时)
1、什么是计算机(概念)
2、计算机发展过程阶段年份物理器件软件特征应用范围第一代46-57电子管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科学计算第二代58-64晶体管高级语言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第三代65-70小规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文字处理、图形处理第四代70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据库网络等各个领域3、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巨型化、高性能、开放式、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
4、计算机的分类:
1)、根据规模大小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机、
2)、根据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5、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注:记住一些专用名字的缩写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10)
开放教育课程面网结合一体化
教学设计大赛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
课
题:《计算机应用基础》 授 课 人: 工作单位:
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模块:教材资料
一、教材选用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参考资料
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这里面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优秀教材还有普通本科“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满足部分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文献资料
我们的文献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平台,在上面能解决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络课程以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第二模块:课程目标及学前指导(双导环节)
一、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合素质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而服务的习惯。
二、学前指导(面授导学)
本校专科学生基本情况是学习基础为非零起点,缺乏系统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大多数生源为学历低的在职人员,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大部分学生课堂内学习态度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不足,易受挫。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可能因为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面网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网上导学)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录像教材将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组织学生参加定期的网上学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媒体配合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录像教材或教学光盘;
3.完成思考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学习效果测试系统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模块:课程标准(双助环节)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课内72学时。其中:电视课11(基本)+3(可选)学时,上机实习45学时,定期辅导9学时。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
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Word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
课程的难点是:
1、地区、兴趣差异等原因,新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2、中学所学计算机知识无系统、不扎实,与课程内容衔接难度较大。
3、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办法:
1.采取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2.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重点难点解决方案,经典教案共享。3.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当前各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基于学生求学及职场工作任务实例来组织教学内容。
第四模块: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利用网上教学论坛作为网上促学的平台。教学团队采用“以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为中心的多元化实践”的设计思想来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各岗位工作任务、能力需求、综合素质相互渗透,充分整合。综合采用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操作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应用于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探索实践中。在此我们 5
称之为“融合式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以下逐一列举:
情境模拟法: 主要以求学或职场为情境创设对象,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教学法:
以真实的求学或各工作岗位任务为题材,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法:
在上课时分析该次课的主要任务,把任务细节分别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的实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法:
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包括讲解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终适应社会不同需求。
操作演示法:
是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操作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为学生,操作演示的时间既可在学生任务实例操作之前,也可在学生探索学习之中或之后进行总结归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例需要灵活安排。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正确掌握相关
知识和操作,提高教学效果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尤其在提出操作实例任务时,由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完成操作任务的步骤方案,从而加强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群体中的表达能力、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
二、教改举措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正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这个机会不断完善该课程的建设,如试题库、任务需求实验等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分层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评价方法尝试:目前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强调实践的特点,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第五模块: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设计(网促环节)
一、教学设计
课题组将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任务简介、技术分析、操作实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巩固训练六个环节,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掌握。二、一堂课设计
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模块,“文字处理编辑排版(WORD)”子模块中“旅行社团队订房发传真任务”为例简介这六个教学环节的实践过程:
(一)任务简介
王小帅为某旅行社刚参加工作的一名计调部员工。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希望尽快学以至用,胜任工作。现接到领导安排的一个任务:为某至海南的旅游团向相关协议酒店发送订房传真。于是王君想到了三个问题:“我要发传真!传真的格式是怎样的?”、“我以后要经常代表旅行社发传真!能不能将有旅行社和我个人风格的传真格式保留下来,供今后反复使用?”、“今天我向多个酒店发送内容基本一样的订房传真。有没有成批处理的方法去实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模拟法和案例教学法。
(二)技术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字处理任务,使用WORD软件完成。针对上一步的三个问题,在WORD软件中可以分别采用套用WORD自带的传真模板;创建固定具有本旅行社、本人信息的新的自定义传真模板;使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批量邮件信函编辑发送的功能。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找到以上各功能的菜单入口并提示注意事项,将已制作完成的合并后的传真文档范文演示给同学观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和引导示范法。
(三)操作实施
学生根据任务自我探索
1.根据本机上的模板创建自定义模板 2.根据自定义模板创建传真文档 3.创建各订房酒店信息表格文档
4.以订房传真文档为主文档,以酒店信息表格为数据源文档,进行邮件合并操作
5.打印出多份至各酒店的订房传真文档,完成任务。
老师针对进程较慢的同学个别辅导;让部分已完成任务的同学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
(四)总结探究
本实例中功能可以通过菜单、快捷菜单、工具栏、功能向导等方式完成,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各功能菜单的排列规律,注意任务窗格、对话框中的信息提示,多做多练,熟能生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演示法
(五)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仔细浏览本机上的文档模板, 并思考哪些模板在其学生时代就可使用?能否为其所在的班级或社团创建风格鲜明的文档模板? 2.老师列举几个邮件合并的案例,学生自己创设一个需要使用邮件合并功能的任务,并完成该操作任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
(六)巩固训练
布置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相关习题给学生操作训练。在练习数量和难度上设置不同层次供学生自由选择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
三、心得体会 总结
一个团队,分工合作。一套教材,日臻完善。一套案例,工学结合。一个系列,课程延伸。一个基地,学做合一。一个模式,六步教学。
第六模块:教学评价(面评环节)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来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的教学评价,其权重各占50%。其中终结性评价包括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出勤情况;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上机考试。过程性评价皆在促进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
一、复习与考核
1.期末复习
⑴、根据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文字教材中列出的要求掌握、理解和了解的内容,制作一个学习目标文档,作为期末复习的依据,其
中知识性内容和实操技能要分别说明;
⑵、按文字教材的章节、结合平时作业并使用教学光盘重点复习要求掌握、理解的知识性内容。
⑶、复习完1 ~ 2章的知识性内容后,上机复习实操技能;
⑷、每复习完1 ~ 2章后,都要使用教学光盘中的自测系统检查复习的效果,根据自测结果确定下一步的复习内容;
⑸、全部知识性内容和实操技能复习完成后,将期末复习提要和网上复习材料中提供的案例题目做重点练习;
⑹、参加网上期末复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2.准备考试
⑴、按文字教材的章节,将自测系统中的综合练习再做2 ~ 3遍;
⑵、考试前一周(不要太早),进行上机考试模拟(考试系统提供模拟考试)1 ~ 2次,熟悉考试界面、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
由于自测系统中的测试界面、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与考试系统非常近似,因此,熟练掌握自测系统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11)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脑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特别是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了解电脑的分类及其特点。
3、简单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结构。
4、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
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普及和迅速发展对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及教育模式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素质中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它与阅读、写作等基本技术一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电脑,也称为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已被 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
二、电脑的发展历史: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2月1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校物理学家穆奇里和工程师爱开尔特等一批研究人员,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它的名字叫ENIAC(埃尼阿克)。它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每小时消耗电150度,每秒运算5000多次,占地167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真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
2、电脑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从20世纪40年代诞生至今,已有50多年了。随着数字科技的革新,计算机差不多每就更新换代一次。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发明的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少、体积小、质量轻、工作电压低、工作可靠性好。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成了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使计算机体积大大缩小。
1957年,美国研制成功了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诞生了。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提高了近百倍。
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部件采用晶体管,内存储器主要采用磁芯,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盘,输入和输出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价格大幅度下降。在程序设计方面,研制出了一些通用的算法和语言,操作系统的雏形开始形成。
60年代初期,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引发了电路设计革命。随后,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以每3-4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增长。
1962年1月,IBM公司采用双极型集成电路,生产了IBM360系列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使用范围更广,尤其是一些小型计算机在程序设计技术方面形成了三个独立的系统: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和应用程序,总称为软件。
1971年发布的 INTEL4004,是微处理器(CPU)的开端,也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一大成果。INTEL4004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块芯片上,虽然字长只有4位、且功能很弱,但它是第四代计算机在微型机方面的先锋。
1972-1973年,8位微处理器相继问世,最先出现的是INTEL8008。尽管它的性能还不完善,仅展示了无限的生命力,驱使众多厂家技人竞争,微处理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后来出现了INTEL8080、MOTOROLA6800。
1978年以后,16位微处理器相继出现,微型计算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INTEL公司不断推进着微处理器的革新。紧随8086之后,又研制成功了80286。80386、80486、奔腾(PEN-TIUM)、奔腾二代(PENTIUMⅡ)、奔腾三代(PENIUMⅢ)、奔腾四代(PENIUMIV)。
个人电脑(PC)不断更新换代,日益风靡世界(图3-1、图3-2)。第四代计算机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使计算机向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从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都是相同的,即都由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1981年,日本东京召开了一次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研讨会,随后制定出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长期计划.第五代计算机的系统设计中考虑了编制知识库管理软件和推理机,机器本身能根据存储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同时,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人们能用语音,图像,视频等更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互。
智能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思维,并且运算速度极快,其硬件系统支持高度并行和快速推理,其软件系统能够处理知识信息。神经网络计算机(也称神经计算机)是智能计算机的重要代表。
半导体硅晶片的电路密集,散热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大大影响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发挥与突破。研究人员发现,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能容纳巨量信息,其存储量相当于半导体芯片的数百万倍。一个蛋白质分子就是一个存储体,而且阻抗低、能耗少、发热量极小。
基于此,利用蛋白质分子制造出基因芯片,研制生物计算机(也称分子计算机、基因计算机),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生物计算机比硅晶片计算机在速度、性能上有质的飞跃,被视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六代计算机”。
三、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发展及软件业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计算机正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计算机的分类: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太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的界线一直在不停地调整。但从理解计算机的角度来看,计算机可以按用途和规模进行划分。
计算机按照规模大小和功能强弱分类,有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
计算机按照设计的目的和用途分类,可以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两种。我们日常使用的微机就是通用计算机;专门与某些设备配套使用的计算机就是专用计算机。
2、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作为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具有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它具有记忆功能、逻辑判断能力以及程序控制能力。
(1)运算速度快(2)运算精度高(3)通用性强(4)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能力
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自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并广泛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和巨大的影响。
(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3)实时控制(过程控制)
总之,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人造卫星到日常生活,从科学计算到儿单玩具都有计算机的踪影。人们只有提高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充分发挥作用。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他们的关系如图:
一、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有五个部分,即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中央处理器简称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中央处理器包括了控制器和运算器两个部分。
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和存储部件,用来存放信息。
计算机的存储器可以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内存储器又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外存储器包括软盘、硬盘、光盘等。
(1)常见的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是微机中最常见、使用最多的的输入设备。
(2)常见的输出设备:
显示器是实现人机对话的重要工具,是不可缺少的输出设备。
打印机是将计算机处理结果打印在纸张上的输出设。
二、软件的概念:
软件是相对于硬件而言的,软件由程序、数据、文档这三部分组成。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
教学后记:
1、本课设计运用了“双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问题”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任务到综合问题,循序渐进地了解一系列“问题”。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层次清楚,方法得当。在这节课中,由于本节课为理论课,内容比较多,而且还需要一节课完成,所以,以课件的形式提出若干个“问题”,由于设计和安排合理,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将枯燥的知识运用在一个个问题中。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影像等资料的演示及教师的必要解说,学生们在一堂课内完成了六个问题的学习。
3、“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特点,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本课共设6个小任务。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和兴趣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原则,把教学的知识点安排在“课件”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后,教师给予了表扬,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满足了其成就感,这为本学科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计算机基础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方式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说一下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你所掌握的计算机的一些操作。
以上可见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对它的使用又掌握了多少呢?从今天开始,由大家和我共同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指标,可以将计算机分为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巨型计算机。
具有存储记忆和逻辑判断功能:
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都有着一此初步的了解,教师应在学生已知的范围内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细化。
1、观看系统结构图(由此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分步进行讲解,5分钟)
控制器:负责对程序规定的控制信息进行分析、控制并协调输人、输出等操作。
首先编制程序,操作人员通过输人设备将程序和原始数据送人存储器;运行时,计算机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送到控制器中进行分析、识别;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控制存储器和运算器的操作;当运算器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序列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另外,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控制台启动或停止机器的运行,或对程序的执行进行某种干预。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指用来指挥计算机运行的各种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的数据和有关技术文档资料的集合。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组成。
5、微机硬件系统(重点,应采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30分钟)
主机部件包括机箱、主板、CPU、内存条、声卡、显示卡、网卡等。
教师结合学生听课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小结,指正学生应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醒同学回去复习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下一节做实验
教师提出预习问题,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愿望,整堂课带着下一堂课的悬念结束,为学习下一结内容做好铺垫。
扩展阅读
最新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十五篇
为您挑选了一篇非常优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文章,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请跟进我们的网站。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提高教案的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益。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计算机 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1. 电子管阶段 (1946-1955)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3. 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 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 辅助工程 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 等
1、CPU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 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I/O设备 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 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
(4)网络操作系统 如:Netware, Windows NT ,LINUX
3. 三大功能:
(3)组织协调计算机运行 控制用户的作业排序及运行、作业及外设等的调度、主机与外设的并行操作等等
定义 把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目的程 序的软件
1. 翻译方式 编译、解释。
2. 低级语言 机器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
特点:不容易理解和编写,执行速度快,常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程序,例如:驱动程序、过程控制程序等。
3. 高级语言 比较接近于人类语言的一种计算机语言。
特点 容易理解和编写但是执行速度比较慢,常用来编写应用软件。
常用高级语言有:Basic、C语言、Fortran和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Basic(VB)、VisualC(VC)等
4. 程序设计 用各种编程语言设计制作程序的过程。
1. 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FoxBASE、Foxpro、Access和 Oracle等)
2. 工具软件:为了方便软件开发,系统维护而提供的各种软件。
常用应用软件:文字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游戏软件等。
一、数制 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制是十进制,逢X进一就是X进制。
七位二进制编码,可表示27即128个字符,分为控制代码和可打印代码,ASCII码字符用一个字节来表示,最高位置零。
(1)汉字基本字符型6763,一级汉字3755,二级汉字3008;
(2)区位码 为汉字和国际上其他文字间交换信息而编制的国际标准 代码,由区号和位号两个字节组成;
(3)汉字内码 带有汉字标识符的国标码(每个字节最高位为1),称为机器内部汉字代码,简称汉字内码;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一、PC(Personal Computer)机的定义:即个人计算机,是为个人单独使用设计的。
兼容机 不是由IBM生产但却和IBM所生产的微型计算机具有相同特性的计算机;
(1)分类:3.5“英寸(容量1.44MB)和5.25”英寸(容量1.2M)
(2)光盘类型:只读光盘CD-ROM,一次性写入光盘CD-R,可读写 光盘CD-RW
存储器的基本单位是字节( Byte),一个字节由8位(Bit)二进制数组成,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RAM 随机存储器,通常意义所指的.内存,也叫主存储器,主要采用DRAM和SDRAM技术,特点:速度快,一旦掉电,其中的信息将全部丢失
(2)ROM 只读存储器,存储量部分程序,一是开机自检程序,二十基本输入输出程序
热启动 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不运行自检程序,启动速度快,主要解决“死机”情况
2. 开关机的顺序:先打开显示器电源,再打开主机电源。(关机相反)
2.了解系统配置文件Config.sys 和自动批处理文件Autoexec.bat
(1)定义: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运行时能够自我复制,并利用信息通道进行传播,以占用系统资源或造成其他危害为目的的程序或程序集合。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电脑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特别是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了解电脑的分类及其特点。
3、简单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结构。
4、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
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普及和迅速发展对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及教育模式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素质中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它与阅读、写作等基本技术一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电脑,也称为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已被 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
二、电脑的发展历史: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2月1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校物理学家穆奇里和工程师爱开尔特等一批研究人员,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它的名字叫ENIAC(埃尼阿克)。它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每小时消耗电150度,每秒运算5000多次,占地167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真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
2、电脑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从20世纪40年代诞生至今,已有50多年了。随着数字科技的革新,计算机差不多每就更新换代一次。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发明的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少、体积小、质量轻、工作电压低、工作可靠性好。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成了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使计算机体积大大缩小。
1957年,美国研制成功了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诞生了。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提高了近百倍。
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部件采用晶体管,内存储器主要采用磁芯,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盘,输入和输出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价格大幅度下降。在程序设计方面,研制出了一些通用的算法和语言,操作系统的雏形开始形成。
60年代初期,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引发了电路设计革命。随后,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以每3-4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增长。
1962年1月,IBM公司采用双极型集成电路,生产了IBM360系列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使用范围更广,尤其是一些小型计算机在程序设计技术方面形成了三个独立的系统: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和应用程序,总称为软件。
1971年发布的 INTEL4004,是微处理器(CPU)的开端,也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一大成果。INTEL4004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块芯片上,虽然字长只有4位、且功能很弱,但它是第四代计算机在微型机方面的先锋。
1972-1973年,8位微处理器相继问世,最先出现的是INTEL8008。尽管它的性能还不完善,仅展示了无限的生命力,驱使众多厂家技人竞争,微处理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后来出现了INTEL8080、MOTOROLA6800。
1978年以后,16位微处理器相继出现,微型计算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INTEL公司不断推进着微处理器的革新。紧随8086之后,又研制成功了80286。80386、80486、奔腾(PEN-TIUM)、奔腾二代(PENTIUMⅡ)、奔腾三代(PENIUMⅢ)、奔腾四代(PENIUMIV)。
个人电脑(PC)不断更新换代,日益风靡世界(图3-1、图3-2)。第四代计算机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使计算机向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从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都是相同的,即都由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1981年,日本东京召开了一次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研讨会,随后制定出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长期计划.第五代计算机的系统设计中考虑了编制知识库管理软件和推理机,机器本身能根据存储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同时,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人们能用语音,图像,视频等更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互。
智能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思维,并且运算速度极快,其硬件系统支持高度并行和快速推理,其软件系统能够处理知识信息。神经网络计算机(也称神经计算机)是智能计算机的重要代表。
半导体硅晶片的电路密集,散热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大大影响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发挥与突破。研究人员发现,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能容纳巨量信息,其存储量相当于半导体芯片的数百万倍。一个蛋白质分子就是一个存储体,而且阻抗低、能耗少、发热量极小。
基于此,利用蛋白质分子制造出基因芯片,研制生物计算机(也称分子计算机、基因计算机),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生物计算机比硅晶片计算机在速度、性能上有质的飞跃,被视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六代计算机”。
三、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发展及软件业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计算机正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计算机的分类: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太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的界线一直在不停地调整。但从理解计算机的角度来看,计算机可以按用途和规模进行划分。
计算机按照规模大小和功能强弱分类,有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
计算机按照设计的目的和用途分类,可以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两种。我们日常使用的微机就是通用计算机;专门与某些设备配套使用的计算机就是专用计算机。
2、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作为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具有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它具有记忆功能、逻辑判断能力以及程序控制能力。
(1)运算速度快(2)运算精度高(3)通用性强(4)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能力
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自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并广泛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和巨大的影响。
(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3)实时控制(过程控制)
总之,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人造卫星到日常生活,从科学计算到儿单玩具都有计算机的踪影。人们只有提高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充分发挥作用。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他们的关系如图:
一、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有五个部分,即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中央处理器简称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中央处理器包括了控制器和运算器两个部分。
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和存储部件,用来存放信息。
计算机的存储器可以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内存储器又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外存储器包括软盘、硬盘、光盘等。
(1)常见的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是微机中最常见、使用最多的的输入设备。
(2)常见的输出设备:
显示器是实现人机对话的重要工具,是不可缺少的输出设备。
打印机是将计算机处理结果打印在纸张上的输出设。
二、软件的概念:
软件是相对于硬件而言的,软件由程序、数据、文档这三部分组成。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
教学后记:
1、本课设计运用了“双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问题”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任务到综合问题,循序渐进地了解一系列“问题”。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层次清楚,方法得当。在这节课中,由于本节课为理论课,内容比较多,而且还需要一节课完成,所以,以课件的形式提出若干个“问题”,由于设计和安排合理,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将枯燥的知识运用在一个个问题中。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影像等资料的演示及教师的必要解说,学生们在一堂课内完成了六个问题的学习。
3、“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特点,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本课共设6个小任务。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和兴趣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原则,把教学的知识点安排在“课件”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后,教师给予了表扬,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满足了其成就感,这为本学科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3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计算机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
1.电子管阶段(1946-1955)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4.辅助工程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等
1、CPU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I/O设备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
(4)网络操作系统如:Netware,WindowsNT,LINUX
3.三大功能:
(3)组织协调计算机运行控制用户的作业排序及运行、作业及外设等的调度、主机与外设的并行操作等等
定义把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目的程序的软件
1.翻译方式编译、解释。
2.低级语言机器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
特点:不容易理解和编写,执行速度快,常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程序,例如:驱动程序、过程控制程序等。
3.高级语言比较接近于人类语言的一种计算机语言。
特点容易理解和编写但是执行速度比较慢,常用来编写应用软件。
常用高级语言有:Basic、C语言、Fortran和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Basic(VB)、VisualC(VC)等
4.程序设计用各种编程语言设计制作程序的过程。
1.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FoxBASE、Foxpro、Access和Oracle等)
2.工具软件:为了方便软件开发,系统维护而提供的各种软件。
常用应用软件:文字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自动化、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游戏软件等。
一、数制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制是十进制,逢X进一就是X进制。
七位二进制编码,可表示27即128个字符,分为控制代码和可打印代码,ASCII码字符用一个字节来表示,最高位置零。
(1)汉字基本字符型6763,一级汉字3755,二级汉字3008;
(2)区位码为汉字和国际上其他文字间交换信息而编制的国际标准代码,由区号和位号两个字节组成;
(3)汉字内码带有汉字标识符的国标码(每个字节最高位为1),称为机器内部汉字代码,简称汉字内码;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4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工作到娱乐,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概述,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操作系统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概述
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等;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计算机还可以根据使用的场景分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超级计算机等。
为了方便管理和开发,计算机还引入了各种编程语言以实现对计算机的操作,比如C语言、Python、Java等。同时,计算机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比如在线编程网站、编程电子书等。
二、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
为了实现高效地运行各种计算任务,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硬盘的划分和管理可以为计算机的存储和管理提供保证。其次,内存管理可以使计算机快速运行各种应用程序。除此之外,显卡和声卡的管理也可以提高游戏和娱乐的效率。
三、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管理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使计算机能够高效地运行各种应用程序。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安全权限管理等。
总结
计算机基础知识涉及到计算机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接触,因此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和操作系统的学习也可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5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每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了解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计算机的软件操作、计算机的网络通信等。本课件将为大家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相关主题,为初学者提供指导。
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执行数据处理任务的通用目的电子设备。它可以处理各种形式的数据并输出结果,计算机还可以存储数据并在需要时检索它们。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其中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等,而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编程语言等。计算机基本概念中还包括计算机的性能评估标准、计算机的分类等。
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声卡以及输入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它负责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内存将数据缓存进来,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硬盘则是计算机的重要存储介质,通常存储数据量较大的文件。显卡和声卡则是计算机的多媒体设备,主要用于图像和声音的输出。输入输出设备则包括鼠标、键盘、打印机、显示器等,用于用户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交互。
三、计算机的软件操作
计算机的软件操作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程序,计算机操作系统通常有Windows、macOS、Linux等。而各种应用软件则包括办公软件、制图软件、杀毒软件等,不同的计算机任务需要不同的应用软件来支持。
四、计算机的网络通信
在网络通信方面,计算机网络是由互相连接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所组成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一般而言,局域网范围比较小,如家庭网、办公楼网等;而广域网范围比较大,其范围可以跨越甚至超越一座城市,广域网通常采用复杂的协议来保证信息的安全和稳定传输。
以上即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相关主题。计算机科学是一个成长迅速的领域,如果想要学好计算机科学相关知识,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而本课件将会为您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学好计算机科学,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共同学习与交流,才能在时代巨变的时刻保持一份稳定的力量。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及趋势;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名字叫“埃尼阿克”(ENIAC)
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一般来说,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顺序是: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输出。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简称ASCII码,共有128个字符。
冯.诺依曼计算机有五个基本部分,即输入设备、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和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硬件主要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五大部分组成
打印机可分为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
最小存储单位为字节(BYTE),1K=1024字节,1M=1024K
外存储器有软盘(1.44M),硬盘(3.2G),光盘(650M)等
系统软件有:
应用软件是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软件。有,WPS,WORD,EXCEL,PHOTOSHOP,FRANGPAGE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病毒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隐蔽性 (2)传染性 (3)潜伏性 (4)可激发性 (5)破坏性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7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跨越数字鸿沟
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了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必备设备之一。但是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初学者,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必须的。因此本课件的目的就是将计算机基础知识逐步讲解,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实践操作和应用。
第一章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诞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科技与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结果。本章将从计算机第一个发明者,到计算机出现以后的发展历程,再到现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进行讲解。
第二章 计算机硬件基础
本章将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包括计算机的构成组成、计算机的运行原理、计算机的存储器以及一些辅助设备。
第三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
本章将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和基本概念,以及操作系统的作用、种类和功能。同时,也会演示一些实际操作操作,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章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拓扑结构,不同网络协议和通信方式,以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常见的办公软件
办公软件成为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之一,本章将介绍最常用的办公软件: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和邮件客户端,重点讲解它们的基本功能和常用操作方法。
结语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是一门涉及面广泛的技术课程,可以帮助初学者从零基础开始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本课件不仅是单纯的理论讲解,同时也提供相关的实践操作和应用。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本课件,能够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8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更是广大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知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乃至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与计算机技能的熟练掌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计算机的分类及基本组成
计算机是通过电子数字信号来实现数据处理和存储的,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外部存储设备等。按照计算机的用途和性能分类,可以分为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等五类。
二、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其主要功能包括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控制计算机应用程序的执行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等。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Unix、Mac OS等。其中,Windows是最为广泛应用的操作系统之一,而Linux则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和嵌入式系统。
三、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计算机网络是指在物理媒介上通过协议实现通信的计算机之间所构成的互连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主要有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等。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最为常见的互联网服务包括Web浏览、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和在线购物等。
四、常见的办公软件应用
办公软件是指计算机中用于处理文档、制作表格、图形处理等业务需求的软件。其中最常见的是微软的Office套装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它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至关重要。除了必备的硬件知识之外,我们还需掌握操作系统、网络方面的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9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主题范文: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
一、计算机的历史及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始于20世纪前半叶,最初是为了解决数学计算问题而被发明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也随之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从最初的电子管计算机到现代的微型计算机,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缩小,功能不断增强,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现代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总线等。其中,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它负责控制计算机的运行,并执行指令。主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包括鼠标、键盘、扫描仪等。输出设备则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输出,包括打印机、显示器等。控制器负责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总线则将这些部件联系在一起。
三、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以下几个领域:
1.教育领域
2.医疗领域
在医疗领域中,计算机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病历记录,更快速的诊断病情,并且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和效率。它也可以使医疗工作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3.商业领域
计算机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计算机可以自动化处理一个公司的财务数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计算机还可以帮助商家分析客户的购买习惯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商家提供更准确的营销策略。
4.军事领域
计算机在军事领域中主要通过网络防护、情报收集和侦察等方面进行应用。计算机可以帮助军方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为军队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和分析。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10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一、计算机硬件基础
计算机硬件基础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最基础的部分,主要包括计算机主机、输入输出设备、存储器及其运行原理等方面。要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需要理解计算机运行的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组成结构、主板、CPU、内存、硬盘等硬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以及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原理等。
二、计算机软件基础
计算机软件基础是计算机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软件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娱乐和生活的必需品。要学习计算机软件基础,需要了解各种操作系统及其原理、各种软件开发语言、数据库、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并掌握各种软件的安装、配置、使用和维护方法。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网络技术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网络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无线网络、互联网等方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通信等传统领域,同时也在新兴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计算机存储技术基础
计算机存储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计算机存储器、硬盘、光盘、U盘等存储设备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存储设备的不同种类有不同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配置。此外,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存储方案,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五、计算机编程基础
计算机编程基础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各种编程语言、编程原理、数据结构等内容。编程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核心,是实现各种应用的必备技能。不同的编程语言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需求,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总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打下了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信息时代的大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必将不断变化和更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11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是一种强大的、集成了多种功能的电子设备。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因此,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便初学者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由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两部分组成。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的物理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RAM)、硬盘、显示器等等。计算机软件则是指计算机的各种程序与数据,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文件等等。这些软件组成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能够运行各种应用程序。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以便它们之间可以共享信息和资源。计算机网络可以根据规模分为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Internet)。局域网一般较小,如公司内部的网络;广域网则较大,如区域性的网络;而互联网则可以连接全世界的计算机,是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交流方式。计算机语言可以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是计算机能够理解的语言,它由0和1组成,虽然精确,但使用麻烦;汇编语言则是机器语言的压缩形式,由字母和缩写等组成,使用相对简便;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由英语或其他自然语言改编而成,使用更加简便。
计算机存储
计算机的存储设备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硬盘、光盘、U盘等等。硬盘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存储器,能够存储非常大的文件;光盘则主要用于存储音像资料;U盘是一种可携式存储设备,大小相对较小,大大方便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12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每个学习计算机科学的人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础,因此拥有一套完善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历经了七十多年的漫长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计算机经历了从原始计算器、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等多个发展阶段。计算机的发展史,也是计算机技术不断日新月异、不断更新迭代的一个生动写照。
二、计算机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是指计算机的物理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光驱、显卡、主板等,而软件则是指计算机程序和数据的集合,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系统软件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基础库和工具程序等,应用软件则是指各种提供特定功能和服务的软件,如飞行模拟软件、数学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等。
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部分是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工作存储器、指令系统和运算器。计算机工作的过程可以简化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步骤,具体实现过程中,计算机会将输入的信息存储在内存中,并由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判断和分析,最后输出相应的结果到显示器、打印机等设备上。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对于学习计算机科学的人来说是一份必备的资料,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的计算机领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13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指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领域的核心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等。这些知识是计算机领域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是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等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和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指令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等内容。
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互联互通的系统,它使得计算机之间可以相互通信、数据共享等。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通信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安全等内容。学习计算机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通信原理和应用,提高网络安全技术和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
三、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资源,提供各种服务和接口,以及支持应用程序的运行。操作系统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等内容。学习操作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化,提高计算机应用程序的效率和性能。
四、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用来描述和创建计算机程序的语言,它包括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语义、语用和操作规则等方面。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主要介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基础语法、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内容。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编程技巧。
五、算法与数据结构
算法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领域的经典知识,是程序设计和系统优化的基础。它包括算法的描述、分析和优化、数据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主要介绍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排序和搜索算法、图论和动态规划等内容。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高级编程和系统设计,提高软件开发和优化的能力。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通过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从而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系统优化。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14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主题范文
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家庭、学校、办公室、商店和公共场所看到它们的身影。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是一个谜。他们不知道它们是怎样工作的,也不知道它们能做什么。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重要知识。硬件是指计算机内部物理构造,包括主板、计算机处理器、内存等等。软件是指用来控制硬件的程序和应用程序,包括操作系统、文本编辑器、浏览器等。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互相连接的方式。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指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程序,是控制计算机各种操作的基本程序。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计算机如何工作。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人脑有些类似:它把输入的信息转化为数字的形式,并通过算法进行处理和存储。最终,计算机会把经过处理的信息重新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形式,比如通过音频、图像和文字输出。这个过程包含六个步骤:输入、存储、处理、输出、控制和通信。
计算机网络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网络可以让计算机之间快速、高效地通信。网络的核心是互联网,它由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组成。互联网运行的主要协议是TCP/IP,它允许计算机之间互相通信。除了互联网以外,还有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等等,它们可以让不同的计算机之间通信。
操作系统是指控制计算机系统和硬件资源的软件,如Windows、Mac OS和Linux。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灵魂,它负责处理文件、安装和卸载应用程序、管理网络连接等等。每个计算机都需要一个操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
除了硬件、软件、网络和操作系统之外,计算机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安全是指防范计算机病毒、黑客和间谍软件等攻击的措施。它包括防火墙、反病毒软件、加密技术和安全策略等。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石。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还可以帮助人们从事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走向未来的人们更是需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篇15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指与计算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应用等的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涉及到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包括计算机的组成部件、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硬件包括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如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卡、声卡、光驱、显示器等。其中,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处理计算机中的所有指令和数据;内存是计算机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地方;硬盘是用来存储大量数据的地方;显卡和声卡则是用来输出图像和声音的部件;光驱是用来读取和写入光盘、DVD等光学存储介质的设备;显示器则是用来显示计算机输出的图像、文字和数字等。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编程工具等。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包括Windows、Linux、Mac OS等。操作系统主要负责管理计算机的资源、控制计算机的运行和安全,提供基础的系统服务和用户接口。应用软件是针对特定需求或任务的软件,如Office办公套件、Photoshop图形软件、网页浏览器等。编程工具则是用来编写、调试和运行程序的软件,如Java编程语言、C++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等。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将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输和通信的技术。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等,各种类型的网络都有其特点和应用场景。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通信是最基本的内容,而数据通信涉及到数据的编码、传输和接收等方面的知识。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指针对大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数据库技术主要涉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设计和实现、数据库语言的使用和应用、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等方面的知识。数据库技术可以帮助用户高效、安全、可靠地存储、管理和利用数据。
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是针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技术,程序员需要根据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代码实现具体的功能。程序设计需要掌握编程语言、算法、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算法和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软件工程则是计划、设计、开发、部署、测试和维护软件的过程。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数据结构指的是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和结构,而算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可以帮助程序员编写高效、优秀的代码,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
机械基础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每一天,老师都需要花时间来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一个完善的教案和课件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形象。那么,要写好教案和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关于“机械基础课件”,我为您搜集了一些信息,以下是我个人总结和归纳的建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机械基础课件【篇1】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7.1
带传动
【课程名称】
带传动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带传动的特点、结构、标准和材料。
2. 掌握带传动的失效形式、传动比、安装与维护。二.能力目标
1. 掌握带传动的主要优点,V带的结构与标准。
2.熟悉常用带轮的材料、结构。掌握带传动的安装与维护要求。三.素质目标
1. 熟悉带传动的优缺点和应用场合。2. 了解V带和带轮的结构与标准。
3. 能够正确安装带传动,进行调整维护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四.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带传动的应用场合,比较各类型带传动的特点和V带传动的优点。2. 了解组成带的结构及标准。了解带轮槽的标准结构。3. 掌握带传动的安装、调整与维护方法。【教学重点】
1. 带传动的主要优点及缺点,带的标准。2. 带传动的安装调整与维护。【难点分析】
为什么带传动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从V带的橡胶材料容易产生弹性变形,和V带传动是靠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传递动力来分析。可举例随身听录音机的电机就是靠橡胶带来带动录音带转动的,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声音变调,带速变慢,其原因就是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变小,带在带轮上产生弹性滑动而引起的。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是自身材料引起的,因此是不可避免的,也就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也可举洗衣机为例。【教学方法】
演示与讲授相结合,配合带的实物比较型号与材料和断面形状。【学生分析】
1. 由于新一章内容,学习方法应作调整,用构件之间的传递运动来学习。注意联系实际,多带实物演示,激发学习热情。
2. 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设问,多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多给学生思考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教学安排】
3学时(135分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所讲的常用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都是靠构件之间的作用力来驱动相邻构件运动的。而机械传动是靠构件之间的摩擦或啮合来传动的,以改变从动件的速度大小,实现减速、增速、变速或改变力与力矩的变化,但从动件的运动都是匀速的,连续的。常用的机械传动有五种。即:
摩擦传动有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二种。
啮合传动有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链传动三种。
二.讲授新课
1. 带传动的组成:主、从动带轮和传动带。工作时靠带与带轮之间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属于利用中间挠性件的摩擦运动。2. 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类型很多,如图7-
1、2所示。教师可以演示带去的实物。
带传动的特点很多,重点要记住优点是传动平稳,能吸收振动、无噪声,过载能打滑起保护作用;主要缺点是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所以,一般安装在与电机直接相连接的传动轴上。3.V带的结构
由于相同条件下V带传递功率是平皮带的3倍左右,因此V带应用最广。根据传递功率大小,分为七种型号,Y、Z型号的皮带断面较小,常用于家用电器上。依次为A、B、C、D、E,随着皮带断面形状逐渐变大,传递的功率也相应变大。
除了断面尺寸外,由于V带做成环形的密封整体,不能断开调整长度,所以国家已制定标准的基准长度系列,使用中应按标准进行选择。4.带轮材料、结构
工业上常用带轮材料为HT150铸铁,具有足够强度,易于加工,价格便宜的特点;在低速或轻载中常用工程塑料或铝合金,如洗衣机的大带轮选用工程塑料,而小带轮用铁板制成。
轮槽的结构与带相配合使用,在中性层处的尺寸相同。由于带传动时,带在小轮中的弯曲变形较大,内侧受压缩变形,为了保证带与带轮充分的接触以产生足够的摩擦力,将V带的楔角做成40°,而带轮的楔角依型号和小带轮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分别为32°、34°、36°和38°四种。4.带传动的失效形式
当载荷超过带传动所能传递的动力时带在带轮上打滑,和摩擦带疲劳撕裂是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
为了增大传动时的接触摩擦角,使传递的动力最大,要求带传动的下边为紧边,上边为松边。5.带传动的传动比
带传动的传动比为主动轮的转速与从动轮的转速之比,也等于从动轮的基准直径与主动轮的基准直径之比。传动比一般小于3。6.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和维护
该内容是中职学生的学习重点,与生产操作密切相关。带的张紧是保证带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为前提,因此要经常进行张紧,方法很多,如图7-
11、12所示。
带的安装中,如果是新带,即使是相同型号和规格,由于弹性材料的原因,带的基准长度都有一定的误差,所以应当注意选择相同内周长的带安装在同一带轮上,避免因为个别带长度过长而不能正常工作。同时注意新旧带不能一起使用。
在装卸V带时,如果调近两带轮的中心矩,可以很方便地将带拆卸或安装。如果不调整两轮中心矩,硬将带从带轮上撬下来,一定要先把带从大轮上撬下来;安装时应先把带套在小轮上,再将带从大轮上盘上去,此时应特别注意不能用手直接操作,防止将手夹在带与带轮之间,那将是悲剧。
带在带轮上地松紧一定要符合10-15mm的压下要求,过松不能传递足够的摩擦力和扭矩,过紧将会增大压轴力,加大对轴承的径向载荷。如果是滑动轴承,将加剧磨损。如洗衣机皮带太松,水流缓慢,衣服洗不净;如果皮带过紧,波轮轴很快过度磨损产生中间漏水。
三.小结
1.带传动的工作特性与机构有何不同,带传动最主要的优缺点。2.V带与带轮已标准化,应按标准选用。
3.带的安装、调整与维护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课件【篇2】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8.3 滚动轴承
【课程名称】 滚动轴承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滚动轴承的分类及结构。
2.掌握滚动轴承的代号含义,能够熟记常用轴承的代号。3.能够正确的拆装与维护轴承。二.能力目标
1. 能够掌握滚动轴承的优点及应用场合。
2. 能够看懂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并正确选用轴承。三.素质目标
1. 了解常用滚动轴承的特性。
2. 能够读懂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
四.教学要求
1. 了解滚动轴承的功用、分类、特点。2. 熟悉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教学重点】
1. 滚动轴承的特点与应用场合。2. 掌握滚动轴承代号的含义。【难点分析】
1. 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的使用场合。2. 滚动轴承的代号含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具演示,讲课中穿插讨论与提问。【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教具与实物。【教学安排】
4学时(180分钟)【教学过程】
一.作业讲评(5分钟)
根据轴类零件学生作业完成中存在问题进行讲评,注意强调独立完成,切勿抄袭。重点表扬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的少部分同学。二.导入新课(5分钟)
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较大,开始运转时滑动摩擦阻力较大,而滚动摩擦的摩擦系数比滑动摩擦的摩擦系数小,起动容易,所以在大量的场合中滚动轴承的应用比滑动轴承更加广泛。
三、新课教学
1.滚动轴承的结构 用实物和挂图、动画表示滚动轴承的结构,使学生对滚动轴承的结构有感性的认识。这里主要掌握基本结构,即由内外座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组成。滚动体的结构决定了轴承的特性,因此应当作为重点来讲解,区分出轴承的承载和转速特点。2.滚动轴承的分类
可按承载方向、滚动体形状以及是否可调心来分:
按承载方向-主要承载径向载荷的向心轴承;主要承载轴向载荷的推力轴承。按滚动体形状-分球和两类,柱又可分成圆柱和圆锥。按可调心-分调心轴承和非调心轴承。3.滚动轴承的代号
代号的含义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必须要求记住类别、直径系列和内径的表示方法,其余内容懂得去查相关手册即可以了。类别中必须记住常用的深沟球轴承
6、圆锥滚子轴承3和推力轴承5三种代号;直径系列要记住2、3、4即轻、中、重型;宽度系列要记住0、1、2即窄、正常、宽型系列;内径要求记住尾数乘以5为实际内径,但还必须记住00—03的特殊尺寸。该段内容是本节学习重点,要反复结合练习册来练习,达到牢记。
4. 滚动轴承的安装与维护
内圈与轴选用较紧的过渡配合;外圈与座孔选用较松的过渡配合。
安装时借用紫铜棒敲入,不能用手锤直接敲打滚动轴承;或用加热方法套入内圈; 安装推力时注意分清标准内孔的座轴承圈分为大小二个内圈,大圈的内孔尺寸比小圈的内孔大0.2mm,应贴紧安装在静止的支座上;小圈安装在转动的轴上,贴紧转动轴的端面上,与轴一起转动。从外观上看,大圈的内孔比较粗糙,安装时千万不能出错,否则轴承很快就会损坏,而且也不起支承的作用。
为保证滚动轴承的使用寿命,必需给予足够的润滑剂。如果轴承选用脂润滑,则油脂的用量不要超过轴承空腔的2/3。油脂过多将形成运动阻力。
安装轴承尽量使用专用工具,可保证轴承的安装质量和使用寿命。用手锤敲打时,防止损坏轴承,注意安装到位,防止出现歪斜。
拆卸滚动轴承时常用拆卸器拆卸滚动轴承的内圈较为快速、方便。5.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
常见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有疲劳点蚀和塑性变形,前者是正常失效,后者是超载引起的失效。此外,在密封不好的条件下也会出现磨粒和粘着磨损。三.小结
滚动轴承的使用范围较广,其特点是标准化,系列化,而且方便维修。常用的类型,直径系列和内径代号应当熟记,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非常有益。
注意安装和拆卸滚动轴承应当掌握的要点。四.作业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课件【篇3】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6.2 平面连杆机构
【课程名称】平面连杆机构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和三种基本型式的运动特性与应用。2.熟悉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别方法。3.了解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
4.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急回特性和死点。二.能力目的
1. 能够判断四杆机构是否存在曲柄?并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四杆机构的具体型式。2. 熟悉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和三种基本型式的运动特性及应用场合。三.素质目标
1. 了解四杆机构的运动是将连续匀速的转动转变成变速的摇动或其他型式的运动机构,实现运动型式的转化。
2. 熟悉三种常见的四连杆运动的基本型式的特点。
3. 能够根据曲柄存在条件及取不同构件作为机架来判断出不同的四杆机构。
四.教学要求
1. 熟悉低副接触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和的组成条件。
2. 能够判断四杆机构是否存在曲柄和该机构的基本型式。掌握三种机构的应用场合。【教学重点】
1. 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别及四杆型式的确定。2. 熟悉三种基本型式的运动特点及应用场合。【难点分析】
1. 高、低运动副的区分和四杆机构基本型式的判断。
2. 急回特性的形成,要借助于教具或实物演示,最好请同学上台自己体验。3. 死点的形成条件是曲柄摇杆机构中以摇杆作为主动件才可能出现,如果学生有自己使用过缝纫机请他谈谈使用的感受最好。在理论上要用力矩的大小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来决定,如果力臂为0,则无论力有多大,则力矩仍为0。【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配合教具课件演示,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分析】
从机械零件的静止运动转变到常用机构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由静向动的变化过程,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启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同时要从具体的构件抽象出简图来研究运动特点,这也是要改变学生思路的方式。在讲课时,一定要把这些特点先告诉学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1. 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教学安排】
4学时(180分钟)【教学过程】
一.
开始常用机构一章的学习,机构的特点是运动的,所以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分析机构,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掌握。要习惯于机构简图的表示内涵及它表示的构件运动特点。如书中图6-3所示。机构的种类很多,本书只介绍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其共同特点是将主动件连续的匀速转动通过机构转化成断续或不均运的各种运动型式,以满足实际工作场合的需求。二. 新课讲授 1.平面连杆机构
首先要和学生共同回忆机构的定义,即构件的组合与构件之间具有相对的运动,如果没有相对的运动,就不成机构。接着要讲明连杆的含义,即长度与横截面之比值较大才成为杆,杆之间用运动副(如销轴或滑道)连接。然后再介绍何为平面,即四个杆件的运动都在一个平面内或者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才称之为平面连杆机构。开始讲授时,一定要把基本概念阐述严密完整。高低运动副的区别在于是面或是点线接触,多举例说明,如板擦与黑板之间是面接触,而粉笔与黑板是点接触;滚动轴承是点线接触的高副连接,滑动轴承的曲面接触的低副连接。2.铰链四杆机构
凡是由四个杆件组成的机构即是四杆机构,它必定有固定不动的机架和两个与机架相连的连架杆,另一个不与机架相接触的杆件即为连杆。由于杆件的长度不一,但总能找出其中最短的杆件,将最短杆与其中最长杆的长度之和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的比较,一定能得出如果大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则此机构取不同的杆件作为机架,将会出现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等三种不同型式。曲柄即能绕机架的固定转轴作整周转动,而摇杆只能绕机架作某个角度范围内的摆动。3. 双曲柄机构如果双曲柄的长度相等,又可以根据双曲柄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或相反分成二种运动特性。
讲课中重点要结合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讲述机构的应用实例,理论要贴近实际,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使学生学以致用,为用而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 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
常用曲柄滑块机构,把转动转化成移动,如冲压机。
5. 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
急回特性
从演示中先让学生得出结论入手再按书中图6-28来分析,着重注意虽然摇杆的行程往返一样长,但曲柄转过的圆心角都不相等,由于曲柄作等角速运动,走过的圆心角所需要的时间就长,反之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在相同的行程中,时间长的其移动的速度必然就慢,反之必然就快,这就导致在摇杆的往返两个行程产生了不同的行走速度,即一快一慢,出现了快速的回程,这正是机械中空行程所需要的,它可以缩短非工作时间。称为回程的急回特性。
压力角
压力角的大小影响到从动件的运动受力状况,压力角与传动角互成90度,传动角的大小由连杆和摇杆的夹角组成,在运动中容易观察,所以常用传动角的大小来控制。
死点
死点形成的前提是在曲柄摇杆机构中以摇杆作为主动构件,而当摇杆在两端极限位置时,极位夹角成0°或180°时,曲柄的力臂为0,此时无论施加多大的作用力,曲柄都不可能转动,称之为死点位置。解决死点位置的方法是加惯性轮,靠惯性的作用冲过死点,或者采用机构错位排列的方法,如图6-17所示。反之也可以利用死点来作有用的工作,如作夹具或飞机起落架。三.小结
1.平面连杆机构的功能是将连续匀速的转动转化为非匀速的断续或其它运动型式,满足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
2.平面连杆机构主要由低副联接而成的四杆机构,根据组成条件,可以分为曲柄连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这主要取决于四杆机构中是否存在曲柄,并取何杆件作为机架来决定。
3. 双曲柄还可以根据两曲柄的特点进一步细分,但不必讲的过深,简单了解就可以。4. 急回特性是曲柄摇杆机构运动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死点产生于以摇杆作主动构件的前题。四.作业布置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课件【篇4】
(多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的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它常用机构。
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机械调速,刚性回转件平衡。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原则。机械零件工艺性、标准化。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减速器等。2.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构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振、减振的途径。
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简化计算,当量法,试算法等。
改善载荷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方法,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改善摩擦学性能的途径。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绘制机构简图,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其工作图的绘制,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
三、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习题课、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
每个学生要完成1~2个设计作业。每个作业的份量一般为装配图1张,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习题和作业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四、课程设计
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下列内客: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合理选择材料,计算和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和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机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等。
设计题目为机械传动装置、简单的机械或机构设计。设计工作量的最低要求应相当于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完成:部件装配图1张,零件工作图1张,设计说明书1份。
课程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进行答辩,成绩应单独记分。
五、实 验
1~○4本课程要求开设实验3~4个,共4~6学时。实验内容在下列○ 3 5~○7项中各选1~2项: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②渐开线齿廓和○范成和齿轮参数测定;③回转体平衡;④机械传动效率测定;⑤带传动实验;⑥滑动轴承性能实验;⑦传动装置或简单的机械装拆和结构分析等。
实验成绩应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几点说明
1.本基本要求适用于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有一定要求,但课程时数有限的一类专业,例如热加工工艺类专业和动力运行类专业。
2.各校要处理好本课程与有关先修课程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3、本基本要求所列内容应通过讲课、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各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各环节和学时比例,但应注意相互配合,力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4、各校应根据具体条件,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习题内容要多样化,习题中应含有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内容。习题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加强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
习题课应按小班进行,每次内容要有所侧重。
6、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都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作业的题目要灵活多样。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考核,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实验要严格要求。同一实验台上同时操作的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实验后,每个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
8、本课程教学环节较多,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机械基础课件【篇5】
机械-人造的用来减轻或替代人类劳动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
起重机的发展历程:
斜面→杠杆→起重轱辘→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现代起重机(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一般而言,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机构-能够用来传递运动和力或改变运动形式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种类有限)
机器-根据某种具体使用要求而设计的多件实物的组合体。如: 缝纫机、洗衣机、各类机床、运输车辆、农用机器、起重机等。
机器的种类繁多,结构、性能和用途等各不相同,但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组成:汽缸体1、活塞2、进气阀3、排气阀4、连杆5、曲轴6、凸轮7、顶杆8、齿轮9、10
工作原理:1.活塞下行,进气阀开启,混合气体进入汽缸;2.活塞上行,气阀关闭,混合气体被压缩,在顶部点 火燃烧;3.高压燃烧气体推动活塞下行,两气阀关闭;4.活塞上行,排气阀开启,废气体被排出汽缸。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转变为曲轴的连续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间形成协调动作,称为:齿轮机构
机械基础课件【篇6】
(一)教学内容
1、弹簧的功用和类型
2、弹簧的制造、材料和许用应力
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计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
2、熟悉内容:弹簧的功用和类型,弹簧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第十四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一)教学内容
1、联轴器
2、离合器
3、制动器
4、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选择和维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功用种类,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选择方法。
2、熟悉内容:固定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可移式刚性联轴器的结构特点;弹性联轴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操作式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自动离合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制动器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四、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
1.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2学时
2.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的测定2学时
3.齿轮参数测量2学时
4.齿轮的范成实验2学时
5.轴的结构设计2学时
6.减速器拆装实验2学时
机械基础课件【篇7】
(一)教学内容
1、机械制造中的常用螺纹
2、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3、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预紧和防松
4、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5、螺纹联接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6、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7、螺旋传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螺纹连接防松方法,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旋传动简单计算。
2、熟悉内容: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及应用,螺纹参数,螺纹预紧的目的,提高螺纹强度的措施,螺旋副的效率计算和自锁。
第十一章轴
(一)教学内容
1、概述
2、轴的结构设计
3、轴的设计计算
4、轴毂联接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轴的构造、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近扭转变形计算轴的强度,轴的弯曲组合强度计算;
2、熟悉内容:轴的分类,刚度计算、临界转速;键连接类型、选择和平键连接的强度计算。
机械基础课件【篇8】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2学时)
第8章
支承零部件
8.1
轴
[课程名称] 轴 [教材版本]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1、2、了解轴的结构、分类、常用材料。
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熟悉轴的结构工艺性。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合理选择轴的材料。
2、能够正确分析轴上结构设计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
1、了解轴的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能结合实际分析轴上各结构的功用。
四、教学要求1、2、[教学重点]
1、直轴的分类、功用和轴的常用材料。
2、轴的结构要求及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难点分析] 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特别是结构工艺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物教具演示、互动法、归纳法 熟悉传动轴、心轴和转轴的区别,及轴的常用材料。了解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固定方法,及结构工艺性。[学生分析]
1、学生的实际知识较少,对于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不易理解,尤其是结构工艺性更难懂,教学时应当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实物,或生产安装的教学录像帮助学生理解轴的结构。[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讲授与教具或实物演示交叉进行,配以课件或加工实况录像,穿插互动、提问与设问,最后小结。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机械零件是组成及其的最基本单元,生产中必须按图纸的工艺要求生产出每一个合格零件,然后再组装成构件和机器。因此必须熟悉常用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和加工工艺,才能生产出适应机器使用要求的零件。常用零件分为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专用零件指某些机器上特有的零件,如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轮船上的螺旋桨,内燃机上的曲轴等。通用零件是指在各种设备上都共同具有的零件,如螺钉、螺帽、轴承、齿轮等。本课程只讲通用零件的结构、特点。通用零件有部分是标准件,即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不必要自己组织生产;而有一部分必须自己生产,但他们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格。
教师可演示实物,如有可能播放生产录像,了解零件的生产过程。强调学习本章内容要注意贴近实际,联系生产。
二、新课(75分钟)
1、轴的功用与分类特点
轴是机器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主要起支承轴上零件并传递运动和转矩的作用。这里注意运动和转矩的区别。
轴的分类主要分清传动轴、心轴和转轴,一般的轴多为转轴,可举学生能见到的例来说明。如书上所举的例子,或如下: 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课件、教具、实物。传动轴:汽车方向盘的轴;电风扇的轴 心轴:火车的车轮轴
转轴:大部分轴为转轴,如自行车中轴、齿轮、皮带轮的轴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三种轴的共同特点都应当以转动的轴为前提,再按受力状态来区分。
2、轴的常用材料
应介绍常用中碳钢45钢和合金钢40Cr作轴的材料,但是选择合金钢时,必须进行热处理,才能发挥合金钢的优势,否则合金钢对应力的敏感性对轴的强度反而产生不利的影响。
3、轴的结构
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很多,分为轴向和周向固定两种,常用轴向固定的方法是键联接,它具有可拆性,而且可以传递很大的扭矩,应用广泛。周向固定方法一般选用轴肩或轴套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但要简单方便可靠,易于加工。因此,轴一般为阶梯形状。
教学时一定要结合课件或录像、教具进行,否则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或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拆装实习,作实践体会,亲手感受。
轴的加工工艺性更难理解,工艺结构要结合车工实习的内容来讲,请同学谈自己实习加工的体会,就比较好懂,中心孔是加工细长轴和为了下一道工序加工准备的;退刀槽是为了加工螺纹时,防止撞坏零件左端面而设计的;越程槽是为了磨削后装配零件能到位而设计的。
装配工艺比较难懂,许多装配工艺是为了方便装配和准确定位而设计的。如30°大倒角是为了顺利安装;两个零件在轴向和径向只能各有一个配合面,不可能使一个配合面同时接触两个面。过度要求适得其反,实际上也是达不到要求的。这里要培养学生从实际的要求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也就是理论要联系实际。
教学中配合课件演示教学,可以提高效果。
三、小结(10分钟)
1、按载荷方向直轴可以分为传动轴、心轴和转轴三种,大多数轴为转轴。
2、一般常见轴为45钢,较重要的轴为40Cr经过调质处理。
3、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可分为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两种。轴肩和键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具体要以实际而选用。
4、轴的加工工艺性是按加工需要确定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P [课后分析]
机械基础课件【篇9】
经过对“中职本科”生源中职阶段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学生个人情况的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中职本科”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1框图法教学,整合知识体系整理总结《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核心知识点,自编校内讲义或教材,结合一个综合实例,如蜂窝煤压制机、机床C 6140主轴箱,以机构、传动、零件三大部分为主线,制作框图,帮助学生快速、直观地理解整个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体系,由此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单元。围绕综合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讲解内容时重点把握能让学生了解典型机械或结构的设计思想、理解装配要点、掌握分析故障和维修。
2.2模型演示教学法采用玩具激励法(机构部分可以拆装模型,观察机构运动、计算实际的自由度、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慧鱼组合模型可以应用于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和动手实践的统一。通过对模型的研究与分析,启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自己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又学到了知识。
2.3设计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使用Solidw orks等机械设计类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上结合典型设备进行建模、模拟装配、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或结合实验室的试验台,教师建立虚拟实验模型库,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该模型库进行学习建模、装配、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机械系统。
除了大型的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CAD ,solidwokrs,网上有大量机械设计小软件,还有一些企业应用的机械设计软件,该类软件界面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帮助学生计算参数,不需理解繁杂的公式及理论推导,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此类软件,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机械零件的`一些参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实际工作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2.4项目教学代替章节学习教学内容及顺序调整:分四大部分,均为先通过先讲整体一个实例,再拆分讲解,类似于项目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部分。
机构部分: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通过参观实验室机构展台通识,以分析玩具的机构组成和原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拆装,分析,计算。
机械传动部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通过玩具模型讲解几种传动的特点,再分别介绍具体知识点,轻参数、重结构,轻计算、重原理。 机械零件部分:齿轮、轴、轴承、联轴器、弹簧等,本部分设计先以减速器原理讲解为起点,通过动画和实验拆装,逐步进入理论学习。
增加机械维修工具、量具部分内容,学生应该进行系统学习。能在实践和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
2.5实践、设计成绩考核替代期末考核“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考核多以期末测试为主,以辽宁科技学院目前而言,平时成绩占3 0%期末卷面测试占7 0 %。这种测试并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水平,尤其是对“中职本科”的学生。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中职本科”的《机械设计基础》,应以实践考核替代目前的期末卷面测试。
2.6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改善师生关系,方便课后复习答疑,沟通情感,讨论问题。90后的学生几乎人人上网,网上的教学及互动不容忽视,以往的网上教学多为网上精品课或论坛,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指导和教学不失为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
机械基础课件【篇10】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大中院校工科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的双语教学对学生丰富机械专业英语词汇和接受国际先进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理念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现阶段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以及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机械论文发表
我校每年为徐工集团、卡特彼勒、三一重工等大型集团定向培养机电类高级技工,同时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为专业核心课,可以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掌握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特点及运用方面的知识,并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进行机械设计,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环境,更快地进入角色,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一、当前社会环境及背景
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熟练的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多数技术工种来说,却存在着一人难求的局面。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比普教经费来源稳定,教学设备需求不高,职教的技能训练需要大量的工厂设备和实验仪器,且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技术的不断进步。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缺少,而且教师多缺少教育学和心理学修养,对于教学技能的把握比较欠缺,较易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二、本校学情
本校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三年;一类是初中生源,学制五年;一类是高中生源,学制三年。开设本课程的为高中生源班。
高中生源相对于初中生源,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课知识,但是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技能实践的学时一般多于理论课的学时,再加上最后一年多为入厂实习时间,所以给予本课程的学时较少,对于教材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取舍,并且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就读于本校的学生多为农村子女和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因此大多吃苦耐劳,通过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一定能使之努力地刻苦学习。
三、教学探析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突出知识的重点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工程力学部分,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排除相关的静力学部分。由于学时较紧,教师还应在保证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尽量删略繁琐公式的推导和理论引证,简化设计计算公式。
结合订单企业产品特点,重点讲授平面连杆机构(各种起重机、挖掘机、工程车辆等的'升降机构)、连接(液压系统的装配、转动系统的装配)、齿轮、轴及轴承章节的内容。
对于带传动、链传动以及周转轮系的计算等实际应用较少的部分教师应予以删减课时。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的教学进设计,突出可操作的实践部分
所以,对于学生的情况前边已经有了相关的分析。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尽量避免理论的枯燥灌输,多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比如通过一些视频短片介绍机构的运行原理或者是实际生产的加工,也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挂图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教学手段。又如在讲授“齿轮渐开线的形成”时,可以借助绳索、粉笔以及基圆的圆柱形替代品来演示绘制。这些都不需要太复杂的道具,但是又能起到很好的表达理论概念的作用,学生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
(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产品的精密复杂化,人员的分工协作化,生产上实际问题可能牵扯到方方面面,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能解决现场问题的高级技工,就需要学生具备对整个机械的总体把握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时候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对学生分组,然后各组进行柱塞泵实物的分解和测绘,根据讲解和练习过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画出柱塞泵的机构运动简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到液压相关的知识来读懂柱塞泵的结构原理图,要掌握运动的知识,要用到拆装的操作技能,要用到公差配合的理论知识和测量技术,还要考验大家的分工协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克服硬件缺憾
现代技术手段不仅包括多媒体教学(基本已普及),还有各种CAD/CAM软件,特别是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可以非常好地利用到三维软件。如徐工集团使用的就是PRE设计软件,当然还有CAXA,AutoCAD,CATIA,UG,SolidWorks等二维、三维软件可供使用。
例如:对于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及凸轮间歇机构等平面图形难以读懂和讲解,通过三维软件的建模和运动仿真,能非常逼真地演示其运行原理和过程,且可以任意角度放大或缩小地观察,就像在展示极其精致的实物。
四、持续改进
教学是常抓常新的东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把握企业办学的特点,借助假期的工厂实践机会,调研一线的用工需求,紧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不使教学内容老化,为教学实例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孙学斋.当前我国企业技工短缺的成因探析.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1).
[2]王国新.技工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探析.职业,2010(35).
[3]时忠明.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会英.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机械基础课件【篇11】
(机械类专业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已有数学、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掌握一般机械传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2.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3.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的加速度分析。理解机构的速度分析;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自锁、效率的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四、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五、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六、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七、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八、链传动
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
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十一、齿轮系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十二、轴与轴毂联接
了解轴的类型、作用、材料及其选择;键联接的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十三、轴承
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十四、其他常用零部件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弹簧的功用。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十五、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
十六、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减速器设计
力求包括本课程所学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单级或双级齿轮减速器。工作量为装配图一张(0号),零件图两张(2号),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单独考核、评定成绩。时间为两周。
课程实施说明
一、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80~100学时,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通用零、部件的讲授和平面机构的讲授,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增强感性知识。
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模型、教具、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应安排一次减速器拆装实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9篇
在上课之前,老师必须要有教案和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时按质地准备教案和课件。经过认真制定的教案有助于老师把握教学进度,使得教学真正切实可行。为您整理了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相信您在阅读本文之后会有所收获!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1】
电大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更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实行远程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开放教育各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涉及面广,影响大。该课程对电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其他课程学习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远程教学,制作优秀的网络课件很有必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革,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愈来愈快,社会对电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多样化,目前,电大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电大学生本身的水平有着较大的区别,电大学院显著的特点就是学员多为在职的人员,因此其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次,是教学时间上的限制,计算机知识及技能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很难逐一涉及到的,因此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再次,就是章节内容上的差异,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涉及到的内容往往观念性并不大,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的'缩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就很难将其良好的串联起来。
因此开发出一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件,它直接面向学生及任课教师,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课外辅助学习系统,又是一个可供教师使用的课堂多媒体演示系统,同时还可以利用其网络教学的优势为继续教育服务。
1.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案例设计;
1.2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情感态度要求;
1.3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1.4网络课件的界面设计、整体规划、技术路线;
1.5网络课件的测试及试用;
开发建设基于Web技术的、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使学生通过网络课件的学习,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
2.1网络课件中含有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
2.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弥补课堂“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2.3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后期各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帮助学生巩固每个知识点(包括理论和实践)、进行分章节的同步测试和模拟训练;
2.5帮助学生预习功课、理论结合实践、归纳与总结等,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兴趣,知道“学习什么、如何去学”。
3.1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
3.2研究现行教学模式和探索适应高职的教学模式;
3.3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设计、案例设计;
3.4结合教学实际和flash制作工具,设计出适合教学的表现方式;
3.5研究网络课件开发的技术路线、制作流程;
3.6做深入细致全面的系统测试和用户满意度调查和研究。
4.1基于资源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需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并反映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享用网络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效率高。网络课件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涵盖本门课程全部基本知识点,教学内容新,内容组织结构清楚合理。
4.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程指南”,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参考学时及教学大纲,以把握学习进度。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4.3导航能力强。在课件的页面设计上采用了树型菜单,每个章节的主页面可以实现课程各个章节之间的跳转,树型菜单对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的安排,点击相关的小节标题,内容显示区就显示出相应小节的课程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课程机构中浏览课程内容,随时知道自己学习到哪里,也随时找到自己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主动权。
4.4利用FLASH实现模拟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网络课件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Flash制作操作步骤的动画,让学生仿佛感觉到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更深入地掌握操作技能。
4.5测试功能。分别以单元测试、篇测试和综合测试三种方式建设了与教学内容配套的练习与试题库,实现测试功能。学习者在学完相关内容后,通过测试了解自己把握的情况,检验学习效果。
通过研究,设计与开发出界面友好、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美观大方,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件,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已成为开放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种优秀的网络课件为开放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开放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模块:教材资料
一、教材选用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参考资料
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这里面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优秀教材还有普通本科“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满足部分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文献资料
我们的文献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平台,在上面能解决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络课程以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第二模块:课程目标及学前指导(双导环节)
一、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合素质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而服务的习惯。
二、学前指导(面授导学)
本校专科学生基本情况是学习基础为非零起点,缺乏系统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大多数生源为学历低的在职人员,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大部分学生课堂内学习态度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不足,易受挫。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可能因为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面网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网上导学)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录像教材将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组织学生参加定期的网上学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媒体配合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 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 观看录像教材或教学光盘;
3. 完成思考和作业题;
4. 上机实验;
5. 集中辅导和答疑;
6. 使用学习效果测试系统自测学习效果;
7. 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3】
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多媒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却对多媒体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以学生兴趣作为新课的切入口是个不错的选择。多媒体更新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品种繁多的多媒体设备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考虑到学生一般不会走入市场去了解这些新产品,因此把新的资讯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同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一举多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媒体技术及其软件的应用与发展,体验多媒体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2.掌握常用获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2.通过对项目内容的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多媒体带给我们的精彩世界;掌握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获取
难点: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获取
教学准备
课前分配好合作小组。学生在课前到FTP下载学习资源包,新建文件夹,以自己的学号+姓名命名。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教室、FTP服务器。制作好的助学资源包,为学生提供的制作素材,PPT课件、学习任务单,综合评价表。
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央视《动物世界》精彩片头,这一经典视频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此
时会有一种制作起来很困难的感觉,但又希望自己也能制作这样一个丰富的作品。接着教师展示一幅自制的作品《最是一年春好处》旅游宣传片,告诉学生其实并不难。在观看两段多媒体作品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作品中包含哪些元素?作品之所以吸引我们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出何为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等理论性内容。同时配合课件展示。
(二)新课展开
情景重现:《最是一年春好处》宣传片播放
【问题】在这幅作品中,包含了哪些多媒体素材呢?
提示引导学生回答出有: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继而引出本节课就以这四种素材的获取作为四个主要的任务。
1、任务一:采集文本
【问题1】一般来说我们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文本信息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上网找,自己写文章)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问题2】如果要我们自己写需要的文字信息,我们都是通过键盘进行输入的。那么,如果我不会使用输入法进行文字的录入,我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设备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呢?(手写笔)
【学生自学】考虑到对于学生群体而言,键盘输入没有问题,手写笔应用不多,所以提供助学视频或说明文档,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2、任务二:采集图片
【问题3】网络上有些图片是允许下载的,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也有一些图片无法下载,那么此时若要想获取图片怎么办?——引出抓屏软件的使用
【教师示范】
要点:用 【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屏幕内容
用 【Alt+Print Screen SyaRq】键截取图像——当前窗口的屏幕图像
用HyperSnap截图软件截图(提供助学视频)
【问题4】若要进行一次主题班队活动的作品,那么就需要活动的照片,这不能从网上搜索得到满足,怎么办?——引出数码相机的使用
【教师示范】要点:取景对焦,拍摄照片,照片输出
有些图像需要我们亲自动手进行绘制,这样的软件有很多,其中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就可以用来绘制和编辑图像。我们这就动手来绘制一幅图画。
【动手练习】用Windows XP自带的“画图”程序绘制一幅指定的图画。
【探究与合作】针对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拓展内容
探究问题:若所需要的文字素材存在于书籍、报刊或纸张中,怎么进行文字的素材?还有以前没有数码相机,都是老照片,怎么把冲好的照片变成能在电脑中处理的图片文件? 合作内容:利用扫描仪和OCR软件组内同学共同合作完成 教师评价并总结 .......
第二课时
3、任务三:采集音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音频(了解常见音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问题5】往往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音频不是是已经合成的音乐,可能是自己的一段旁白,或者是经过编辑的一段
音频,这时候网络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怎么办呢?
使用Windows自带录音机录制旁白(教师示范为主,配以助学视频)
4、任务四:采集视频
师:通过网络获取视频(了解常见视频文件格式,课件中体现)
(一):记录正在进行的活动,记录有意义的一刻,都离不开摄像机,学习数码相机的使用
提示:现在手机也可以拍视频的
(二):了解windows xp自带的movie maker的使用(教师演示,提供助学视频)
【动手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模仿教师演示的过程,练习使用movie maker制作简单的短片。
【探究与合作】组内用摄相机拍一段视频录像,然后将其视频输出,选择的采集软件为Windows Movie Maker,利用该软件进行简单的视频编辑。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4】
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
2. 理解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以及计算机的图形化用户界面与操作; 3. 能够用直观的语言描述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4. 理解组成微型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通过上一次实验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如何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那么在这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视频观看,由此导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提示:此处对教学平台相关操作演示一次,并对学生学期情况进行简单展示】,随之让同学们观看三分钟的小视频,关于翻转课堂的视频,加深他们对本课程教学方式的一个理解与吸收。然后,开始进行第一章课程认识计算机的一个学习。
① 从常用的桌面台式机图片,展示其各个部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
② 计算机的表现形式不唯一,由此通过相关图片演示几类超级计算机,进行演示,并介绍超级计算机的构成,各个机柜及其内置的CPU内存等。 ③ 从体积上引导学生,桌面台式机朝上是超级计算机,那体积越来越小,
由此引出笔记本平板手机等形势微型计算机。 ④ 随着提出,那什么是计算机?抛出问题进行提出计算机的定义 计算机的抽象模型
⑤ 从抽象模型引导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以及各部件间相互关系及如何工作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存储设备 控制器 运算设备
⑥ 从计算机五大主要部件结合台式机展示计算机基本组成,并介绍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系统,让同学们正确区分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并认识到两者是缺一不可,缺一则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
引出计算机发展仅六七十年,发展速度如此迅猛,从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进行讲解,介绍其发展历程及各代计算机特点;简单介绍第五代计算机,并指出第五代计算机并未达到。由此提出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
再针对各种各类计算机,提出计算机如何分类,根据体积或用途等,导出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分类两个问题。
(3) 计算机应用 (10分钟) 传统上将其应用分为以下几类:
科学计算 数据处理 过程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 人工智能 生活中应用
① 用户界面是计算机系统与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 例如,打开电脑中某一个文档。那么一直站在电脑前文档是否能够打开? 不能,因此需要操作计算机,这个提供给我们操作计算机的图形化界面就叫做用户界面。由此引出用户界面的用途,是进行用户与计算机中信息转化与交互。
硬件:鼠标键盘麦克风等 ; 软件:命令行和图形化用户界面 ③ 图形化用户界面的介绍与演示
指出无论是交友聊天购物还是视频都需要网络,那么什么是网络? 1.Internet介绍 2. 。 3.电子邮件介绍与使用,邮件正确的格式,发送邮件时应注意的五大点。
提出计算机文化与道德概念,并进行相关介绍枚举和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教学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教育工作中,CA I作为教育领域产生的积极成果,给教育思想、教育策略和教育手段的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所谓CAI,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CA I辅助教学课件也已逐渐引入课堂,成为协助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作为各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教学学时在不断下调,教学过程又要求避免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1.CAI课件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讲课型、练习型、实验型课件等,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讲课型课件以课程基本原理为主,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复杂的动态图形,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CAI课件中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既能加强理解,又生动有趣;练习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并对其回答做出判断和提示,其次教师可利用课件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摆脱重复劳动,又能综合学生的错误情况,改善课件内容;实验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实验器具受到损坏,又能使学生了解具体使用步骤。
2.CAI课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等,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对学习进度、内容自我选择,因此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院校通过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CAI课件,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能够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CAI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问题,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为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
1.实现工具。CAI课件开发一般有高级语言和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两种方式。高级语言对创作者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有 VB、VC等语言。目前常用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Toolbook、Director、洪图、方正奥思等。其中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thorwar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以图标流程线逻辑编辑为主导,以函数变量为辅助,以动态连接库为扩展机制的“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通过Authorware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使用,编制出自己所需的CAI课件。
2.媒体的选择与操作。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制作,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表达课件内容,关系到课件的学习效果。作为CAI课件开发者,应把多媒体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大小。在CAI课件中可选择如下媒体:
(1)文字说明:适用于概念、定理的讲解,可使用Authorware文字功能中的窗口菜单快速实现。
(2)声响效果:讲解词、背景音乐、提示声响(包括WAV、MPS、MIDI等)。Authorware自带WAV音频文件播放工具,可用变量来决定音频的播放。但音频过多引用就会造成文件容量迅速膨胀,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可采用MP3、Midi等替代。例如MP3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仅为WAV文件的十分之一,从而可以大量节约空间,更适合在CAI课件中使用。但Authorware本身没有自带MP3的播放功能,我们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外部函数实现MP3的播放。
(3)图形、图像、动画操作:课件使用的结构图、部件图、电路图以及背景图片等可以通过绘图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等)处理。表现某一原理和物体的作用过程,可用动画制作工具(如Autodesk公司的3D Studio等)或实时录像来实现。Authorware本身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工具。
(4) 。。
参考文献: [2] 胡维治.高校多媒体课件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教育技术资讯,(7)
[3] 吴云鹏.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1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6】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从教学模式入手,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茫然性主要来源于对所学技能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重要性认识缺失,所以,我们要把计算机课程与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就业为导向融为一体,形成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以面向就业为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策略体系。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们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三、多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我们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摆脱了课堂内容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应尝试上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讲座课、学生作品演示课、任务实现讨论课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软件、手机短信、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利用局域网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作业保存、学生作品展示等。
2、模块化教学。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授课选取新教材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应用方向分成三大部分,包括9个实训模块。其中,个人计算机组装、文字录入训练、办公室(家庭)网络组建是对基础操作技能的提高;宣传手册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统计报表制作是针对职业活动而设计的实训;个人网络空间构建、电子相册制作、DV制作是计算机在生活娱乐中的.应用。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将其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人、Windows操作、网络及通讯、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按需施教,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教师把基本目标分解成为相当于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作业,教授学生独立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以人机之间的交互式技能训练为主要方式,教师负责个别指导。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讲授只是基础环节,除了依据模块中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课堂讲授外,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上机学习或者在实验室中实践,以完全自然的、无拘束的方式学习特定的技能,即讲求少而精、学到手。
3、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确保每一环节的有效实施,才能够保证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教师在剖析案例时,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把案例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分任务再往下分,直到学生可以完成分任务为止。一般情况下,这些分任务中,有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些是没有学习的知识或技能技巧,教师就应创设任务情景,通过指导、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案例的欲望,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太大的畏难情绪。比如用Word制作个人简历案例,可以分解成表格的制作和文字录入和排版两个分任务,而表格的制作又可再分成表格的创建、表格的编辑和修改和合并、拆分单元格三个小的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三个小的任务。案例教学法的设计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辅以适当的指导即可。通过剖析案例,学生明确了案例的目标后,首先会思考如何去完成案例,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案例会想方设法查阅教材、互相交流或者请教老师,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完成案例,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如在制作个人简历这个案例中,学生在制作表格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此时他会带着问题想方设法直到完成为止。案例的完成标志着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而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7】
1、计算机的特点:自动地运行程序、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可靠性高,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维护方便、易操作、功能强、使用灵活、价格便宜等特点。计算机还能代替人做许多复杂繁重的工作。计算机最主要的工作特点是存储程序和自动控制。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最早的计算机是用来进行科学计算的。)、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控制、人工智能AI和计算机网络等。
3、计算机的发展按照逻辑元件(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的不同,分为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第四代计算机(1971~ )的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未来计算机将朝着微型化、巨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4、专门为某种用途而设计的计算机称为专门(专用)计算机。
5、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字长、运算速度、时钟频率(主频)、内存容量、存取速度、磁盘容量。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时的高精确度主要取决于字长,字长的定义是计算机一次能处理的最大的二进制的位数,字长越长,计算机的性能越高。
7、“存储程序”的概念提出者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特点:
(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2)用二进制的0和1表示程序和数据。
(3)采用“存储程序”设计思想。
9、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
CAT:Computer Aided Test(计算机辅助测试)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
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
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每秒多少百万条指令,衡量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单位)
11、程序(Program)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而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命令序列的集合。我们平时所说的安装的程序,是安装在计算机的硬盘中。
用户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由语言处理程序(汇编程序,编译程序,解释程序)将源程序处理(汇编,编译,解释)成与之等价的由机器码构成的,计算机能够直接运行的程序,该程序叫目标程序。
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都是“低级”的语言,而高级语言是一种用表达各种意义的“词”和“数学公式”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编写程序的语言,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高级语言有FORTRAN,C,C++,C#、VB、VF、VC等。
12、计算机并不能直接地接受和执行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源程序在输入计算机时,通过“翻译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计算机才能识别和执行。这种“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即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
编译方式是指利用事先编好的一个称为编译程序的机器语言程序,作为系统软件存放在计算机内,当用户将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编译程序便把源程序整个地翻译成用机器语言表示的与之等价的目标程序,然后计算机再执行该目标程序,以完成源程序要处理的运算并取得结果。
解释方式是指源程序进入计算机后,解释程序边扫描边解释,逐句输入逐句翻译,计算机一句句执行,并不产生目标程序。如PASCAL、FORTRAN、COBOL等高级语言执行编译方式;BASIC语言则以执行解释方式为主;而PASCAL、C语言是能书写编译程序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编译程序、解释程序、汇编程序是3种语言处理程序的其区别:汇编程序(为低级服务)是将汇编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由机器指令和其他信息组成的目标程序。解释程序(为高级服务)直接执行源程序或源程序的内部形式,一般是读一句源程序,翻译一句,执行一句,不产生目标代码,如BASIC解释程序。编译程序(为高级服务)是将高级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与之等价的低级语言的目标程序。编译程序与解释程序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生成目标代码,而后者不生成;此外,前者产生的目标代码的执行速度比解释程序的执行速度要快;后者人机交互好,适于初学者使用。用COBOL、FORTRAN等语言编写的程序考虑到执行速度一般都是编译执行。
13、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也可以说成,硬件系统包括主机(CPU和内存储器)和外部设备(外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CPU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其中的运算器的功能是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的作用是发出控制信号,指挥计算机各个部件协调一致的工作;存储器的主要作用是:存储程序和数据,实现记忆的功能;输入设备的功能是:输入数据并转换为机内信息存储;输出设备的功能是:讲机内信息转换为便于识别、处理和使用的字符、图形,并输出显示。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打印机、绘图仪、显示器、音响。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等)和应用软件(如:学习软件、办公软件、游戏软件等)。软件是程序及相关文档的集合。
14、存储器的分类。内存(主存储器,主存,主要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 和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两种)和外存(辅助存储器,辅存)的区别。硬盘属于外存储器。常见的外存储器有硬盘、优盘、软盘、光盘等。CD-ROM是只读光盘。
15、内存储器RAM的特点:计算机断电后,内存储器中的程序和数据将会丢失。只读存储器ROM的特点是:CPU对它只取不存,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CPU能和内存储器直接交换数据,和外存储器交换数据时必须借助内存储器。
16、读写速度排序:CPU>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内存>硬盘 >光盘>软盘
17、计算机病毒是具有破坏性作用的程序。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和寄生性。计算机病毒按照感染的方式可以分为引导区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
计算机病毒既可以破坏计算机硬件,也可以破坏计算机软件。用户的计算机需要在上网之前,及时安装防火墙等软件时,以防止病毒感染。
计算机病毒防治方法:安装杀毒软件、安装防火墙、切断入侵的途径(包括外存储器(如:光盘、优盘等)和网络)、给操作系统打补丁等。
18、总线定义及分类。
总线是指计算机系统中能够为多个部件共享的一组公共信息传输线路。总线分: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和控制总线(CB)
19、一条计算机指令包括操作码和操作数。
20、CPU的两大生产厂商是Intel公司和AMD公司。
组装一台电脑需要选购的计算机部件主要的有:CPU、主板、内存、硬盘、光驱、电源、显卡、声卡、网卡等。
21、裸机指的是仅有硬件组成,没有软件的计算机。
22、中国国家标准汉字信息交换编码是GB 2312-80,字符用ASCII码来表示。ASCII码是8位二进制编码,最高位恒置为0。五笔字型属于字型码,对于同一个汉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输入码;利用键盘输入汉字时所使用的编码是汉字输入码,任何汉字或字符在计算机内用唯一的机内码来表示,汉字点阵中的一个点是1bit。一个汉字在计算机内占两个字节(16bit)。
为了避免混淆,二进制数的单位用B来表示,八进制数的单位用O来表示,十进制数用D来表示,十六进制数的'单位用H来表示。
23、存储容量的单位:
24、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形式是二进制。要求掌握不同进制数相互转换的方法(要求能够写出不同进制之间转换的过程)。十进制数向非十进制数转换方法:整数部分(除基逆向取余);小数部分(乘基正向取整)。非十进制数向十进制数转换的方法是写出按位权展开的多项式之和(具体方法是:先找小数点,然后分别向左向右编号,向左的编号从0开始、向右的编号从-1开始,然后写出对应的多项式之和)
注:考试时的计算题主要是考察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只考整数部分的转换)。请大家务必掌握!
25、ASCII码的规律:小写字母>大写字母>数字>特殊字符(DEL键除外);同一序列的ASCII码值按顺序依次增大。
26、一张标准3寸高密双面软盘的存储容量为1.44MB。软盘的磁道是一组记录密度不同的同心圆,磁道从外向内编号,扇区是存储的最小单位,1个扇区的标准容量是512字节。
27、磁盘容量的计算:
(1)已知某牌号的硬盘有20个盘面,1024个柱面,每个磁道上有128个扇区数,每个扇区可存放512B的数据,则该硬盘的容量为。20×1024×128×512=1342177280B
(2)一个双面软盘,每个面有40个磁道,每个磁道有8扇区,每个扇区可存放512B,则该软盘的容量为2*40*8*512B=327680B
28、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交互的接口,也是计算机硬件与其他软件的接口,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系统是一组直接控制和管理电脑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使电脑高效、协调、自动地工作,以方便用户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程序。操作系统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是方便用户使用电脑,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和服务去操作电脑,而不必去直接操作电脑的硬件;其次,操作系统尽可能地使用电脑系统中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操作系统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功能:存储器管理、处理机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
操作系统的分类:按用户数目分单用户操作系统(如:DO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等)和多用户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NETWARE操作系统等);按功能特征分:批处理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等。
方法一:在文件的图标上面右键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重命名”命令,然后输入新的文件名。
方法二:在文件的文件名上单击鼠标左键,然后输入新的文件名。
方法三:选定要重命名的文件,然后单击按键盘上的F2,然后输入新的文件名。
方法二:用鼠标指向要移动的文件,按住SHIFT键的同时,拖动鼠标至目标位置。
方法三:执行“CTRL+X”和“CTRL+V”组合键。
方法二:用鼠标指向要移动的文件,按住CTRL键的同时,拖动鼠标至目标位置。
方法三:执行“CTRL+C”和“CTRL+V”组合键。
34、常见文件的扩展名:DOC(WORD文件)、XLS(Excel工作簿文件)、TXT(文本文件)、PPT(演示文稿文件)。
常见图片文件的扩展名:JPG、GIF、BMP、TIF等。文件基本属性的有:只读、存档和隐藏。
35、文件名命名规则: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不能出现以下字符*?:/。
36、OFFICE办公软件的成员及用途。Word:字处理软件、excel是一个电子表格制作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ACCESS:数据库设计软件、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
37、复制当前活动窗口按Alt + Print Screen键,复制所有屏幕的画面按Print Screen键。
39、Windows xp是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40、设置图片为桌面背景的方法:
(1)在桌面的空白位置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属性”命令,弹出“显示属性”对话框;选择“桌面”标签;
(4)点击“浏览”,从查找范围中找到图片后选择“打开”;
(5)单击“确定”。
41、在资源管理器窗口的左窗格中,文件夹图标前标有“+”时 表示该文件夹已折叠,该文件夹含有子文件夹,单击“+”可以展开该文件夹,文件夹图标前标有“-”时 表示该文件夹已展开,单击“-”可以折叠该文件夹。
42、利用鼠标拖动窗口的标题栏可以移动窗口。
43、删除了某应用程序在桌面上的快捷方式 不代表删除了该应用程序,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来卸载我们想删除的程序。
44、Windows XP环境下,按住CTRL键的同时,鼠标拖动文件执行的一定是复制操作,按住SHIFT键的同时,鼠标拖动文件执行的一定是移动操作。
45、对磁盘作格式化将会删除磁盘中原有的全部信息。
46、在不同的任务或窗口之间进行切换的方法有:单击任务栏上任务或窗口对应的图标,或者按组合键Alt+Tab
47、在Windows XP默认环境中,执行剪切、复制命令,或者按print screen(Alt + print screen )命令后,拷贝或剪切的文档或屏幕的画面被放在了内存中的剪贴板中
48、OFFICE办公软件中,常用到的函数及涵义如下: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方式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说一下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你所掌握的计算机的一些操作。
以上可见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对它的使用又掌握了多少呢?从今天开始,由大家和我共同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指标,可以将计算机分为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巨型计算机。
具有存储记忆和逻辑判断功能:
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都有着一此初步的了解,教师应在学生已知的范围内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细化。
1、观看系统结构图(由此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分步进行讲解,5分钟)
控制器:负责对程序规定的控制信息进行分析、控制并协调输人、输出等操作。
首先编制程序,操作人员通过输人设备将程序和原始数据送人存储器;运行时,计算机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送到控制器中进行分析、识别;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控制存储器和运算器的操作;当运算器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序列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另外,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控制台启动或停止机器的运行,或对程序的执行进行某种干预。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指用来指挥计算机运行的各种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的数据和有关技术文档资料的集合。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组成。
5、微机硬件系统(重点,应采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30分钟)
主机部件包括机箱、主板、CPU、内存条、声卡、显示卡、网卡等。
教师结合学生听课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小结,指正学生应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醒同学回去复习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下一节做实验
教师提出预习问题,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愿望,整堂课带着下一堂课的悬念结束,为学习下一结内容做好铺垫。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篇9】
第一章计 算机基础知识
1.1计算机概述
1.2计算机系统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教学重点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掌握键盘的使用,学会标准指法操作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建议学时理论:2上机:2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方法理论: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PPT);上机:指导上机实验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1.1计算机概述
1.2计算机系统教学过程课程导入
主要内容介绍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
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计算机硬件系统: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计算机软件系统:
举例说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使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有较深刻的印象。
详细内容及要求一、教学内容: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掌握键盘的使用,熟练掌握标准指法操作;
4、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编码。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史(包括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类型、应用领域及前景;(教案 ) 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了解微机的硬件系统,包括掌握微机系统硬件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了解微机的软件系统,包括掌握机器指令与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包括了解二进制数概念、计算机内采用二进制数的优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史和应用领域,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
难点: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
四、课时分配: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ppt)
六、教学过程:
第一讲、计算机概述(1学时)
1、什么是计算机(概念)
2、计算机发展过程阶段年份物理器件软件特征应用范围第一代46-57电子管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科学计算第二代58-64晶体管高级语言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第三代65-70小规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文字处理、图形处理第四代70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据库网络等各个领域3、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巨型化、高性能、开放式、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
4、计算机的分类:
1)、根据规模大小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机、
2)、根据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5、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注:记住一些专用名字的缩写
计算机基础教案精选
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被发明的。而如今,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例如,人们可以在电脑上完成各种工作,如写作业、聊天、购物等等。那么,什么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呢?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内存(RAM):这是计算机用来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部件。 RAM是易失性存储器,意味着当计算机关闭时,内存中的数据将会消失。
3.硬盘驱动器:它是计算机用来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长期储存设备。硬盘驱动器通常比RAM更慢,但它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意味着即使计算机关闭,其中的数据也不会丢失。
4.光盘驱动器:这是一种读取和写入光盘的设备,通常用于安装软件或从另一台计算机上复制文件。
5.显示器:这是计算机用来显示图像和文本的部件。显示器有不同的尺寸和分辨率,这取决于用户需要的目的。
除了硬件之外,计算机还需要软件来协助人们进行各种任务。
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两类:
1.系统软件:这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其他基本工具的集合。例如,Windows或MacOS是计算机最常见的操作系统之一。
2.应用软件:这是计算机程序,可以执行各种任务,如处理照片、写作业、打字等等。例如,Microsoft Word是一种流行的写作业和执行文档处理任务的应用程序。
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人们还需要了解计算机安全性的基本知识。以下是一些计算机安全性的基本知识:
1.强密码:密码必须包括至少8个字符,包括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
2.杀毒软件: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软件来保护计算机免受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攻击。
3.防火墙:计算机必须安装防火墙来保护计算机免受网络攻击。
4.安全更新:人们必须及时安装计算机的安全更新,以保护计算机免受最新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人们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应用非常重要。通过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性的基本知识,人们可以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完成各种任务。
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2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于计算机技术工作者和普通用户来说都是必备的。本课件主要包括以下主题: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网络基础、数据安全等。
一、计算机硬件组成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等。本章主要介绍这些硬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结构一般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和处理器。输入设备用于接收用户的输入信息,输出设备则是输出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存储设备则是用于保存数据的。而处理器则是用于执行计算机指令的心脏,控制计算机硬件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
2. CPU
CPU是计算机处理器的核心部分。它包括逻辑单元、算术单元、寄存器等多个模块,能够高效地执行计算机指令。
3.内存
内存是计算机中的临时存储器,用于临时保存计算机处理所需要的数据。与硬盘等永久存储器不同,内存在断电或重启计算机后所保存的数据会被清空。
4.硬盘
硬盘是计算机中主要的存储介质,用于永久保存计算机的文件、程序等数据。
5.显示器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主要输出设备之一,能够显示计算机处理后的图形和文字等信息。它可以通过电缆与CPU相连,通过指令集将图形和文字输出到屏幕上。
6.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按照用途和结构可以分为很多类别,包括超级计算机、服务器、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等。
二、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软件之一,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计算环境。本章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功能、分类、用户接口和常用命令等知识。
1.操作系统的功能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简单、高效、安全的计算环境。它具有管理文件系统、内存管理、进程管理、设备驱动等功能。
2.操作系统的分类
操作系统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单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等。
3.用户接口和常用命令
操作系统有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行用户界面两种。在命令行用户界面下用户可以直接输入命令,比如cd、dir等命令常被计算机用户所使用。
三、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之一,它涉及到编程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等知识。本章主要围绕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思想和数据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1.编程语言
编程语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它是程序员和计算机进行交流的媒介。常用的编程语言有C、Java、Python等。
2.程序设计思想
程序设计思想是指在设计和实现程序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理念。其中,面向对象、面向过程、函数式编程等思想是比较常见的。
3.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指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所使用的存储方式。常见的数据结构有线性结构、树结构、图结构等。
四、网络基础
网络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远程办公、共享文件等功能。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和Internet等知识。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指两个或多个计算机通过网络设备链接起来用于数据交换的系统。其中包括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
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通信规则和标准。其中比较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3. Internet
Internet是目前互联网中最广泛应用和使用最多的部分。它包括万维网、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等功能。
五、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计算机技术中重要的方面,它涉及到密码学、防病毒等方面的知识。本章主要介绍数据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防病毒等方面的知识。
1.数据加密和解密
数据加密和解密是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常见的加密算法有DES、IDEA、AES等,解密则是指将密文还原为明文的过程。
2.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是确保文件传输安全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验证电子文档的完整性和身份来源。
3.防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一种恶意程序。防病毒软件能够帮助用户保护计算机安全。
总结: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来说,本课件将会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3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指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领域的核心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算法和数据结构等。这些知识是计算机领域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是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等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和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指令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等内容。
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互联互通的系统,它使得计算机之间可以相互通信、数据共享等。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通信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安全等内容。学习计算机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通信原理和应用,提高网络安全技术和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
三、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资源,提供各种服务和接口,以及支持应用程序的运行。操作系统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等内容。学习操作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化,提高计算机应用程序的效率和性能。
四、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用来描述和创建计算机程序的语言,它包括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语义、语用和操作规则等方面。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主要介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基础语法、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内容。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编程技巧。
五、算法与数据结构
算法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领域的经典知识,是程序设计和系统优化的基础。它包括算法的描述、分析和优化、数据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主要介绍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排序和搜索算法、图论和动态规划等内容。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高级编程和系统设计,提高软件开发和优化的能力。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通过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从而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系统优化。
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4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一、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负责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和其他软件提供服务。操作系统有多种类型,如Windows、Mac OS、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技术,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I/O管理等,它们对于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和传输的系统。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不同的范围。计算机网络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技术,如协议、拓扑结构、网络层次结构等,它们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和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计算机网络中还存在一些重要的安全问题,如漏洞、攻击等,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网络安全。
三、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结构和算法是计算机编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它们对程序的效率和复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内部的组织方式,如数组、链表、栈、队列等。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常见的算法有排序算法、查找算法、递归算法等。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可以提高编程能力和代码质量,使程序更加高效、稳定和可维护。
四、数据库
数据库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储、管理和检索数据的软件系统。数据库可以分为关系型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不同的类型。关系型数据库是最常用的一种数据库类型,它采用表格的形式来存储数据,具有结构清晰、易于管理等优点。数据库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技术,如SQL语言、事务管理、索引等,它们对于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编程语言
以上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一些重要主题,它们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计算机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5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在每个行业,每个角落,计算机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率。因此,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且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以下是相关主题的范文: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计算工具像是一个个巨大的机器。从这样的机器到如今的个人电脑、智能手机,这一过程被称为计算机的演化。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各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今天的计算机不仅快速高效,还能进行复杂的计算、储存大量的信息数据,实现图像、声音的实时处理,并能与我们之间进行人机交互。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证明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改变。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它详细介绍了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如何把输入转化为输出,以及如何进行计算和存储数据。这一知识点包括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此外,还包括了各种常见的计算机组件:主板、显卡、硬盘和光驱等。当掌握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学生们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底层机理,为学习后续的计算机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无论是公司、学校还是家庭,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关于计算机网络连接、通信和数据传输的知识,主要包括了网络协议、通信协议、数据传输方式和网络拓扑等方面。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并且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有效防止网络安全漏洞的发生。
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用于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程序,它是计算机运行的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包括常见的Windows、Linux、Mac OS等等,而不同的操作系统有着不同的使用和操作方法。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系统,人们就可以更好地操作和管理自己的计算机系统,有效使用计算机资源,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一知识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6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每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了解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计算机的软件操作、计算机的网络通信等。本课件将为大家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相关主题,为初学者提供指导。
一、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执行数据处理任务的通用目的电子设备。它可以处理各种形式的数据并输出结果,计算机还可以存储数据并在需要时检索它们。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其中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等,而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编程语言等。计算机基本概念中还包括计算机的性能评估标准、计算机的分类等。
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声卡以及输入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它负责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内存将数据缓存进来,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硬盘则是计算机的重要存储介质,通常存储数据量较大的文件。显卡和声卡则是计算机的多媒体设备,主要用于图像和声音的输出。输入输出设备则包括鼠标、键盘、打印机、显示器等,用于用户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交互。
三、计算机的软件操作
计算机的软件操作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程序,计算机操作系统通常有Windows、macOS、Linux等。而各种应用软件则包括办公软件、制图软件、杀毒软件等,不同的计算机任务需要不同的应用软件来支持。
四、计算机的网络通信
在网络通信方面,计算机网络是由互相连接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所组成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一般而言,局域网范围比较小,如家庭网、办公楼网等;而广域网范围比较大,其范围可以跨越甚至超越一座城市,广域网通常采用复杂的协议来保证信息的安全和稳定传输。
以上即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相关主题。计算机科学是一个成长迅速的领域,如果想要学好计算机科学相关知识,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而本课件将会为您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学好计算机科学,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共同学习与交流,才能在时代巨变的时刻保持一份稳定的力量。
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7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更是广大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知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乃至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与计算机技能的熟练掌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计算机的分类及基本组成
计算机是通过电子数字信号来实现数据处理和存储的,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外部存储设备等。按照计算机的用途和性能分类,可以分为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等五类。
二、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其主要功能包括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控制计算机应用程序的执行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等。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Unix、Mac OS等。其中,Windows是最为广泛应用的操作系统之一,而Linux则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和嵌入式系统。
三、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计算机网络是指在物理媒介上通过协议实现通信的计算机之间所构成的互连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主要有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等。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最为常见的互联网服务包括Web浏览、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和在线购物等。
四、常见的办公软件应用
办公软件是指计算机中用于处理文档、制作表格、图形处理等业务需求的软件。其中最常见的是微软的Office套装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它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总之,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至关重要。除了必备的硬件知识之外,我们还需掌握操作系统、网络方面的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8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概论
1. 计算机的定义和功能
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接受数据、进行数字计算、逻辑判断、程序控制、输出处理结果的高智能电子设备。计算机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输出等基本功能,扩展功能包括网络交互、多媒体处理等。
2. 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系统一般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代,从第一代的电子管计算机到第五代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经历了技术革新和规模扩张。
3. 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
计算机语言包括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等。程序设计是指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程序设计语言有众多,流行的编程语言包括C、Java、Python等。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知识
1. 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执行指令和控制计算机的操作。CPU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等组成部分。CPU速度的单位是赫兹(Hz),目前CPU速度最快的是Intel和AMD的芯片。
2. 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来存储数据的组成部分。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硬盘、光盘、U盘)是存储器的两种基本形式。内存的单位是字节(B),常见的内存容量有2GB、4GB、8GB等。
3. 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信息交换的桥梁,用于将人类的指令和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摄像头、打印机、显示器等。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知识
1.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者,它负责运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Mac OS等。
2.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为操作系统提供支持和功能的软件,包括驱动程序、网络协议、安全防护等。常见的系统软件有杀毒软件、防火墙、网卡驱动等。
3.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为用户提供各种实用功能和应用的软件,包括办公软件、音视频播放器、图形图像处理等。常见的应用软件有Microsoft Office套装、Adobe Photoshop、QQ音乐等。
第四章:网络基础知识
1. 网络概念
网络指的是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传输协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主要分为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2. 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网络数据传输的基本规范,主要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TCP/IP协议是现代互联网通信的基础,HTTP协议是Web应用程序的基本通信协议,FTP协议是文件传输协议。
3.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数据和信息不受非法使用、窃取、破坏、攻击等威胁和危害的技术和措施。网络安全包括电子邮件安全、网站安全、网络防火墙等。
这些就是本课程的主题范文,希望它能给那些对计算机感兴趣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9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工作到娱乐,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概述,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操作系统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概述
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等;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计算机还可以根据使用的场景分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超级计算机等。
为了方便管理和开发,计算机还引入了各种编程语言以实现对计算机的操作,比如C语言、Python、Java等。同时,计算机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比如在线编程网站、编程电子书等。
二、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
为了实现高效地运行各种计算任务,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硬盘的划分和管理可以为计算机的存储和管理提供保证。其次,内存管理可以使计算机快速运行各种应用程序。除此之外,显卡和声卡的管理也可以提高游戏和娱乐的效率。
三、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管理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使计算机能够高效地运行各种应用程序。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安全权限管理等。
总结
计算机基础知识涉及到计算机的各种概念和知识点,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接触,因此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和操作系统的学习也可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