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研究,我现在可以断言: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童年,要从根子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就要去认识、理解缓慢又漫长的童年,包括父母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因为,父母童年时期的一些经验会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复演,而孩子童年时期的一些因素可能直接影响他的一生。
——张文质《奶蜜盐》第11页
《都挺好》是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我没有追它,但从身边的同事朋友口中了解过一点剧情,大致知道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巧的是,前两天打开电视,正好看到了剧中一个情节,引发了我对童年的一些思考与回忆。
那个情节是这样的:剧中作天作地的苏父因儿女不同意他跟保姆的婚事,欲跳河自杀,还拿着大喇叭数落自己的儿女不孝,引来了两个儿女和警察。在警局里,苏父继续指责儿女们的不孝,女儿明玉忍无可忍,一一列举了他的所作所为,并大骂他是窝囊废,根本不配做父亲,苏父气得大喊一声苏母的名字便晕了过去,明玉听到父亲口中叫出的已逝母亲的名字,也愣住了——她从父亲的反应中看到了自己身上母亲的影子。她说,母亲是她最讨厌的人,可是现在她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的样子。
苏明玉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张文质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性格里给予孩子的影响是很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比如,有些脾气暴躁的父亲,经常打骂孩子,虽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父亲的影响可能会深入他的身体,而在某个条件下被刺激出来,使孩子又成为了父亲那样的人。就如剧中的苏明玉一样,她从小就因为母亲的重男轻女、性格强势而讨厌母亲,但在这一刻,她却变成了她最讨厌的母亲的样子。
因此,人一旦成为父母,就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到谨言慎行,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也是无法重来的。
我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爸爸妈妈虽然分居两地,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全身心在爱着我和弟弟。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姐弟俩跟着妈妈,不管工作多忙,妈妈晚上的时间都是属于我和弟弟的,择菜、做饭、洗碗、洗澡、洗衣服、打扫卫生,虽然家务活很多,但是妈妈总是带着我们一起做,从来不会对我们娇纵宠溺,我们围在妈妈身边,也感觉特别踏实、安心。爸爸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但每次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吃的东西或者带来一两个玩具,让我们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只要爸爸在家,他一定会陪伴着我和弟弟,从来不会训斥我们,更不要说打骂了。我想,今天我和弟弟能够拥有阳光、乐观、正直、善良的性格,能够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跟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美好童年是分不开的。
相反的,我在工作中经常看到,很多问题孩子之所以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跟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理解、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丢给老人家,使孩子缺失了父母的陪伴,进而缺失了安全感;有的父母自己还是个孩子,自私、自我,无知、任性,没有责任心,也缺乏担当,对于养育孩子完全束手无策;还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的童年缺失怀有严重的补偿心理,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的延续,恨不得包办孩子的一切,只为弥补自己的遗憾……这样的父母,既对一个人的童年没有认识,也不会反思自己的童年,更不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童年,对孩子的教育怎么可能不出现问题?
所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就是父母要不断地回望自己的童年,了解和认识孩子的童年,然后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精神成长的土壤,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