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交易法则当年在华尔街红遍了半边天,可就是这些已经不再保密的简单法则,大部分使用还是赚不了钱。柯蒂斯一针见血的说,“重要的不是交易系统,而是交易者贯彻交易系统的能力。”在现实的交易中,我们有多少人都想着建立自己的一套系统,可问题是有了之后也总是遭遇败绩,屡屡受挫,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加入了主观判断和感情,随意的修改这些有时候看起来不灵光的法则。
这本书对于今天的我们,除了书中所述的法则,更重要的是调整我们的交易思维,从而提醒自己避免走入那些常见的误区(第2章)。
交易世界里,人类的情绪既是机会所在,也是最大的挑战。掌控了它,你就能成功。
是否盈利与盈利多少与掌握的知识无关,完全是情绪和心理因素造成的。
行为金融学已经证明了涉及利益问题的时候,人很少能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只有知道这些错误,才能抓住机会,从中赚钱。
情绪陷阱
交易中经常感受到的情绪包括希望(买入就希望股票上涨)、恐惧(已经损失10个点了,我要割肉)、贪心(刚赚5个点,还早)、绝望(慢慢熊市已经1年多了,没戏了,A股完了)。在简单原始环境中,人类已经形成的某些特定世界观对他们大有帮助,但在交易世界里,这些认识反而成了障碍。
人类认识现实的方式可能出现扭曲,科学家们称为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下面是对交易行为有影响的认知偏差:
损失厌恶:对避免损失有一种强烈偏好。收益带来的正效用远不能弥补损失带来的负效用。股市中小赚大赔就是生动的体现。割肉退出对于损失厌恶症者是很痛苦的事儿,因为这让损失坐实了。他固执的坚信,只要不割肉,迟早会回本。
沉没成本效应:更重视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或者花掉的钱,而不是未来。沉没成本在股市里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补仓,而不是果断斩仓。
处置效应:早早兑现利润,却让损失持续下去。很多投资者都倾向于卖掉上涨的股票,却保留下跌的。这与上一种效应有关。
结果偏好:只会根据一个决策的结果来判断它的好坏,而不去考虑决策本身的质量。
近期偏好: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忽视早期。
锚定效应: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具体表现如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经常会被股市中的所谓支撑和阻力位所锚定。
潮流效应:随大流,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为其他人都相信。所谓乌合之众是也。
小数定律:从较少的信息中得出没有依据的结论。
交易劝告
交易者失败的主要原因:
没有计划:许多交易者在盘中依据直觉、传闻、猜测,还有莫名其妙的自信
风险过大:融资、加杠杆、重仓赌重组、压码一只股等都是赌博,不是投资
不切实际的期望:对自己盈利能力和回报水平保佑不切实际的期望
交易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生存,其次才是稳定盈利,就像巴菲特给的建议,投资首先要保住本金。
交易者效应:只要有太多的交易者不约而同地区试图利用某种市场现象,这种现象的优势就会被毁掉,至少一段时间内不再有效。就拿前段时间疯狂大涨的白马股(比如茅台),当所有人形成共识(不会跌,上1千指日可待)买入后,开始杀跌。投资永远是反人性的,随大流不会有什么好果子。
大多数成功的交易者都使用机械性的交易系统,彻底排除认为情绪和心理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