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有价值的知识创造都应被付费,这才是对于知识本身最基础的尊重。
《十三邀》第一期,许知远对话罗振宇,一个知识分子,忧伤的老青年,愤愤地唱着时代的挽歌;一个40岁才创业的商人,又保守又富有野心,信奉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念,相信时代终究会淘汰沉淀一些人,网红经济的浪潮也将会很快退去,16年要坚定推行罗辑思维的收费订阅。
新媒体将面对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更新,但是这种知识产品不会再是建立在免费的基础上,它要符合商业规律,需要用户付费,私人定制专属于用户的内容。制定合理的价格售卖知识往往不是对于知识的贱卖,反而是对我们所享有的知识文化宝库的保护。互联网的发展轻易地打破了各行各业的垄断,媒介的去中心化,个人价值日益被充分肯定,每个人以其自由而独立的姿态去创造自己的事业,那就应该有充分的回报。知乎、豆瓣、逻辑思维都在转型,以收费定制阅读来维护自己平台,充分将大规模基于用户数量的广告经济模式转而发展为依靠用户质量的知识订阅模式。
新闻也是一样,基于微信、微博和各种平台上的知识免费分享应该要逐渐转型,碎片化、廉价的阅读应该被取代,广告绝对不是支持媒体行业走下去的长久之计,还是需要精彩的原创内容来支撑起媒体业本身的发展。因为媒体始终的定位都应该是售卖新闻,而不是售卖用户后的广告收益。市场经济下的新闻体制在于对于新闻本位的坚守,保障真实性的前提下,充分报道事实,而不是沦为广告的附庸。
新闻众筹,是最近兴起的新的新闻运作模式,对于涉及公利和社会黑幕的事件,由众筹来获取资金,从而推动新闻事件深度调查和连续性追踪。新闻可以是个人的新闻,由有威信的记者去完成整个行业都难以轻易撬动的铁板死角,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瑞典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机制,此种模式也将会成为未来新闻业的新方向。
变动中的中国从来不缺乏好故事,而“新闻的价值也是远远高于西方稳态社会的”,对于各种亚文化群体的关注和社会边缘人群的聚焦,是写不完的话题。但是正如《南方周末特稿手册》里提到的,我们的故事还是要更多的关注整个公共层面上的话题,不是一个人怎样,而是一个群体的生活状况的描述。当然,试图去改变的,也是一个利益群的处境。当然《〈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里所阐释的观点还是更多关注的还是具象的个人,基于个人特殊的性格,不寻常的行动来展开故事,从而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好的故事也应该包含戏剧性、冲突性、独特性、唯一性、重大性,也要有更具象化的延展性和复杂性,要有足够的深度、广度,这是对于特稿写作的要求,我想也是对于未来新闻要求,停留于事实枯燥乏味的叙述方面的新闻能够得到多少年青一代的关注,现实已经敲响了警钟。挖掘事件本身的戏剧性、冲突性和趣味性,去写符合年青一代口味的新闻故事,不是泛娱乐化,也不是说教,更不是阵营的划分,当下的话语体系是模糊了对与错的,任何观点,任何见解都会被质疑,会被诘问。新闻故事传达事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表态,你可以是概括者或是总结者,也可以是裁判,更可以是观察者,但重点在于讲好故事,努力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
VR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把读者带往现场,亲身体验记者正在报道的场景。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写好的新闻故事,去获得用户和读者,再进而获得收益,绝对不是新闻业的堕落,反而会带来更多新鲜的血液的输入,挑战权威,挑战强权,揭开黑幕,着眼于公利,深刻地影响现实。
任何免费都是对于资源的浪费,对于知识、创造、个性的尊重最基础的层面就在于这份付费。正如“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所说:“数字网络的崛起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的整体增长,相反的,从中获取财富的只是少数,并且后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大多数人无偿劳动的基础上,”他相信这种模式下的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将会被摧毁,整个经济体系将会崩塌。信息的垄断只会带来少数的赢家,经济稳定性的成本将会日益攀升。
个人的每一次付出——上传照片、分享音乐、回答问题,闲聊,为信息巨头创造了利润——你却没有分享到任何东西,当然除了网红,依附广告获得一点经济收益,但磕掉的却是成倍的个人价值。好的新闻故事就是要收费,媒体不可以再妥协于阅读量的增加,有胆改革收费可能会是对现下的新闻业态的一次新尝试。当然收费故事的前提是要要讲好故事,选择好的主题,找寻信息源,多维度的采访,组织材料,秉持对于真实性的坚守,把握好主客观的边界,体现记者的立场,用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叙述去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