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操行好,不挂科?民国考试怎么考?

来源:东饰资讯网

文/梁曦文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向现代化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也自此进入了新时期。教育制度的变革,体现在方方面面,大到体制架构,小到考核标准。自民国初年起,关于高校学业成绩考评就有了较为成熟的规章制度。不过,规矩之内,仍是自由,在大的规章框架下,民国大师们的考试方法和打分标准却是“千姿百态”。

操行好?不挂科?

现在的大学课程最终成绩一般都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但这种考察标准可不是现代才有,早在百年前民国高校就已经将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而且比今天的要求更为严格。

1912年10月25日,北京市教育部颁布《学生学业成绩考察规程》,该规程共二十条。章程规定,高校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试验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员根据学生的勤惰和学业优劣随时判断,试验又分为学期试验、学年试验和毕业试验三种。成绩评定标准比较简单粗暴,只分为甲、乙、丙、丁四段,八十分以上为甲等,六十分以下为丁,即为不及格。及格者方能升级或毕业,不及格则留级,留级两次仍不能及格则退学。

民国时期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具体的要求,也十分看重学生个人修养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1912年10月25日,北京市教育部出台了《学生操行成绩考察规程》。该章程共有八条,规定“各校校长、教员或学监,应随时审查学生之操行,默记于册”。操行成绩也分为甲、乙、丙、丁四等,并且获得甲等还可以获得校长奖励的奖状。

不仅如此,操行成绩还可以挽救“挂科者”于“命悬一线”之间:“凡学业成绩未及格,其分数相差不及十分之一而操行成绩列乙等以上者,得升级。”换句话说:如果考试没及格,但是差的分数不多而操行却不错的小伙伴,恭喜你,可以顺利升级或毕业了!

此后,民国时期的高校考核制度虽有更改,但基本延续了北京政府时期的学业成绩考试办法。1929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随后相继公布《大学规程》、《修正专科学校规程》等法令。

这一时期的高校学业考试制度就加入了毕业论文的考察环节。学生需于最后一学年的上学期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开始准备撰述。毕业论文最终提交给毕业论文评定委员会,如委员会有疑问,学生则要接受口试。论文成绩最终计入毕业总成绩。

民国大师们的打分“姿势”

虽然国民政府对于学业成绩考评方式进行了大体规定,但给高校和教授们仍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得益于此,我们今天才能看到民国大师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考试方法。

钱玄同先生是性情中人,给学生打分的路子也有点“潇洒”的滋味。据学生回忆,他在北大任教的时候,上课点名不看学生,在点名册上大笔一挥,算全员到齐。先生对于上课十分认真,但对于考试却毫不在意。他从不批改试卷,只要学生在试卷上作答,他就给算及格。就算学校以扣薪金相“威胁”,他也“恕难从命”。

钱玄同

叶公超先生进入北大英文系时,年仅二十三岁,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先生的考试方法灵活多样,有时多凭课堂印象,但他的评分标准却严苛到令人提心吊胆的地步,就连第一名有时也只有八十分。不仅如此,先生也十分注重学生学术品行的培养。曾有一位学生因在他的课上有些狂傲,而在考试中只得了58分。

叶公超

钱穆先生考核学生十分严格,给分走的也是“心狠手辣”的风格。在燕京大学时,一次考试中,钱穆先生给了几个不及格的分数,想着以此激励学生们更为勤勉地读书。没想到,学校规定新生月考不及格就必须被退学。钱穆先生急得跑去教务处,最后教务处报告上级破例让他重改试卷。但是,这种美国式的校规制度让钱穆先生很难适应,最终他选择离开了燕京大学。

钱穆

顾颉刚先生的考试方法深得学生喜爱:不出怪题,开卷考试。考试题目很宽泛,给学生空间以独立思考。不过,据他的学生回忆,顾颉刚先生评分有一规定:“抄我观点者,替人家背书者,低分(似我者死);自有观点者,或驳我观点能自圆其说者,高分(学我者活)。”如此看来,就算是开卷考试也绝不容易,但教育本就应该是启发人之思考,而不是灌之以书本。

顾颉刚

教育始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内对人的评价更应注重人才对教育的适应程度。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过去名人大家为后人树立的标杆,在部分继承的同时,现代教育体系还衍生并发展出符合时代特色的考评制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