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评-Snowpiercer】雪国列车,人心不止。

来源:东饰资讯网

《Snowpiercer》是部好电影。哀伤。却现实。

背景依旧是最近很流行的环保类题材。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地球温室效应,世界各国都在2014年发射了代号为CE-7的冷冻剂。虽然短暂改变温度变化,却是饮鸩止渴把地球推入了极寒深渊。大多数人死于寒冷与饥饿。只有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登上了威尔福德设计运行的列车。

在之后的17年里面,在这狭长的节节车厢里面,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生态系统,在43.8万平方公里轨道上,周而复始,不曾停歇,成为了束缚在金属套里面的囚犯。这囚犯,有贵妇,有富商,有科学家,有工程师,有工人,有农民,有地痞流氓,有老弱妇孺。但是,监禁终究还是会有区别。住在头等舱的人,住在经济舱的人,住在末等舱的人。有了比较有了出身有了地位,就会出现阶级。

车上分为三六九等,人有高低贵贱。婆罗门说,神用嘴创造了婆罗门,用身体创造了刹帝利,用腿创造了吠舍,用脚创造了首陀罗。所以婆罗门最高贵,首陀罗最下贱。所以,你生而高贵。所以,你生而下贱。上帝把人类洗成了一副扑克,大小次序排列,每个人固守在自己的位置,心甘情愿的蒙昧着,痛苦并快乐着。偶尔出现波动,或者洗牌重来,或者弃卒保帅,总之,玩游戏,需要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其实,大多数人都是碌碌而已,营役在自己的阶层中。

但偶有例外,如同故事的主人公Curtis一样,个人英雄主义一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高大,帅气,但又不是十全十美。曾经做过恶事。却诚心忏悔。内心强大。极具公众号召力量。一路披荆斩棘,牺牲了支持他的民众,目睹了恩师的死亡,放弃了朋友的生命,踩着鲜血与子弹,付出了所有,来到了日思夜想的W门前,准备手刃那个应该被千刀万剐的大罪人。

好像好莱坞灾难大片应该都是这样子的情节。最终恶人有恶报。好人成了大英雄,顺便收获一份爱情。地球又恢复了生机勃勃。

但是,电影恰恰没有这样常规的拍下去。让主人公Curtis知道了不为人知的内幕。导演导出了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从小小的雪国列车中折射出了社会万千形态,与社会动荡的变革。在这之中,反映了两种革命形式,一种是Curtis领导人民自下而上的自由抗争,另一种是威尔福德式自上而下的改良。

一开始,导演用浓重的笔墨,渲染残酷的阶级差距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用耄耋妇孺的感情牌,显出统治者的毫无人性的残忍。才会造成了Curtis领导的底层人民大反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的本质,是弱者对强者压迫的示威。是对不公境遇的呐喊。领导一群弱者的人,一定不会是弱者。那么当他踏着淋漓鲜血,在权力顶端时,会对之前的反对派进行彻底的复仇、镇压,那么世间轮回,强者,变成了手无寸铁的弱者。弱者为了巩固地位,又成了统治者的刽子手。夺权成功的革命者,又几乎无一例外的呗权利所埋葬,走上了革命的对立面。于是,革命周而复始,只要涌动的人心不止,雪国列车就永不停歇。

并不是所有的领袖在一开始,都是那么的冰冷无情,对待生命如同草芥。但是等到他站在列车最前面,历史洪流的最前端,就会发现,专政和民主,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词汇。专政下的民主,民主中的专政。需要把握的是一个度的问题。

影片的结尾,导演并没有像原著那样悲伤,而是给了大众一些新鲜的想象。挣脱了固定运行轨道。人们终究逃离了列车。剩下了一个亚洲小女孩,一个黑人小男孩,遇见了列车外的新生命——一只北极熊。

我再想假如没有这场动乱,是不是人们还是如同蝼蚁般在尾车苟且,吃着恶心的蛋白质块,吃着同伴的胳膊、腿、以及小婴儿,是不是人们都在自己的阶层里面安分守己,等待下一个十八年的到来?但却都被煽动为革命前赴后继死而后已,是为了心里的那个信念吧。人性本恶,想偏安一隅在体制之内,又有蠢蠢欲动突破体制。双重欲望,成就了邪恶的人心。

人们总是在刻意追求平等。刻意打破原有的规则。总想要去设计出一套新的游戏玩法。总愿意去做庄家。其实高处不胜寒,庄家很孤独。

晋人眼中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也是避世而居,“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类,要追求先进的分化,还是落后的平等?我困惑于这部反体制电影彰显出的人性罪恶,以及操纵大众的冷酷与残忍。但是我们是要有选择性的保持生态的循环,还是要一起坐等全体毁灭?

深夜,为它,失了一次眠。是值得的。

《雪国列车》。2014年3月17日。大陆上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