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理性与感性相逢于职场

来源:东饰资讯网

有一天下午三点多,一位同事打电话给我。她说:“我儿子学校今天下午开家长会……”

她儿子所在的学校都是下午四点开家长会,这个时候打电话自然是要请假。下午没有非她不可的事,我说:“好,你走吧。”

她在电话那头噎了一下,继续说:“家长会四点钟开始,我得先回家拿点东西,那边还不好停车,老师说……”我以为她还有别的要求,一直听着,到最后她说:“所以我想现在就走。”

我说:“我刚才不是让你走吗?”

她带了些怨气道:“那总得把话说完呀!”

听了她的回答,我明白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我总是过于迅速和直接地去解决明面上的问题,而忽略了对方附带的感性诉求。

同事打这个电话,确实是为了请假,但很可能也想让我了解她的压力,进行一些情感上的倾诉,却被我阻断了。所以请假的目的虽然达到,她仍然有被拒绝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初入职场时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回,部门老总不在,我的上上级领导叫了我去他办公室。原来另一个部门向他告状,说我们压了几份急件在流程里,导致他们的工作进行不下去,请领导帮忙催一催。我是直接经办人,所以找了我。

我去的时候,那个部门的老总也在。领导对我说,你回去看看,尽快处理吧。

我没有回去,而是立刻调出办公流程,读给他们听:A事项于半个月前的某日提交我部,我部已于两日内回复,接收人为该部某同事,目前还在他那;B事项…….

我在解释的时候心里并没有任何情绪,语调和叙事都很平和,但我一抬头忽然发现那位老总的脸色变得极尴尬,领导的脸色也不好看。那一刻,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咄咄逼人。我停了下来,对他们说:要不,我们两个部门回去再沟通一下。

老总的脸色缓下来,赶紧说:好好,我也回去看看,可能是我自己的兄弟不够认真,多谢。

之后,我与这个部门的沟通一直很顺畅。

就这件事来说,我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快速解决问题。与其回去跟对方的办事员慢慢核实再逐级上报,不如趁着领导们都在把症结亮明,免得那位老总再被属下给忽悠了。

可是,我这样做却是把他的失误毫无遮掩地亮了出来,忽视了他的面子、级别以及他在领导心目中的印象。理性的人过于就事论事,注重效率和客观的立场,不太听得懂人们没有说出口的话,在人情世故上欠缺一些圆融和共情。当我注意到这点时,很多事情就有了解释。

有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刚下飞机就接到一同事的电话。她问:“你现在方便吗?”我当时正急着联系接机的人,因为要赶去目的地。我很诚实地答:“不方便,我出差了。你快点说,要不晚十分钟我回你电话。”

这句话被她自动过滤掉了,开始慢条斯理地讲一件紧急公务,问我是不是可以协助处理。我打断她说:“这事是某某在负责,你直接找他吧。”

她“哦”了一声,然后长吸一口气,继续讲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她的行为看起来有些不可理喻,但我忽然意识到她打电话给我不仅仅是想处理工作,而是因为这件事引发了她对工作压力的焦虑,她下意识地想找人排遣一下。这其实也代表一种信任,我没有再打断她。

她讲了几分钟之后,总结道:“你在外地出差,也管不了这事,某某负责这事哈?那我直接找他吧。”

显然,我被当成了一枚树洞。

另一次,则让我啼笑皆非。

到一个新部门时,因为人数有点多,开会时我跟同事们说,麻烦大家编辑自己的名字发手机短信给我,以便我复制短信,记入通讯录。我还特意又强调了一遍,只要写名字就行。结果,二十几个人,除了一个人按照我的需求处理以外,其余人均是发了一段话,大致都是这样:我是某中心/岗位的某某,这是我的手机号。更有人顺便祝我生活愉快之类。

我的目的本来是复制名字,省去输入过程。这么长一段话,选择、复制就不方便了,只好一个个地手写名字,还要注意不写错弄混,工作量大大增加。我跟朋友们吐槽,可是每个人都认为我的同事们反应很正常,只发个名字看上去太不礼貌。

这事让我明白,在职场上和生活中一样,理性在感性面前,永远不占优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