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顾一下我的读书历程。
大学时,没开窍,课余时间要不贡献给各种电视剧和电影,要不贡献给了老师列出的参考书目。真正开始无负担地阅读,是步入职场后的一段迷茫期。未来的方向很模糊,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决定多读点书,期待能拨开一点迷雾,透进点点光来。
然而,这是不管用的(感觉到了屏幕前的白眼)。书绝不能解决漫无边际的迷茫和心内的焦虑。
不过惊喜的是,我发现了无拘无束地阅读的乐趣。当年读的书很杂,有普通心理学、美国宪政历程、哲学史、人物传记,还有小说等。意外的是,你看这类书时搞不太懂的点,却在看另一类书时突然顿悟。这种豁然开朗是我这时候读书最大的收获。这是2013年。
2014和2015年,为了留下自己度过某本书的证据,我开始写读后感。读后感写得很简单,纯粹抒发我对某书的喜恶。喜欢的书会认真写下我受触动的内容,不喜欢的书几笔带过,只留下武断的评价。
2016年,是发生质的改变的一年,我加入了一个书评圈,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书评。我会努力去发掘这本书有价值的观点、值得学习或应用的方法。
这种对书的尊重态度,使我静下心来,慢慢咀嚼。这样的读书过程潜移默化中也变了我的认知和急躁的性格,我得到的,远比书中内容更多。
在这一年,我贯彻了新的读书方法:摘抄+评论。读完书后,在笔记本上摘抄下书中我很认同的内容或个人觉得非常新颖的观点,并写下我自己的个人思考。两种内容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以示区别。
如上图,是我读《向前一步》的笔记。摘抄有助于吸取消化书的精华,评论(重新输出)后书的内容内化为我们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构思一篇书评。写书评前针对文章内容先画一幅思维导图。
今年在豆瓣写了40篇书评。
时至今日,我才真切地留下与书交流的痕迹。
今年读过的,我想推荐的书
我不是看书大牛,今年下来,看来40来本书吧。所以真心想推荐,自己觉得受用的书就更少了。
1.历史类
这本书是了解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起源、发展和斗争历史的极好读本。互相敌对的宗教为何都视耶路撒冷为至圣之所,他们的战争源起,是否有过彼此宽容共处的时光?这些都能在这本大部头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大胆之处在于作者将丝绸之路的中间区域视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心,而不是把握着近现代历史走向的西方世界。作者以丝绸之路的兴衰为立足点,重新讲述了世界的历史。
2.实用类
我觉得人生只有一次,所有的体验都是独特的,所以曾很反感“教你怎么做”的工具书或方法论书籍。今年因为写书评,放弃了自己的偏见,重新正视了这类书。
上面讲到的摘抄+评论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方法,正是来源于这本书。
除了这个笔记方法,我还找回了快乐阅读的方法。我之前要求自己读完一本书,写完读后感才可以开始读下一本(真是一板一眼的沉闷人生)。
奥野宣之呢,他总是买好几本书,按心情去选择当下想读哪一本。看完后先做哪本的笔记,写哪本的书评都由着性子来。阅读应该是愉快的,不应成为我们的压力。
所以,我现在手头总同时读着两三本不同类型的书,例如一本是小说、杂文,一本是历史书或心理学教科书,按心情去调剂阅读。状态好时读需要用脑的书,心情低下时读轻松的小说。
两本书都是讲述怎么培养习惯的,前者是严谨的日本人作风,讲述具体的养成新习惯的步骤。后者是慵懒美国风,从意志力薄弱的人性说起,每天健身30分钟、写1000字很难,没关系,那就定个目标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写50字。每天将多余的精力用于超额完成任务,成就感满满。
这两本可以对照着看,行动力强的人可以参照前者,患懒癌的人可以参照后者。两种方法我都试验过了,坦白说,微习惯更容易坚持,我已经坚持接近两个月了。
一句话,读了这本以往写给民国中学生的国文学习指导书,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学语文完全走错了路。
3.触动我的书
作者用了10年,慢慢等自己的能力跟上自己的爱好,开了一家名为“巢巢”的家具店,终日与她最喜爱的实木家具为伍。生活不是一蹴而就,但是有迹可循。
现今流行“斜杠青年”,我们不仅追求比别人好,还追求比别人快。我焦躁。读着朋子的故事,我反思,我静下心来。
非要说这本书是女性主义我也不反对。谢丽尔不过是坦诚指出了女性在职场中的许多困境。这些困境,部分是社会设下的无形天花板,而更多是因为我们将对女性的各种要求内化,自己在内心设了限制。
例如女性怕成功,因为成功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不受欢迎。所以我们自动在工作上选择“往后退”。我也曾产生一种想法,接受朝九晚五的规律工作,过得去就好,不进取,迎合另一半对女性相夫教子的要求。
现在,作为一个人,我们想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真希望,自己能早点看到这部长篇小说。
平凡的人生,起起落落,有许多困境,需要勇气与能力去克服。有时候充满希望,有时候甚艰难。命运不会偏爱任何一个人,有人选择承受,有人选择抗争。无论如何,拼尽力气去过。
下一年的读书计划
读更多的书,慎重选书。
不要再纠结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一篇书评。若读到最后,书真的无甚亮点,发现时间浪费在了一本不值得的书上,就没有必要浪费更多的时间来写书评了。
另外,我打算重读以往囫囵吞枣“吃下”的经典书目。坦白承认,我也曾为了标榜自己看过某书而看某书。
无拘无束看书几年,才在心智上有点成长。慢就慢吧,天性也许确不如人,那就做个农夫,慢慢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