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你和孩子的关系,该如何定位?

来源:东饰资讯网

 你好,欢迎你来到阿兰读书,我是阿兰。

今天我们聊一聊,作为父母,该如何定位你的孩子和你之间的关系。

你如何看待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的呢?这个问题如果你以前没有想过,那么,借此机会,你也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你教养孩子所采用的态度和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说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儿女观: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十三经之一,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孔老夫子就说:“夫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说,孝这个事情,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一个人要行事端正、待人有方,以显示出父母对他的良好教育,这是尽孝行孝的根本。《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一个人如果忘记他的父母和祖宗,那这个人的道德就是有问题的了。

我们中国人正是基于这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中国的孩子才一直处在父母和长辈的层层控制和重重包围之下,所以,你会发现,中国的父母,普遍都是控制型的父母,孩子就得听话,就得按照父母的安排按部就班,不然就是叛逆,就是不孝。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中国的家庭认为,孩子就是父母的产物,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听话,是理所当然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家庭的儿女观:

西方家庭,一个很普遍的观念就是,孩子是享有平等的权利的独立的个体。比如说美国,美国的法律就规定,孩子出生以后,孩子不是归这个家庭所有,而是归美国这个国家体制所有。父母只是这个孩子的监护人,是陪伴这个孩子成长的。

被称为“黎巴嫩文坛娇子”的纪伯伦在他的著作《先知》中有一篇著名的《论孩子》,其中就说到,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这首诗也表达了一样的思想,那就是孩子是和我们平等、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给孩子我们的爱,但是却不能代替和控制孩子的思想和灵魂。

这是西方家庭中主流的儿女观。


中国的家庭观认为儿女是自己的,西方的家庭观认为儿女是儿女自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位模式。

今天阿兰在这里还要再说一种父母和儿女关系的定位模式,这句话的出处已经无法查考,我最早听到这句话是在《罗辑思维》里罗振宇说的。

这句说是什么说的:“孩子不是在你出生很多年后出生的那个人,孩子是在你死了以后还要继续活很多久的那个人。”

这句话需要你稍微花点时间理解一下。

我自己在听过这句话之后,就抛弃了我之前所有的儿女观,只需要这一句话,就足以让我知道我该怎么做:控制不是我要的,放纵也不是我要的,我要的,就是爱和自由。当我们给孩子爱的时候,我们会为他们扩充疆域,同时我们也会为他们保守安全界限,而在界限范围内,孩子就是自由的鸟,可以飞翔,也可以停歇。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哪怕在我们死了以后,孩子的思想和灵魂,是完全自由的,他就是他自己,是带着父母爱的印记的他自己。


这个话题,我们就先聊到这儿。(更多内容尽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阿兰读书。)

阿兰提醒你:请热爱你的孩子,热爱你的生活。

这里是阿兰读书,祝你生活愉快。

我们下篇再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