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经
佛经,顾名思义就是佛教经典,也叫《大藏经》,佛经和上篇文章《圣经感悟》里的圣经不一样,圣经就一本,佛经却有很多,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佛经一般由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组成,内容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十二部即:佛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藏传佛教大藏经称为《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丹珠尔》意为论部。
谈谈佛经 谈谈佛经经、律、论三藏都精通者,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师为玄奘法师,《西游记》中“唐三藏”由此得名。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师还有鸠摩罗什法师、实叉难陀法师、求那跋陀法师、大广智不空法师、菩提灯法师、安世高法师等等,日本历史上唯一的三藏法师为灵仙法师。
谈谈佛经近代弘一大师,是佛教很著名的一位法师,在家是才子、是艺术家:出家之后研究戒律,大概在最近一百年,没有人超过他。他戒律的著作很多,他也是自称出家优婆塞,这都是真正明白人,了解事实真相的人。
谈谈佛经著名的佛经有十部,没事的时候可以读读,估计也读不通,只能了解一下而已,知道有这么回事。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谈谈佛经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谈谈佛经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谈谈佛经《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 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 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 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妙法莲华经》
谈谈佛经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 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谈谈佛经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 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 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6.《阿弥陀经》、7.《无量寿经》、8.《观无量寿经》
谈谈佛经 谈谈佛经 谈谈佛经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 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9.《长阿含经》
谈谈佛经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谈谈佛经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 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佛经还有个比较有名的《四十二章经》,我是从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里知道的,里面好像有什么藏宝图什么的,韦小宝收集了不少。估计大家也是这个渠道知道的,呵呵!
谈谈佛经 谈谈佛经民间有个说法,“经是好经,可惜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说的就是这些佛经。
二、 佛教教义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三、佛教宗派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除了这些,按一神或多神分:还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说。按佛教的地域影响: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之分。按修炼的方式:佛教显宗和佛教密宗。
谈谈佛经“张铁林坐床事情”,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活佛转世制度说的都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也是博大精深,有个称呼叫喇嘛,北京的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谈谈佛经我们河南登封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禅宗祖庭,洛阳 白马寺是律宗祖庭,驻马店金顶山风景区竹林禅寺从名字里就能看出是属于禅宗,等等太多了。真是博大精深,想搞清楚这些必须看一些专业的佛学书籍。
谈谈佛经 谈谈佛经四、佛教供奉
还有一个问题,有时候外出旅游,去寺院参观的时候,不知道寺庙里面供奉的都是谁?也介绍一下,这个比较多,只能大致分类,出于对信佛人士的尊重,供奉部分大都不提供图片了,真正的供奉佛像是严禁照相的。了解了这些,将来外出旅游,到寺院里面就可以当导游了。
(一)佛
所谓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寺院经常供奉的佛有:
1.三身佛
据天台宗说法,佛(释迎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迎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顺缘应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特指释迎牟尼之生身。
2.三方佛(又名横三世佛)
三方佛体现净土信仰。佛教称世界有秽土(凡人所居)和净土(圣人所居佛国)之分,每个世界有一佛二菩萨负责教化。世界十方都有净土,但最着名的净土为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弥勒净土。中国佛徒大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方佛”正中为婆娑世界(即我们人类现住“秽土”,“婆娑”为“堪忍”之义)教主释迎牟尼佛,其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其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合称“释家三尊”。
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称“(阿)弥陀三尊”。
3.三世佛(又名竖三世佛)
三世佛从时间上体现佛的传承关系,表示佛法永存,世代不息。正中为现在世佛,即释迎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世佛,以燃灯佛为代表。
佛经上说,约3900亿年以前,释迎牟尼前世未成佛时曾借花献给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将来要成佛接班)。在有的寺院中,过去佛为(释迎牟尼前一任佛)迎叶佛。右侧为未来世佛,即弥勒佛。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经说,他还在兜率天内院中(即弥勒净土)修行,释迎牟尼预言弥勒将在56.7亿年以后降生印度,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得道成佛接班,并分批超度一切众生,故称未来世佛。寺院中弥勒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天冠弥勒)和化身像(大肚弥勒)三种。“大肚弥勒”名契此,相传为五代梁朝时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两耳委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贞明二年(916年),在岳林寺圆寂时口念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醒悟其为弥勒的化身。常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相传其道场在宁波雪窦山(雪窦寺)。
谈谈佛经4.华严三圣
华严宗经典《华严经》特别推崇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它又包含多层次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主宰和本体。毗卢遮那佛无所不在,整个华藏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伟的显现,一切佛菩萨也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毗卢遮那佛有两个最亲密助手,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是其化身),三者合称“华严三圣”。华严宗对毗卢遮那佛的崇拜取代了对他佛的崇拜。故有的寺院专门供奉“华严三圣”。
(二)菩萨
所谓菩萨,即指自觉、觉他者。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又分别组合为“三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四大士”(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又称“四大菩萨”)和“五大主”(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大势至)。
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即佛教认识论)。手持宝剑(或宝卷),象征智慧锐利;身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谈谈佛经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即佛法)。手持如意律,身骑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称大行菩萨。相传其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谈谈佛经观世音菩萨——也称为观自在、光世音等。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称观音。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人称大悲菩萨。为普济众生,观音可以示现三十三身。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朝后,为更好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产生女身观音像。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还有干手千眼观音,有两种:一种为四十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眼睛,每只手和眼睛有二十五种功能,相乘后得千手千眼;一种为一面二百五十只手,四面则一千只手,每只手上一只眼睛,为实际的千手千脆。常见的还有海岛观音,又名渡海观音,此观音普度众生解脱苦海,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菩萨,其右胁侍为龙女菩萨。相传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谈谈佛经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十轮经》),所以称地藏王菩萨。又因其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他手持锡杖,或手捧如意球。相传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谈谈佛经大势至菩萨——《观无量寿经》载,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三)罗汉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称已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供养者。他们永远进入涅梁不再生死轮回,并弘扬佛法。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还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
1.十六罗汉
据玄奖译《法住记》,释迎牟尼令十六罗汉常住人间普济众生。
2.十八罗汉
谈谈佛经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唐五代时张玄、贯休二和尚,在十六罗汉后加画两个罗汉,而后苏城又作《赞十八罗汉》、《十八罗汉颂》,故宋以后寺院大多供奉十八罗汉。其中前十六罗汉与“十六罗汉”同;另外两名,说法不一:一说是宾度罗跋罗度图和《法住记》作者庆友;一说是迦叶、军屠钵叹;一说是庆友和《法住记》的译者玄奘,一说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一说是降龙和伏虎;一说是摩耶夫人和弥勒。
3.五百罗汉
一说释迎牟尼涅梁后,其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佛教经典,系第一次结集;后由沙腻色沙王按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召集五百罗汉,以世友为上座,论释经、律、论三藏,这是第四次结集。一说,释迎牟尼为五百罗汉传道(见《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一说,《法苑珠林》,《奢弥跋谤佛缘》称:“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重子,今五百罗汉是。”
4.济公
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世称济公。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如痴如狂,被称为“济癫僧”、“济癫”。相传济公为罗汉转世,但去罗汉堂报到已晚,加上辈份不高,只得站在过道里,甚至让其蹲坐在梁上,一般供在罗汉堂。
谈谈佛经因为扮演济公,表演艺术家游本昌一生与活佛济公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7月28游本昌在黑龙江绥芬河大光明寺剃度出家,剃度师为当代高僧上畅下怀大和尚,证明师为大光明寺住持中庸法师。
谈谈佛经(四)护法天神
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着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现代佛教界也有人认为指四个星球),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即我们所居世界)、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天王住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任务是各护一方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他原为印度乐神,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他原为“天龙八部”中群龙的领袖,“龙”为梵文“蛇”的汉译),或持绳索(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一手持宝珠(取龙戏珠之意);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人民财富,他原为印度财神),有时左手握神鼠(传说称,唐天宝元年安西城被着兵围困,北方天王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大放光明,同时有数百神兵击鼓,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蕃兵大惧,望风而逃)。明清以来,受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将四大天王的兵器作了汉语“双关”式的改造:南方增长天王掌青光宝剑,职风(与“锋”谐音);西方广目天王掌碧玉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掌混元珠伞,职雨;东方持国天王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龙蛇可捋顺)。至此,四大天王汉化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天王。
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韦驮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佛经称,北俱卢洲人不信佛教)。相传释迎牟尼涅磐后,帝释天手持七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后乘人不备突然窃去佛牙舍利,韦驮奋不顾身,急起直追,刹那间把罗刹鬼抓获并夺回佛牙舍利。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胃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金刚作,或双手合十将杵摘于肘间(表该寺为十万丛林,接待寺),或以杵柱地(表该寺为非接待寺)。通常置于天王殿大肚弥勒像背后,脸朝大雄宝殿。
哼哈二将——在印度原为密迹金刚,是释迎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符)卫队的卫队长。在中国因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成两个金刚力士,专门把守山门,即世俗所称“哼哈二将”。伽蓝神关羽——在古印度伽蓝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传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空门,成了伽蓝神(寺院守护神)。关平成了其左胁侍,周仓成了其右胁侍。
谈谈佛经五、佛教的称谓
谈谈佛经1、方丈: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们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同时有老师的职责。
2、住持,佛教僧职。又称方丈、住职。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
3、首座,四大班首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中德业兼修者充任。
4、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
5、沙弥:初出家的,叫做沙弥。
6、比丘: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
举个例子,说说少林寺的释永信,俗名刘应成,安徽颍上人,一九八一年在河南少林寺出家,一九八七年成为少林寺住持,时年二十二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寺院住持,一九九九年,释永信正式升座成为方丈。以上是他的佛学荣誉,作为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现任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南省慈善总会创会副会长等等就是他的政治荣誉了。
谈谈佛经去年,释永信法师网上举报事情,让他有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关键时期,我的老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史璞教授专程到少林寺看望,力挺释永信。
谈谈佛经六、马克思、恩格斯论佛教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论述颇多,但专门涉及佛教的甚少,发现的仅有两处。一处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谈到的:“辩证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这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另一处则是马克思对于一部佛学专著的关切和评定。1861年5月10日,马克思在伦敦致信当时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时提到:“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发胖了,而且有点‘难看’,我和他在一起单独喝了两次酒,对我来说真是一大乐事。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谈谈佛经七、佛经感悟:观自在
佛经里的道理太多,网上的感悟也有很多。但是还是那句话,“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我对佛经的理解,也就是对佛的理解,就三个字:“观自在”。
谈谈佛经何为“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
谈谈佛经观自在是一种境界,一种无所碍的境界,比如白骨观,不净观。就是看什么都是一堆白骨,就是一个美女走在你面前你也会瞬间就将其看成一具白骨。达到观自在的境界,就是没有了分别心的妄执,因为所有的好坏美丑的差别都源于人们自心的分别念想,要是没有了这个分别心的妄执你看什么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观自在吧。比如说你眼前的桌子,他就是佛,它的本性就是佛性,为什么在你面前显现出桌子的形象呢,就是因为你有分别心的缘故,缘于这一念想的妄执桌子的形象便在你心识中投射出来,幻化出外界的桌子形象,其实这一切甚至整个世界都是分别心的妄执而生,整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是自己妄心的勾画。若是没有了妄心分别心就会达到色空不二,生佛不二,凡圣无别的观自在境地。观为观照的意思,自在就是拘束无碍,超脱了一切对立的分化状态和一切的束缚状态。无得无失,无生无死的本然状态。
八、栖霞古寺
十一去经过南京,本打算到栖霞寺去看一下,因为时间安排和天气原因,没有成行。想到栖霞寺参观的原因是因为一部电影《栖霞寺1937》。这部电影讲的是真事,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为了保护难民和中国军人的生命安全,以寂然法师为首的栖霞寺僧人自发组织起来,创办佛教难民收容所,先后援助和安置难民24000多人。在与日军的抗争中,许多僧人惨死在日军的枪口下。寂然法师等人不畏牺牲,一边援助伤病难民,一边设法保护抗日军人,掩护他们安全过江,又冒着生命危险把记录着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证的胶片送出南京。在与日军抗争的过程中,手无寸铁的中国僧人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以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佛教教义为武器,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书写公开信揭露日军暴行,与凶残的日军进行了一场人性与兽性的较量。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保全了千年古寺,保护了24000多名难民的安全。
这个故事确实感人,让我对佛教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谈谈佛经 谈谈佛经最后再次声明一下,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宗教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学习和了解一点相关的知识还是有必要的。优秀的文化都要学习,优秀的传承都可以借鉴。
连写带收集资料,一下子就瞎掰货了这么多,估计也没人能够看完,只当是自己玩了,呵呵!如果大家喜欢的话,下一期我再说说《古兰经》,那是伊斯兰教的经典。
谨以此文祝愿皈依我佛的岳母李正兰女士(宏正居士)和信仰佛教的母亲,二位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谈谈佛经 谈谈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