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写作这回事》,斯蒂芬·金
《故事》,罗伯特·麦基
《卜洛克的小说学堂》,劳伦斯·卜洛克
《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约翰·盖利肖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F.A.迪克森
概论
第一页营造出一个突发的高潮,并由此辐射出一张由情节和次情节编织而成的缜密而优美的网。人物性格深邃,揭示力透纸背,有洞察力,亦庄亦谐,悲喜交织。进展到第二幕,高潮迭起,动人心魄,似近尾声。然而,从第二幕的灰烬中,作者却放出了一只涅槃凤凰般的第三幕,俊美矫健而壮观。
成功的小说有哪些成分,要经过怎样的心智锻炼,才能将这些因子孵育出来?
读小说,列出他们的大纲,直到剩下最后的骨架为止。看长篇时,把每一章的大纲都写出来。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自己写作的风格。
如果不能用纪律去发展天赋,那么再才华横溢也没有用。
以作家的角度读书,和以读者的角度读书,是不一样的。
退稿要不断投出去。
奥威尔的写作六诫
- 不要用印刷品上常见的暗喻、明喻或其他修辞方式;
- 能用一个词说明白的,不用两个词;
- 能删一个词,就删一个词;
- 能用主动语态就别用被动语态;
- 能用日常用语,就不要用专业术语;
- 尽可能避免低俗用词。
两个之前毫不相关的主意碰到一起,晴空里就产生出新东西来。你的工作不是找到这些主意,而是当这些主意出现时,能够把它们识别出来。
你写故事时,是给自己讲故事;当你修改的时候,主要是要拿掉不属于故事本身的内容。
仅仅因为创作困难就放弃一部作品,是不可取的。
为了尽自己最大能力协作,你需要建立自己的工具箱、增强肌肉能力,以能把它带在身边。工具箱可以分几层:
- 第一层:词汇。也许可以从成语词典和诗词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 有话直说,用你能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合适就好;
- 准确描述很重要;
- 尽量避免被动语态;
- 少用副词。 - 第二层:风格。
- 容易读的书中有许多空白--段落往往比较短;
- 概括性的句子打头,之后紧跟扩充或解释的内容;
- 段落构成了小说的节奏;
- 对话中的节奏感很重要,句子不是一口气说完的;
- 短的句子和词会让句子紧凑,塑造出清晰的形象,产生张力。
要成为作家,两件事是不可少的:多读,多写。
- 大量阅读可以帮助避免陷阱,学习技术;
- 每天都写,雷打不动;
- 消除一切分心走神的可能性;
- 写什么都行,只要讲真话;
- 读者在看书时,要看的是故事,角色要被他们认同,行为、环境和语言也是。
小说由三部分构成:叙事、描写、对话。
- 叙事推动故事发展;
- 描写让读者有现场的感觉;
- 对话赋予人物生命。
好小说都是从故事开始,逐渐发展出主题的。
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可以进到主角的内心世界里,第三人称可以展现更广阔的世界。这两者如何调和?
-
写作是第一要务,起床就写;
-
每周工作七天,每天都要有新进展;
-
把例行工作放在写完之后再进行。
-
把写作当成第一要务;
-
设定每天要完成多少的目标;
-
集中注意力;
-
一直写一直写,写得烂也不要紧;
-
写完之前,别着急评价。
慢慢消化想法,直到它成熟了再写。也许一气呵成,也许慢慢悠悠,速度不那么重要。
- 稿子不一定需要重写,别让粗制滥造的东西出现在第一稿上;
- 可以边写边修改,第二天把第一天写过的拿出来重看一遍;
- 先在心里打好草稿然后再开始写;
- 但是以上的说法也不是那么绝对。
避免创意枯竭的方法:
- 避开固定的生活模式,去看不一样的东西;
- 注意观察周边环境;
- 不要停止学习,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带来新想法;
- 多旅行,多和人交流。
创作的点子来自于:
- 可以捏在一起的信息片段;
- 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信息;
- 从别人的作品中得到的点子。
第一人称更有真实感--移情作用。但是可能容易写得拉拉杂杂。
冲突就是故事。点子是故事的前提,情节是把点子变成故事的组织方法。
动机是驱使笔下的角色去做某事的力量。动机是否够强?
“问题”是故事的关键,主角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小说是一连串倒霉经历的组合,步步疑云、处处杀机。主角往往从细微之处开始,逐渐抽丝剥茧直到找到谜底。
结构、观察力和认识水平,是把素材糅合成一篇小说所必需的能力。
小说中有两类人:角色和角色行为的刺激因素。在角色受到刺激时,他的反应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情节由危局或转折点构成。
要抓住读者,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并让他们保持注意力,并产生期待,这就是悬念。
小说的结构
故事如何开场?
- 以动作场面干脆地开场;
- 设定整个故事的风格来开场;
- 布下一个重重谜团来开场。
但是,不要从故事的开始开始。“第一章可以卖掉一本书,但最后一章可以卖掉下一本。”
如何换场?想想看漫画、电影和剧集,用剪辑方法来调换场景,但是场景中一定要有事发生。
角色
从认识的人身上拿几个特点组合一下。
人人都有过去,其中大部分很无趣。
每个人都是灰色的;例如冰与火之歌。
角色要:
- 有可信度;
- 引人同情;
- 有原创性。
细节会烘托出角色的性格;每个细节都有它的历史原因。
配角,将有趣显眼的地方展示出来就够了,不要空泛。当配角拥有某种特征、属性和举止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容易记得他们。
考虑配角和主角之间的关系,要恰如其分,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写角色:
- 外貌,显示个性的细节、人物的习惯性环境、思想活动、对其他人的反应;
- 人物的语言,一点点小动作,行为方式;
- 一点点细节,例如一颗痣、刺青、小装饰等等。
对角色下手狠一点,多制造几个冲突。
情节
情节构思和创作的自发性互不相容。故事都是自发的,作家提供的是故事发生的环境。
把人放在困境里,看他们如何脱身。想出几个困境,想出几个人。调换一下他们的特征,例如性别什么的。
叙事推力法:只知道开场和后续的一点点就够了,让角色自己找到自己的生命力。
描述
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掌握描述的技巧。
问题是,描述多少才够用。别太多也别太少。
只挑选有代表性的场景描述就好。
景物描写总是与情节有关。
想象出你要读者感受到的场景,再精准地将其描述出来。突出现场感和特征。
不要精确地描述人物的外貌;毕竟,描述起始于作者的想象,终结于读者的想象。
好的描述通常由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构成。
作家的第一要务是推动故事发展,而非描述细节。
或者用新颖的比喻,或者不要用比喻。
要落笔清晰、意象清新、词汇简单。
让读者惊讶:可以向读者隐藏信息,但是要做的够巧妙才行。别用俗套。
别解释,让文字自己说话。别告诉读者他们该怎么想。
用更精准的动词,直到行文生气勃勃为止。
尽量避免用控制读者反应的修饰词。
想象出鲜活的场景,再把它们落在纸上。
场景的精细程度,取决于小说的需要和作者的想象力。
如果不熟悉某个主题的话,不妨来一点小小的伪造。
一个场景中总是要包括:
- 鲜明的人物;
- 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 时间界限;
- 地点限制;
- 情感氛围。
一个场景中要有:
- 遭遇:冲突的两股力量相遇;
- 目的:每个场景都要有某种目的;
- 交锋:或者晓之以理或者动之以情,或者迫之以力;
- 最后的行动:胜或负或放弃;
- 结局或后果:心理状态或事态,到下一个场景。
常见的场景有:障碍、敌对或灾祸,而人物处在相对误解或矛盾的地位。
先设想出一个场面,并且问自己:合理吗?动机是否强烈?
在小说中引入复杂因素,让他们盘根错节,而解决复杂问题的钥匙要在角色内部找,不要天降神迹。
视点人物要具备六种功能:
- 情感:有渴望;
- 冲突:来自性格特征;
- 悬念,视点人物一直都在,他们是小说的悬念所系;
- 读者的认同感;
- 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现视点人物的方法:
- 行动;
- 对话;
- 内心活动;
- 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
倒叙让片段具有怀旧之情:“往事即序幕。”
场景过渡不要生硬,要有预感:
- 用强烈的感情来过渡,“他震惊了,直到醒过神来才……”
- 用特定物品来过渡,“那支烟一直夹在他的手指之间,直到……”
- 用天气来渲染气氛同时过渡,“大雨一点都没有减弱……”
- 用联通前后场景的人物来过渡;
- 用时间来过渡,“第二天……”。
对话
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不要自行解释。能表现就别明说。
让对话传递真实感。
注意留心周围人的行为举止。
以人物驱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每个人的行动都要有其合理性。
读者与小说角色的名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在对话中省略“他说”之类的用法,但是可以在对话中加一点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对话中的遣词用句可以营造出更细腻的情感表达。
好的对话往往只需要引号就能自立。
其他
起名时要注意:
- 不要让名字容易混淆;
- 不要用名人的名字;
- 让名字有趣一些;
- 名字会带来联想,因此要小心;
- 别让名字太难念;
- 名字需要有种族特征。
系列小说的读者,希望看到不同的相同。人物也许应该有些成长才是。
在写系列小说时:
- 集中全力在手头的这本上;
- 留一点特征或动机给下一本书;
- 别假定读者看过之前的系列;
- 要记得之前出现过的细节,也许画一份人物表会有帮助。
书名:
- 要好记;
- 要适合故事;
- 要容易发音;
- 要有足够的悬念。
作为作家,要:
- 消除竞争心;
- 诚实地面对自我,用自己的感受去描绘笔下的人物。
如何保持创作状态:
- 广泛阅读,了解市场行情;
- 同其他写作者保持联系;
- 做笔记,记下碎片、片段,以及任何可能有用的东西;
- 复查时间表,挤出时间来写;
- 不要等合适的时间才开始,合适的时间永远不会来。
抓住读者兴趣的手法要用在小说的开端,由情境(小说要叙述的问题)和解释材料构成。作用是展示条件或事态,即问题的原因。
开头要抓住读者的目光,让他们离不开;结尾要令人满意、切合小说的基调和题材、包含一点出人意料的东西、合乎逻辑,也许可以带一点展望。
结尾有几种方式:
- 总结型:主人公解决了问题;
- 思考型: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
- 展望型;
- 突降型:在结尾再加一个转折;
- 逆转型:和开始时的状况截然相反,但这样可能有直露的危险;
- 契机型:用特定事物来作一个契机,反映主题。
有趣的小说总是要骗中骗局中局。
小说要有某种寓意。
刺激因素、角色、人物的反应,构成了整个叙述的格局。
人物在生活中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重要性是激起读者兴趣的要点),或他必须从中解脱出的困境。
非同寻常才会让人们有兴趣。
在有特定意义的地方发生会更好。
冲突、悬而未决的焦虑是吸引读者的好方法。
把角色扔到格格不入的地方去吧。
具有象征性、有意义的行动是故事中重要的东西。
构思,一开始是困难的,但是并不会一直如此。
原型故事挖掘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然后以一种独一无二,具有文化特性的表现手法对其进行装饰。
依赖和独立、永恒和变化、自我与他人之间对立的要求。
独创性是内容和形式的融合,独具慧眼的主题选择,加上独具匠心的故事形态。
内容是场景、人物和思想,形式是事件的选择和编排。
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这不仅是知识的实践,也是非常个人化、情感化的体验。“小说赋予人生以形式。”--具有感染意义的新鲜的生活模式。
作家需要围绕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观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什么东西值得人们为它而生、为它而死?
作家需要生动的想象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性思维。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而实现故事的技术是中性的。
故事的要素
- 结构。结构是对人们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具体而特定的人生观。
- 事件。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某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可以变化。故事时间创造出人物生活中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某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 场景。即故事事件。指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根据至少一个价值改变了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
- 节拍。最小单位,动作/反应。
- 序列。序列是指一系列场景,一般为2-5个。其中每个场景的冲击力递增,直到顶峰。
-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顶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冲击力要比前置的场景或序列更为强劲。
- 故事。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组合,渐次发展为最后的一个幕高潮,又称故事高潮,从而引发绝对不可逆转的变化。
- 情节。设计情节是指在故事的危险领域内航行,当面临无数岔道时选择正确的那条。情节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在时间中的设计。
小说中常见的问题
- 头是否开在合适的地方?
- 开头是否太慢?
- 在开始的数百字中,基调是否确立?
- 倒叙处理得如何?
- 专业领域的细节是否准确真实?
- 故事的年代是否精确?
- 是否有多余的情节?
- 是否有多余的人物?
- 是否有多余的词语?
- 人物性格是否一致?
- 是否有哪个词用得太滥?
- 对话是否夸张做作?
- 事实是否准确?
- 场面或气氛是否被破坏?
- 文字是否陈腐俗套?
- 情节是否连贯一致?
- 是否言之有物?
- 情节发展是否合乎逻辑?
- 主人公的问题是否由他自己解决?
- 小说还是散文?
- 故事的高潮是否太短?
- 是否在合适的时间结束?
- 文字是否繁冗?
- 小说读者的认同感够吗?
- 能否启发读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