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科举制度,就觉得它是摧残人的,想到的就是范进中举、孔乙己这些故事。但是我觉得中国古代最天才的制度设计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制度最璀璨的明珠,对皇帝来说好处太多!
第一,通过科举制度,古代中国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可以说,科举制度就是当时社会的稳定器,它让社会底层的人有了往上层社会流动的希望,很多原本精力旺盛可能去造反的英雄,都尽入皇帝的彀中了。有了科举制度,帝国里的普通老百姓,人人都有希望做宰相啊!
第二是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这个是典型的权利选择了理论。我们知道,受制于古代科学技术能力的束缚,哪怕最专制的中国,皇帝也就两个眼睛一双手,不依靠庞大的官僚体系,皇帝怎么管理这个国家?但是天高皇帝远,如何保证这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硬的一方面,制度上的设计可能是很重要,比如文书传递的规则,兵员调动需要什么老虎头的符啦。软的一方面,就需要思想上的控制,从灵魂深处控制官员。四书五经改变一下,就是忠君爱国,有仁有义,安份守己。每个人读了这套东西几十年,大部分的官僚心中是真心相信这套东西的。
第三,中国之所以能保持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客观上,地缘有一定封闭性,左边青藏高原,上面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右面是太平洋,下面也是些不毛之地。唯一通往中东的丝绸之路凶险无比。主观上,每次大分裂后为什么不继续保持分裂?诸侯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无法进行?因为大一统思想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天下统一是常态,分疆裂土不符合四书五经中的天道呀!
所以,不要轻易批判一个制度!批判制度的时候有时候需要了解制度的目的,科举的考纲内容为四书五经,这个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为大一统帝国服务的,不是为使每个人做更好的自己服务的,不是为追求真理而服务的,不是为国家的科学进步而服务的。
所以,在当时,这种制度为国家中央政府的稳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当政者知道每个最基层的县官都是被四书五经这套东西控制住的。但是后来科举制度不行了,很多人抨击科举制度。主要原因还是一个制度有一个制度的时代性。
我们历史书上经常讲到康熙皇帝自己学科学,但是没有推广。我们仔细想想,他为什么不推广呢?
非不为也,不能也。你让康熙把那些人体解剖图让大臣看看,大臣会怎么想?至于上帝、宇宙这些概念,完全和本来我们建构的理论体系不匹配,这个玩意儿要是推广开来,鬼知道会怎么影响帝国稳定?你看两百年后,广西那个秀才,看了本宣传圣经的小册子的后果,就知道了。
但是时间不等人啊,全球化在进行中啊,这个是人类社会客观规律呀。中国这个古老帝国国门总要被打开。面对西方列强进入,西方已经完成了科学革命,人类社会的主流是科学发展。这个时候国家的教育体制肯定要改,把原来崇尚四书五经作为考试内容给改为考科学可不可以?其实也是可以,但是当时国家要考,这个也没有教啊,哪个地方私塾能教近代科学?所以方针是先把科举给取消,然后再发展新式的现代教育。
最后想要说的,和所有的改革一样,改革就有镇痛!比如科举取消后,一大群原来寒窗苦读的人就彻底懵了,很多人花了半辈子去读四书五经,现在规则改了,你让他们怎么办?怎么安置这些人?怎么补偿? 肯定是没办法,这个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悲剧,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是改革必然的成本。
改革也好、革命也好,都有成本。只不过成本可大可小,成本承担的主体不同。
所有的制度选择都有时代性,在当时的环境很可能是个最优选择,但是制度又是有惯性的,时代在变化,原来的环境可能不一样了,所以制度也就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