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规范元年”,作为金融创新中的重要一部分,众筹行业在野蛮生长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发展中的“烦恼”。随着监管层加大规范和治理的力度,众筹行业在规范中迎来了洗牌,而一些企业却加大了创新的力度,在“弯道”中高速超车。
可以预见,在2017年,洗牌、规范、创新仍将是众筹行业的主基调。随着行业的逐渐规范以及政府部门监管和服务的进一步到位,相信众筹行业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对创业创新的拉动作用将更加凸显。
当然,众筹行业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企业盈利模式的模糊,以及众筹征信体系不健全、众筹项目知识产权缺乏保护、行业协会的缺乏等问题,亟待政府、业内和企业等相关方面及时采取行动,尽快解决困扰和拖累众筹行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这既是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公众的期待和要求。
整顿规范年
自2010年众筹被引入中国之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第三方提供的数据,2016年全国众筹行业共成功筹资224.78亿元,是2015年全年成功筹资额的1.97倍,是2014年全年全国众筹行业成功筹资金额的10.42倍。这为行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诸如违规公开募集资金、非法集资、诈骗等乱象丛生,让整个行业的形象大打折扣,行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拖累。进入2016年,加大对众筹行业的规范和治理已摆在了监管层的议事日程上。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民间融资和金融新业态法规制度建设。尽快出台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监管规则,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2016年4月14日,证监会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将互联网股权融资活动纳入整治范围,分步有序地开展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
在严监管的大背景下,众筹行业的洗牌意味非常浓郁。据统计,2016年全年全国众筹行业倒闭、转型及其他(跑路、提现困难以及众筹板块下架等)平台数量高达293家,远超2015年的66家,其中有206家众筹平台倒闭,16家众筹平台转型,转型方向主要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互联网服务商等,还有71平台出现跑路、提现困难及众筹板块下架等问题。对于2016年疯狂发展的汽车众筹,也出现了66家跑路、提现困难的平台。
如此看来,监管部门对众筹行业的整顿规范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即使是随着2017年1月底前这场专项整顿工作完成之后,留给监管部门的任务依然繁重。如何在此次专项行动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化的文件和规范,并形成常态化的监管制度,是今年监管部门更为重要的任务。
创新发展年
虽然2016年监管部门花了非常大的力气去整顿规范众筹行业的发展,但是监管层对于行业的鼓励发展也同时在积极的推进。
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发挥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作用,但同时也提出,要推动修订证券法,夯实股权众筹的法律基础。
2016年3月,在对外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用专门的一个小节强调,要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这是众筹首次正式写进国家的五年规划纲要,这对众筹行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利好消息,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红利。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发展公众众扶、分享众扶和互助众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半年后的2016年9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为各类个人直接投资创业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
在政府的鼓励和政策的宽容之下,更多的还需要业内的创新。在创新方面,业内和一些大企业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众筹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展,在股权众筹渐趋疲软的情况下,汽车等物权类众筹方兴未艾,待加强监管及行业自律。
据数据显示,2016年年初,汽车众筹平台数量仅为15家。而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正常运营的汽车众筹平台数达120家,四季度新增平台数高达95家。2016年全国汽车众筹业务共成功筹资78.35亿元,是2015年及之前累计筹资额的6.19倍,属于2016年众筹行业最具爆发性的业务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投资人的追捧。
其二,在各种问题凸显的时候,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规避风险,促进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如2015年5月京东众筹携手中国人寿成为国内首家引入保险机制的众筹平台。这将有效规避众筹平台上项目因特殊意外逾期违约而导致消费者的财产及权益损失风险,让平台和用户双方受益,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方式规避风险。
2016年,众筹领域企业的创新其实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这些宝贵的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相信在2017年行业中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出现。
待解决问题
2016年众筹行业虽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在逐渐走向规范,但是,我国众筹行业依然处于模式探索期,整体市场依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行业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来看,2017年众筹行业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众筹领域相关政策法规缺失、监管体制不匹配,许多众筹创新模式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对众筹的创新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专门针对众筹融资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与之相关的一些规定只是散见于《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之中,并没有对某些具体众筹交易行为给予明确的规定。这不仅让企业和监管者难以把握政策的红线,更为糟糕的是,让一些浑水摸鱼者抹黑了整个行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爱君指出,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领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很多,包括非法集资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信息泄露的风险。业内普遍认为,若想促进股权众筹的规范发展,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股权众筹配套办法。
其二,众筹平台自身的盈利模式还比较模糊,领头人及平台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风控能力有待改进等问题突出。特别是随着行业的不断规范,这些问题更加得到了暴露,加剧了行业的洗牌。
值得关注的是,据业内人士估计,众筹项目在2016年末及2017年初会出现集中退出的现象。该人士警告称,一旦出现数量较多的退出失败案例,则会演变成一个短时间内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如何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摆在业内和监管层面前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
虽然面临的问题不少,但众筹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毋庸置疑。展望2017年,众筹行业必将在2016年的基础上,无论是融资额还是商业模式上,都将取得更大的发展。对于单个企业来说,脚踏实地地做实业、坚定不移地创新永远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甚至是做大做强的不二法宝。
专家指出,众筹企业只有不断完善退出方式和融资模式,才有可能找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业务模式,从而在众筹的新蓝海中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而任何心存侥幸、心浮气躁的创业者,即使一时有所收获,但是最后都会被市场大浪淘沙。
其三,一个行业的良好发展,除了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规范和支持,以及企业的内在创新之外,还需要相关的行业组织发挥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和作用。虽然在北京已经成立了中关村众筹联盟,但是放眼整个众筹行业,一个中关村众筹联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上海、深圳等众筹行业发展比较快的城市,也建立类似的组织机构,这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能够尽快地行动起来。在2017年,将会成立哪些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自律组织,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外,众筹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在众筹信息披露、征信体系建设和众筹项目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专家指出,唯有建立起支持众筹创新发展的立体体系,才能使整个行业的积极效应和正面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又能规避行业野蛮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