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程的逻辑(摘记八)----钟启泉著 -

来源:东饰资讯网

8、科学素养与理科素养

一、科学素养与理科素养

•概念性知识        •科学的理智

•科学的伦理        •科学与人文

•科学与社会        •科学与技术

•培养科学家的需要

•培养有为的政治领秀的需要

•培养新型公民的需要

☞布鲁纳: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知性的率直的形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卡普卢斯:自然认识最好通过自身的观察获得,然而一切经过观察来获得又是不可能的。因此重要的是借助阅读等手段透彻地理解基本信息,就像自己亲身经历那样。因此必须拥有科学的概念结构和交流的手段。

☞霍尔顿:唯有揭示了科学的根源与人文侧面的种种关系,才能使学生感动。

•理解科学的主要概念与原理

•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理解科学与一般文化的相互作用

☞瓦根舍因:强调“科学的人文侧面”,倡导理科教学应当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素质。

二、理科课程构成:分科与综合

过分偏重智育——偏重学术性(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缺乏社会适切性(学问中心课程虽说在学术领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能力的发展,却忽略了整个课程同社会间的关系)

忽略学生的发展阶段(无视学生的种种发展过程,兴趣、爱好、个别差异)

实验的非指示性(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自立性,尽量压缩实验时的个别指示)

第一、培育具备社会适应性的公民

第二、强调普通教育中的理科教学

第三、自然科学的科际性

第四、自然本身的综合性

【感悟】在当今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的发展更多的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理念,科学更贴近于生活,将科学活动视为人类生活活动的具体活动,人类在处理社会文化种种问题的同时将采用更加科学的态度,科学技术去处理问题。另外,在开设综合课程的问题上,它带来更多的好处,通过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学校教育中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使现代的科学技术更加专门化,具体化,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书中提到,在这种多种学科的交织作用下,是学生感受到跨学科的科际领域的魅力。反对过去的“旧瓶装新酒”的做法。

三、理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

• 知识与理解的评价

• 观察与实验技能的评价尺度

• 科学思维的评价尺度

• 对自然的兴趣,态度的评价尺度

【感悟】关于理科教学的评价,无论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几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指定,教训内容,评价的过程,种种都需要予以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如若教学活动未能及时完成,在评价时需要究其原因,探查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教学活动做出评价。对教学评价的对象上,我们评价包括,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对学生作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