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序言】林家俊:字字吟来皆是情

来源:东饰资讯网

字字吟来皆是情
——《陶海山诗词选》读后

林家俊/文

    陶老让我帮着校雠他的诗词选集,这是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我当然乐于从命,也因此有幸集中拜读他的诗作,更加全面地了解他对于诗学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脉动。
    因为工作关系,同时出于对他人品的敬爱和对诗词的爱好,平时,我就经常到他在老年诗书画联谊会的办公室去,听他们谈诗论事,也不断地读到陶老的诗作,笔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伦理等多个方面,不仅题材丰富厚重,而且主题正大鲜明,诗品沉着典雅,无愧德艺双馨之誉,令人不能不敬佩这位八秩老人的家国情怀、国学功底和创作热情。
    诗学即情学,无情不成诗。可以说,真情是诗美的命脉。陶老是一位纯粹的文化老人。不仅因为他当过文化局长、政协老委员、老年诗书画联谊会会长、名誉会长以及一直以来对时事的关注、对文化的坚持,而且因为他的政治品质、大局意识、人文精神和诗人情怀。最关诗思是家国。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言,爱国忧民自然成为他诗作的重要题材。《时代篇》就集中体现了诗词“原道”的特点,应时而作,为时而用,与时代同行,与历史同在。我们似乎可以从中感受到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脉动,说是一种“历史的文学表达”并不为过,彰显了对于理论制度的崇高信念、对于政治理想的不懈坚持、对于家国历史的无比珍爱,比起那些“为赋新诗强说愁”和“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隔靴挠痒”之作就更能引起人们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记印度洋海啸四首》、《痛斥美英侵伊战争二首》等篇章更彰显了终极人文关怀的无疆大爱。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们只有从历史的维度去解读和把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和审美领悟,透过文字去追寻掩藏在背后的历史真相和思想真谛,才能真正发现其文学的本质和审美的价值。
    自古诗人感物华。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外射到自然界的具象上,借景抒情,咏物抒怀,言志说理。陶老的《山水篇》自然也是诗情画意,眼中景,意中景,相激而生,或“景到意迁”,或“景入理势”,景以情见,物由志显:《登泰山》感慨“主宰沉浮有几人?”《谒孔府》赞叹“千秋仰止圣人家”,《游黄山》希冀“倏把红霞洒满天”……眼前川岳胸中意,冶景熔情化作诗。其摹景造境追求精气神,挹古熔今讲求工稳化,引经用典注重信达雅,展示了深厚的文史功力和扎实的诗学心力。藉以抒情说理的《咏物感事篇》深得比兴之真味,尤其是十二生肖写得情趣盎然,透彻入理;以诗代柬的“唱酬”和“缅怀”之作更是情意殷切,突出地显示了他的修养和志趣,堪为我等后学者认真品味和揣摩。
【序言】林家俊:字字吟来皆是情

有意境自成高格。诗美与人的志趣、境界、学养、性情有机联系,与诗的意境、结构、文辞、技巧胶合乳融。对纷纭的生活进行提炼、构思、再造,以诗言志、以诗说理、以诗抒情,除了音韵、格律、修辞,诗味、诗情、诗趣、诗魂、诗眼等,都是诗人殚精竭虑追求的目标。理性地品读陶老的诗词,于目光行进中体味命题、构思、表达的诗思;游目骋怀,揣测炼意、炼句、炼字的诗心,回味意旨之余的韵味,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而且追随作者的思路去品味“文外之妙”,更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历程。读陶老的诗词,不只是追求个别字、词、句的音韵和意义,而是回望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轨迹,在理解诗词的完整意义和整体形象中,发现振奋人心的诗美,确是一种直浸心灵的美感享受。
陶老为人宽厚仁慈,为学精益求精,为诗则“语不惊人死不休”,堪为我辈式范。诗词创作对他来说是兴趣和寄托,也是责任和担当,更是他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执着追求。他对诗学的坚持和谨严,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许多锦句佳字非为“妙手偶得”,确是反复提炼的精华,摹景、状物、拟声、引经、用典、转品、倒装、夸饰、比拟、借代、省略、对仗、叠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样值得后学如我者心追意随,《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之四的尾联竟有四种表达,均被各家诗集刊用,得到诗学界认同,其“寒瘦”之思和“推敲”之功由此可见一斑。他不仅亲力亲为,而且续火传薪,不厌其烦地为诗友们讲格律、谈创作、改作品,对后学如我者更是热情鼓励,悉心点拨,每觉如坐春风,如尝甘怡,“诗词领军人物”的荣誉称号确是实至名归。
我敬陶老为师长,陶老视我为诗友。这是陶老对我的厚爱,也是对后学的提携。衷心祝愿陶老生命之树不老,艺术之树常青,期盼着读到陶老更多的诗词佳作,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
陶老的诗词集即将面世,谨以赠之:
十载从游艺苑中,于思当比古贤同。
怜才每与析疑句,原道常闻鸣洪钟。
雅聚招呼俦伴吟,诗成堪做后学风。
愿祈晚岁持康健,白发皤皤老寿翁。

                                       林家俊    2016年11月26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