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Create
Copy .Create即复制.创造的意思,简称CC法则。如何解释CC法则的理论,将从中国的文化属性、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中国的教育体制三个方面来做阐述。
目的是基于CC法则下,如何认清楚自我的定位以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个思维逻辑的建立。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具有5000多年的而历史文化沉淀,佛儒道的思想在此生衍,久盛不衰。而在这个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佛的自救而后普度众生之道,儒的仁义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注定了一个中庸文化的国家的产生。基于这个文化环境下的一切或许注定要在一个中庸文化下进行,中庸之道的悲在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好也不好,不好也好的思维给予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民众一种至始至终不变的默认生存法则。而想改变别人这个文化不是靠一个伟人、乃至一个党国的改变而能改变的,历史的沉淀产生的文化属性,注定不会以意志行为为改变。基于这个文化属性,注定我们也是这个文化属性下的产物,进而导致我们的思想、思维模式、行为根深蒂固的不可完全改变。文化弱势与强势是相对而言,基于我们所处的文化属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认清楚一个弱与强的状况,基于这个状况采取解决方案给予解决。Copy .Create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属性下思考形成,在保持固有的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所谓弱势与强势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或者说是摄取,形成一种新的思维逻辑,来主导我们的思想、行为等等。Copy一种产品、一种技能、一种思想乃至一种文化,Copy转换成一个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些的Copy基础的整合,Create我们的生存法则,Create一种新的力量针对Copy进行破坏式和创新式改造,建立新的法则,即Copy .Create法则。
基于中国的产业结构来讲,中国占据世界人口第一,这个数字意味着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而基于这个群体的消费层次分析,决定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一个Made In China,不在是中国制造一个品牌的问题,已经注定了民族产业结构的问题。基于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Create在中国迫切需要,然而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导致Create在中国将不会作为产业主导结构。庞大的人口,一个庞大的消费群需要的吃穿住行衍生的经济体成为中国主导产业结构,Create只是在少数群体中拥有,不能普世与众。Create一旦形成主导产业结构在中国直接的结果就是产生一个严重的失业现象的出现,数以百万的人口甚至千万人口走下岗位,Create就是用脑力和科技、创意取代劳动力。Made In China是在Copy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国内的环境其优势是解决庞大基数的国内劳动力就业问题,在简单的技能基础上,从事低产能的生产(OEM)。Create的直接破坏和创新对象就是针对目前的Copy模式进行的一种摧残,这个摧残的代价过于惨重,不管是民众还是一个政党都是不会容许出现的,当然这些一个不是一个群体、一个党国能够改变的,历史沉淀的环境注定这些不是亦人为的意志为改变。
基于中国Copy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会长期占据这个地位的环境下,不是扼杀Create,而是不需要完全的独立或取代Copy的Create。这样我们需要的就是基于Copy的Create,这就是Copy.Create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产生法则。既不取代也不独立与Copy,又具备Create。中国需要这样的Create,我们也要具备这样的认识和思维,也是Copy.Create在中国经济环境下存在的价值所在。
近年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加速,大学的普及,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出现,整体国民的素质在加速提升,但是基于这个背后的也出现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失业的问题。失业的因素涉及经济发展和失业人口的就业能力两个方面因素,在此免去经济环境的分析,基于就业能力问题实质就是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问题。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回到辛亥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段时期的教育环境做些分析,那个年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和迫切需要人才的阶段,在那个阶段的教育状况我们至今可以通过一些影视资料获取了解,那个年代的教育和至今的教育对比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是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并行或者思想教育大于技能教育的年代,而今的教育已经转向技能人才的教育,而思想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国外的教育。Made In China的环境下更需要技能型人才这个是一个客观事实,而这个技能型人才存在一个弊端,就是随着工业制造的科技发展,机器慢慢走向Copy低产值的技能劳动力,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环境下人成了机器的代替物并且慢慢转向机器自动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低端技能的人才慢慢被Copy,迫切需要高端技能人才,而基于目前的国内教育状况,一个大学生所具备的技能只能说是初步技能,很容易Copy。中国的教育成为Copy的产物,是一种悲剧,Create的根基在于思想教育,但是在一个没有思想教育为基础的中国教育体制下,如何让这个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进行Cre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