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七十一首,柳宗元的“渔翁”。
【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译文】
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
以渔翁生活的几个镜头,表现一种对闲适意趣的向往。
第一二句写渔翁的生活。即夜晚住在湘水之滨的西山之上; 拂晓时,打水烧火煮饭。这里,作者不说汲 “水” 燃“薪”,而以 “汲清湘”、“燃楚竹” 取代,出语不凡,造语新奇,增添了诗意的广阔度和纵深感,仿佛诗中人物有一种古朴孤高的品格。
第三四句写景。烟消日出了,应该见到渔翁了,可是 “不见人”,人到哪里去了呢? 突然 “欸乃”一声,响彻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仍然是“不见人” 而只闻其声。这种 “闻其声而不见人” 的写法,实属高妙奇趣,展示了一幅山高水远、幽深寥寂的神秘境界。
最后两句写作者的观感。回看天边,“欸乃” 之声犹在,但小舟已在江上顺流远逝,只有那岩上的白云自由地飘动,仿佛在向小船追去。这里,诗意拓展,自由广阔,益增韵味。
【作者意图】
诗题为渔翁,但主旨在写景,而神韵独步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