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鲁迅精神之我见

来源:东饰资讯网
鲁迅精神之我见

毫无疑问,鲁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代文学先驱。

关于鲁迅其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派别口中,具有迥乎不同的形象特征。

人总是跨不过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因此是无法看清鲁迅这个“人”的全貌的。但鲁迅精神之于中华民族的非凡意义却是获得国人一致认同的。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说:“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精神指导我们一代代后来者挺直腰杆,与卖国背民者拍案叫板。


鲁迅精神之我见

鲁迅精神的第一要点,就在于鲁迅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鲁迅身上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民族烙印。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国力衰败,军队废驰,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积贫积弱。这引发了少年鲁迅的悲悯。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当时的鲁迅关注着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一系列独自成问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来源于鲁迅对中国现状的思考。在1906年之前,除了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外,鲁迅的著述活动几乎全集中在科学方面,仙台学医时期的他还梦想着科学救国。不过这一点希望竟也在一次观看幻灯片之后被磨灭殆尽了。幻灯片中的国民麻木的看着同胞被处以极刑,却毫不在意。这样残忍且又冰冷的现实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成为他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点。鲁迅是严肃冷酷的,他的笔触尖锐直刺人心。对反动分子越痛恨,就越表现出他对广大人民深沉的爱。鲁迅曾说对吾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充分表达了这一点。


鲁迅精神之我见

其次,鲁迅精神还体现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

鲁迅是反封建的斗士,他以辛辣浓重的笔触对封建的成规陋习以及可鄙人心进行无情的批判。对于麻木愚昧的国民,痛批并非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唤醒。“狂人”的呐喊震聋发聩,揭示了几千年伦理道德面纱后竟是“吃人”的残酷本质。阿Q的生存策略:自轻自贱,自慰自欺和恃强凌弱更是直接地反应了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不仅是对国民,鲁迅自批更甚,在1924年的《彷徨》中,鲁迅对自我作了深入的反省,并开始与旧我告别。在《野草》中,鲁迅把自身的矛盾全部袒露出来,通过穿越死亡,终于获得新生。

再次,鲁迅精神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一件小事》记述了鲁迅先生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

在文章结尾处鲁迅这样写道:“直到现在,还是常常记起那件事,我因此心里也时时煞了痛苦。”具有善良正直的优秀品格的人力车夫,他的行为鞭策着“我”,教“我”怎样做人,怎样自省。这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鲁迅不仅对黑暗腌臜充满痛恨,对真善美也满怀追求。


鲁迅精神之我见

最后,鲁迅精神表现为一种勤奋刻苦的工作态度。

许广平女士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囚首垢面而读诗书”。鲁迅先生也曾自嘲自己住在“老虎尾巴”。一编辑这样评价鲁迅:“骑在老虎背上,做着鞭笞中华民族前进的伟大事业。”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曾言:“一个人如果生活太安逸了,那么生活就会被生活所累。”鲁迅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译作近1000万字的作品。1927年后的九年,他比以前创作数量多两倍,而这后九年的最后三年,其数量又等于前六年。鲁迅晚期,杂文著作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宽泛。特别是后三部的《且介亭杂文》,这是鲁迅杂文的压卷之作。在形式上包括杂感、短论、随笔、书信、序引题跋以及墓志铭等。在内容上则涵盖妇女、儿童、青年、家庭、教育、道德、语言及历史等。鲁迅曾言:“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也许先生已经作古,但先生的精神却是,明如皓月,高悬天际,永垂不朽!

作者:奏殊

(懒癌发作,上传《现代文学史》作业充字数,请见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