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先生走了,就像他的诗一样,在我的心里又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很多对汪国真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像我这样的年龄,站在如今的高度,真的没有资格来对诗人说三道四,至于他的那些诗的价值和影响,我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汪国真的诗却的的确确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从接受教育开始,就背诵那些五言绝句,再到古文解析,如果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还真就烦这些,用当时伙伴们说的:看着文言文就头疼。但在我们上初中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路边的书摊上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个叫汪国真的人写的诗,记得开始的时候是以各种钢笔书法帖子的形式出现。学校老师要求我们练习书法,于是每到逢大集的时候我们就相互结伴去书摊溜达。《庞中华钢笔书法》是我们经常买的,字虽然练的不怎么样,但这种书法帖子可买了不少。到后来,一本叫《汪国真的诗》的书法帖子慢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倒不是在书法练习上有什么诀窍和进展,而是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们。
如一缕春风,似一湾清泉,在我们似懂非懂的心里漾起了一股青春飞扬的激情。真的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境界,在上课的时候有时还偷偷地翻着读。语文课还能敷衍过去,要是在数学课上看,老师就要没收了。等后来,诗都结集出版了,还有系列散文,我们就到书店买了来读。说书生意气,一点不夸张。古诗词和“五四时期”的新诗都还不是我们那年龄段能消化的了的,更别说喜欢了。而汪国真的诗却恰如其分,紧扣命门,牢牢把握了年轻一代的多愁善感,那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哀怨,那种理想高于天现实似深渊的无奈,都无时无刻不在纠结着我们。老师不理会这种无谓的柔情似水,家长不会关注这小孩子的情窦初开,尤其在那个年代。激情与青春的碰撞,汪国真的诗就是那碰撞后最璀璨的火花和倾诉的道场。你拒绝不了,你根本无法回避他的诱惑。因为你的心,只有他懂,只有他理解你。我们那些对文学略有倾向又有点自命清高的初中生,都会陶醉于汪国真的诗中,毕业的时候留言册上更是会引用他的诗句。更要命的是,元旦新年贺卡上也会屡屡出现。后来还出现了朗诵的磁带,我们也会买来一遍遍地听。
所以,今天,汪先生走了,走的让我们这一代人又都震颤了一次。面对那么多的是非评判,我们的心里只有感激。
其实,自从人类形成文艺流派以来,文明的跌宕起伏就伴随着批判,当然批判的力量也催生了文明的进步。但我还是要说:批判也需要宽容。
无情的批判和近乎极端的打击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枷锁,是伪科学产生的土壤,是真理消失的悬崖,是人类良知和善良的噩梦。历数人类文明遭到蹂躏的时期,无不发端于丧尽人性的批判和无情的极端打击与压榨。
“五四运动”前后,是我国大师辈出文化觉醒的一个时期,那个年代可谓群星灿烂思想卓著。标新立异的思想和学说伴随的是科学与民主的思潮。理性的批判引来的是新思想的迸发。“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少有的思想群发期和思潮转折点。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既是思想的捍卫者又是接受批判的对象,他们不是急于把谁打倒,而是通过争论来佐证和树立自己的思想阵地。就是因为他们群体的力量和无数前赴后继的先驱开启了新的时代。
鲁迅被称为“民族的脊梁”,他敢于通过自我批判“压榨出皮袍下面的小来”。这是何等的力量与胆识。在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那些看到曙光的人们,哪一个不是以笔为矛,书写战斗的篇章。他们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胆识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时代,在思想的高地,他们用辩性的思维探求出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如今,思想解放言论自由,文化得以大繁荣大发展。每当有新的声音出现,总会有各种评论接踵而至。严重的,还会在网络出现“对骂”,言辞激烈,不堪入目。总感觉这已经背离了批判的本身意义,无形中构成了人身攻击,夹杂的侮辱性言辞直逼道德底线,很容易让人想到骂街的泼妇,这和文艺评论简直不搭边。包容的社会,更需要宽容;开放的时代,更需要理性。欣赏文艺作品,接触各种艺术,你需要怀揣敬畏的心态,用求知、借鉴和思辨的思维模式来面对。苛刻,挑剔,甚至无中生有,居心叵测,具有这种心态的人是文化领域的暗流,无益于文化繁荣与发展。作品的好坏与质量只是水平高低而已,与作者本身无关,和做人更没有关系,一般情况在评判作品的时候不能牵扯到对作者的人品的非议。那种一说起某个作品如何时,就往往把作者拉进来评判一番,这种评论方式是不道德的。
什么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不仅是一种盛世之举,更突出了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接地气,有需求的,有价值的,就是好的作品。我们不能千人一面,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们就是要求文艺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