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发薪水的时候了,这星期你一直在期盼今天,因此你一早起来就上网查看,嗯,薪水已经到帐了。你心满意足的关闭银行网页,打开了电商网页,查看一款刚新推出的苹果手机,在资金方面已经不是问题了,你只要下订,过几天就能拥有这款现在最炫的手机。
虽然你目前在用的手机其实已经足够应付你的日常生活了,至少你也没有没什么不满意,但他还是欠缺了好一些新手机才有的功能,那是肯定的。但要说新功能的话,再等多一年,购买下一代推出的新手机不是有更好的功能吗?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必须放弃现在换手机的冲动,把钱留到明年再买,因为你知道你的财务状况不允许你每年换一次手机。
现在你正在面临着典型的,就是典型的「及时享乐,还是延迟享受?」两难问题。
你或许意识到,这种问题早已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是该先玩游戏,还是健身后再玩?是上班的时候查看脸书,还是完成工作后?是现在就旅游,还是先赚更多的钱?
但你可能不知道,所有对以上问题的决策,都取决于你是一个「快对策」的人,还是「慢对策」的人。如果你是「快对策」的人,那你很可能会不作考虑,直接下订购买了新款手机;反之,如果你是「慢对策」的人,那你应该会先拖一两个月进行考虑,最后不了了之,除非出现逼不得已的情况你才会购买(如现用手机坏了)。
透过了解快和慢对策,我们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倾向于及时享乐还是能够延迟享受?是否会花很多钱、时间和精神在炫耀性消费上?是否会比较花心,还是会比较忠心?甚至是生理上会比较快老,还是比较慢老?
总而言之,用快对策和慢对策的思考框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预测一个人,将会如何进行他的资源分配,他会把钱、时间和精力用在哪里?并从中推导出一系列的行为动机和目的,而毕竟这是在基因层面上的推理,牵涉的是人之皆有的人性,其结果可能比九型人格之流还准许多。
但在此之前,我们得先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
生活史理论
人类如何分配资源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极度关注的课题,在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中,资源包括金钱、时间、精力和机会等等,而理性人会进行许多方面的计算,计算出各种决策的预期收益,然后才决定是把资源置放到股票上更好,还是用以创业更好;是用时间精神来打工好,还是做小生意好。
但这一假设在很多时候都不成立,例如,我在赌场中把钱压在赌桌上不是因为我计算了任何关于金钱、时间、精神和机会形式的收支,如果我那样做的话,我一开始就不会出现在赌场了。我在赌场上下注是因为我想快点把资源翻倍,是因为我想快点有更多的钱进行享乐,而且明知道机会微乎其微,我和隔壁那位陌生人还是一同把钱压在了围骰上。
放在购买新款电话的例子上也是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完全不需要一个更新款的电话,但我们还是会不时考虑,有些人甚至是连考虑都没有就立刻购买,这种行为与理性完全扯不上边,至少,证明了我不会总是很理性的将资源分配。
这意味着经济学家的那套理论并不能够预测我们所做出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纯理性的,无论我们是要换新款手机、把钱用来赌博买彩票,还是追求名牌,我们都不是因为出自于理性,更多的是贴近生理上,欲望上的冲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
让我们从经济学家的思维切换到生物学家的思维来探讨这一问题。
生物学家和经济学家所指的「资源」不一样,除了物质以外,生物学家把时间、食物的热量,甚至交配权也看作是一种资源(雌性为某雄性怀孕,就不能同时为另一雄性怀孕)。
而对于各位是如何分配资源的这一课题,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生命史理论」。
「生命史理论」指的是,每一个有机体都有可预期的生命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存续努力,存续努力是为了繁殖努力而做的准备,有了足够健康强壮的身体,有了自我照顾的能力,才有可能完成繁殖。
第二个阶段是繁殖努力,繁殖努力会消耗存续努力所累计的资源,因为繁殖努力还可以细分成两类,即择偶努力(用于争取地位、吸引异性和交配)和第三个阶段的育儿努力(用于确保后代能顺利生存,繁衍)。
每一个有机体都会遵循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发展进程,包括昆虫们。但有些比较复杂的物种,则会出现第三个阶段,比如说鸡、鸭、大象、人类。
不同的物种会有不同的生命史,大致可分为快型和慢型两类。例如马岛猬就属于快型,马岛猬在存续努力上投入很少,以交配为重,它们出生后第40天就能到达性成熟,而且一胎可产出高达32只幼儿马岛猬。而大象则属于慢型一类,它们在存续努力上大量投入,他们的性成熟时间比马岛猬长100倍,但就算性成熟后,大象还要等好多年才开始繁殖,而且一胎一只,几年一胎的繁殖。大象还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神在抚养后代。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大象较为相似。
总而言之,存续、繁衍和育儿,接着后代也会执行同样的努力,存续、繁衍和育儿,如此重复循环不息。所有有机体的生命发展进程都会按照这模式进行,当然也包括人类,这就是「生命史理论」。
但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物种会发展出会出快型和慢型两类不同的方式呢?
这主要是因为,快生命史对策的动物通常居住在非常高危、严峻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例如刚才提到的马岛猬,就居住在资源贫瘠,干燥的马达加斯加沙漠,不仅找食困难,而且随处埋伏著凶猛的动物等待着它们。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因素,马岛猬不可能花上几年来抚养后代,而更好的繁衍策略正是——快速的性成熟,然后立刻繁殖。
而慢生命史对策的动物,如大象,则有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成长,它们的食物通常也就在周围,而且它们庞大的身躯优势,让它们足以应付大多数的猎食者。因此,更适合大象的对策是——大量的投入存续努力,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好的保护后代。
但更重要的是,除了物种与物种之间有不同的生命史对策之外,同一物种之内,也会出现类似的不同的生命史对策,例如,不是所有大象都是在同一年龄开始繁殖的,有些大象会比较早,有些则比较晚。马岛猬和许多其他的动物的身上也出现一样的情况,包括人类亦是如此,例如美国女性的产出第一胎的平均年龄是25岁,但其中1/5的母亲生第一胎时不到20岁,有1/10超过35岁才生育。
这意味着,不同的人其实也在遵循着一套快或慢对策生命史,而你是属于快或慢对策能从一系列的生理发展和行为中显示出来。
两位《理性动物》的作者的研究显示,慢对策的人通常成熟较慢,青春期开始得比较晚,生理上衰老也比较慢。他们对伴侣更忠心,较少性伴侣,而且更偏爱一夫一妻制,但生孩子的时间也比较晚些。
相较之下,快对策的人则成长的比较快,他们的青春期开始得更早,遗憾的是,他们衰老的速度也快,看上去比较老成。他们的性生活活跃,而这也常常导致他们在年轻时就诞下孩子。快对策的人较容易受快对策的异性吸引,而由于他们较难稳定下来,离婚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高,快对策的人更可能成为单亲家长。
但这些都只是发育和繁殖状况的描述,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快对策和慢对策的人在行为决策和人格特质上有着怎样的差异?他们是如何分配(运用)自己的资源的?
这有一部分是因为基因的关系,而另一部分则与你的环境和童年有关。
快对策 vs 慢对策
一代音乐巨星「MC哈默」在1996年申请破产,欠下了1300万美元的债务。而拳王迈克·泰森则在2003年申请了破产,并欠下了2400万美元的债务。他们在破产之前做了以下事情:
1.哈默购买了80937平方米的豪宅,雇佣了200位佣人。
2.购置了多匹赛马、一架直升机。
3.为4只罗特维尔犬定制了纯金的狗链。
4.拳王花188000美元购买两头孟加拉白虎当宠物。
5.花了200万美元特制一个浴缸。
6.购置了一处有7个厨房和私人夜总会的房产,而且只到那住过一晚。
哈默在1990年时,身价已高达3300万。而拳王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年收入可超过3亿美元,但他们在做了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上的挥霍行为后,他们终究还是破产了。
但不只是他们,很多受过较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无论是医生还是律师),包括著名新闻主持人拉里·金也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而宣布破产,但这还是无法阻止他持续欠下债款,和迎娶第八任妻子。
但问题是,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挥霍?有钱人会挥霍是可以理解的,但把如此巨大的财富挥霍至破产,这就绝对算不上是理性可理解的。难道他们完全没意识到破产会发生吗?又或者他们意识到了,只是他们持续被另一股力量影响着,所以不能自拔?
除了挥金如土之外,哈默、拳王泰森和拉里·金还有另外一些共同点——他们都是在贫穷高危的居民区长大,他们都属于单亲家庭,在还很年轻的时期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照顾自己。
在如此波动性的成长环境下,他们的大脑被迫调节到快对策模式,以应对不可预测的明天,由于他们的生活总是急需钱用,当他们打工赚了点零钱时,只能选择立刻花了它救急,而且就算想要把钱存起来,也无法担保会不会被偷被抢。
如果你的生活环境避免不了暴力与犯罪,那么「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将更具适应性,你尽快的赚钱,尽快的把钱花完,如果你的环境让你无法预测明天是否还能活着,那为什么还要把钱存起来呢?
这一种快对策模式会一直伴随他们,就算他们因为事业获得成功搬离高危的环境,脱离了不确定性的生活,他们依然会习惯性的执行快对策模式,将资源用在今天而非明天,及时享乐而不延迟享受。
但别以为你住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危区,你就不可能成为快对策模式的人,研究发现,童年时家庭收入不稳定,经常搬家,都会促使一个人偏向快对策。
在弗拉达斯实验室的一个研究显示,简单的展示一些假信息,就足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对策。如果把受试者分成两群,让一群观看一些高压力的新闻,如经济衰退或凶案增加的新闻,另一些则观看无压力平静的新闻,之后,让他们回答及时享乐/延迟享受的问题(如马上得到25美元,还是一年后得到65美元),观看平静的受试者会更倾向于延迟享受的选择,无论他们的童年过得怎样;而观看高压力新闻的受试者则会因童年而异有不同的倾向,如果受试者的童年比较波动,那么他就会倾向于选择及时享乐,反之,则会倾向选择延迟享受。
这让我不禁想,如果在童年时并没有居住在高危区,但经常接触到许多高压力的新闻和讯息(例如父母常警告世界很危险),会否影响到他往后偏向快对策呢?目前并没有足够的数据证实这一疑问,但我个人认为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对于快对策者,慢对策者好像集所有美好品德于一身,慢对策者一般比较节俭、稳重、谨慎、理性、耐心,甚至有研究显示,他们考试成绩更好,创业成功概率较高,不会过度乐观等等。
慢对策者的养成需要较稳定的,可预测的成长环境,较少波动的童年,让慢对策者更愿意投入更多更久的存续努力,相对于及时享受,慢对策者也更倾向于将资源用在长远的投资。如果你去相亲,对象是一个努力工作了好久但从未结交异性伴侣的人,那这人就是典型的慢对策者。
但纵使快和慢对策者有巨大差异的资源分配方式,两者其实也不过是不同的河流,终将流向同一个大海,都是为了同一个进化目的而努力着。
繁殖努力。
炫耀性消费、品味展示和女性的情感偏好
你可能也曾经好奇,为什么会有人愿意把大笔的钱花在奢侈品?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就已经是月光族了,却痴迷的追求名牌?
聪明如你,当然知道这是因为奢侈品能够展示地位,达到炫耀目的。但你或许还不知道的是,展示地位和炫耀性消费背后的原因,都是为了吸引异性或留住配偶,而且,其产生的效果还非常不错。
当然,许多人会跳出来反对,说买名牌是为了各种体面好看,是为了爱自己。但无论该消费者是否承认,其口头上说的原因又是什么,在进化心理学家的观察角度来看那都是近因,[深层的远因]依然是为了繁殖努力。
心理学家吉姆·罗尼做了一项有关这一点的研究,他人让男性受试者填写一张调查表,让他们为自己的特质打分。他安排其中一半的男生在同一间房间做同样的问卷,而另一半的男生则在一间有好几位美女的房间做问卷。
最后结果非常的有趣,在有女性的房间当中,这些男生会把自己写得更有上进心,而且还会把「获得财富」选作是自己的重要目标。虽然房间的女性不会看到他们的问卷答案,甚至也没有与他们交谈,但男性们的炫耀性行为依然在不自知的状况下展现了出来。(顺带一提,女性并没有炫耀资源来吸引异性的冲动)
炫耀资源以获得异性的青睐,这和孔雀还真有几分相似,雄性孔雀总是会全情投入的炫耀自己漂亮的羽毛,以吸引雌性交配,但并不会为伴侣分担任何抚养后代的责任。这难免会让人联想起人类中的花花公子们,他们富有但从来不愿稳定下来,女朋友也是一个接着换一个。他们遵循及时享受行为模式,比较滥交,即使是他们不爱的女人也无所谓。如果用生活史对策来分析,那孔雀和花花公子都属于快对策者。
不过,上面所描述的是极品中的极品,我个人认为大部分人,包括快对策的人,并没有办法做到以上那些行为,并不是他们不想要,而是他们能力有限做不到,成为一个出色的花花公子所需要的条件很高。
男性在繁殖努力上固然不留余力,但不是所有的男生都会遵循同样的策略的,事实上,进化心理学家发现,只有快对策的男性会用炫耀资源的方式来吸引女性,而慢对策的男性则不会以这种方式来吸引异性,哪怕他们也有强大的择偶动机,他们也不会透过购买奢侈品、名牌、名车等炫耀性消费来吸引女性,就算真要这么做,他们也是选择非常低调的方式进行。
因此,如果你看见一位开保时捷跑车的男性时,他很可能就是一位快对策者。有一项研究发现,开跑车可以让男生的睾丸激素水平上升,而那意味着他的性欲会被增强,因此,开跑车到处招摇的男性基本上就像是孔雀开屏般,意图吸引女性。
那女性会不会吃这一套呢?炫耀性消费真的有用吗?
心理学家当然早就为这种问题做过研究,而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女性更愿意与开保时捷跑车的男性约会,而不是开低调的本田汽车的男性,炫耀性消费是有效果的。但没有跑车的男性们先不要伤心,女性在这一方面并不是盲目的,当询问女性更愿意嫁给哪位男性时,她们通常会更愿意选择那位驾本田汽车的老实家伙了。从这个研究结果来看,女性对于建立短期关系(如约会和一夜情)还是长期关系(婚姻和终生依靠),是有两种不同的取向的。
这项研究出炉后,有许多开跑车的人士(全部都是男性)纷纷写信给有关心理学家表示不满,他们给出自己开保时捷跑车的原因是「纯粹喜欢开跑车的感觉」「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已。当然,如我前面所说,讨厌的进化心理学家把这些回答统统视为近因,而远因自然还是为了繁殖努力。这不是因为进化心理学家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进化心理学家也是人,他们自己也感受过类似的情况,在购买某个奢侈品的时候,也会相信自己追求的是品质,而不是为了繁殖努力。但穿上他们自己的白袍后,进化心理学家还是选择了相信科学实验和数据。
《理性动物》这本书中还有提到,炫耀性消费并不一定是买最贵的东西,展示与他人不同的品味以证明自己是独特的,也算是一种炫耀性行为,这其中包括宣扬环保。但我认为不止如此,我认为诸如展示爱心、独特的音乐品味、特立独行的装扮、文艺小清新,都是另一种比较经济的炫耀性行为,另一种吸引异性的策略。我不知道这样说会得罪多少人,可能你会像开保时捷的人那样尝试反驳我,但要知道我自己本身也中了这里提出的好几项标签,我也想说我有独特的音乐品味真的是因为我天生比较独特而已。
但在这自我剖析的过程中,我选择了面对自己而非自我欺骗,我心里清楚知道我有为了追求女性而学习弹吉他。嗯,勇敢坦诚也是为了炫耀我很勇敢。
不过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同意,而面对观点不一样的人,最好的方式是——你继续选择你相信的,我继续选择我相信的。但如果你还在阅读,请暂时放下观点,再给出少少时间以进化心理学的思维思考。
不,应该说是以经济学+进化心理学的思维思考。
男欢女爱经济学
你是否知道,一个城市的男女比例会影响男性的储蓄状况?如果一个城市的女性比男性少,女性变得稀缺时,男性的储蓄会减少,开销会增加,这些钱花在哪里了呢?当然花在吸引女性这一事件上。不止如此,男女比例失衡1%,暴力犯罪案件就会上升5%,许多男女比例不均衡的国家,如印度,就有比其他国家更高的概率发生暴力犯罪案件,其中包括谋杀、伤人和强奸案。
那反过来,女多男少的国家会怎么样呢?男性的储蓄一样会减少,开销依然会增加,因为在女多男少的国家中,当地女性比较能忍受另一半出轨,而男性因为更容易获得女性的青睐,也就更容易变得花心,结果男性依然会把更多的钱花在炫耀性消费上,但至少这一比例失衡不会引发暴力犯罪案件上升。
而对一个城市来说,最健康的比例当然是男女平均,这样男性才会发展出多样的吸引异性的策略,包括老老实实的存续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获得异性青睐。
但不只是城市规模的比例才会对你产生影响,你身边的异性比例也同样起著作用。
有一项有趣实验显示,只要让男性受试者看一张多位男性围绕一位女性的照片,就能影响他们的行为变得更加短视,如果实验人员让他们选择马上获得20美元,或是一个月后获得40美元,看过照片的男性会更愿意选择马上得到20美元,而忽视那一个月后就能翻倍的盈利。这意味着,当意识到女性稀缺时,男性就只想要立刻得到钱。如果进行相反的实验,让女性观看男少女多的照片,则不会影响女性在财务上的决策。
这让不禁让我思考,如果一位男性的脸书添加了过多的女性朋友,会不会因而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生活在女多男少的世界,从而变得短视呢?我没有关于这问题的数据和证据,但我个人倾向于相信是有影响的。
我知道这里的很多案例都只提到男性,很少的提到女性,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两性关系中男性依然更主动的性别,而女性则比较被动,在这种互动之中,各位男性像推销员般不断的向女性提供自己的价值,而女性则更像顾客,只需要在各种选择中作出选择。
但万变不离其「宗」,女性一样会有吸引异性的举动,只是一般比较低调被动而已,如购买化妆品、护肤品、健身之类,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有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要求男性列出自己最关注的择偶条件的话,男性会把外貌吸引力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是善良,第三和第四位才是资源和地位,而女性则会把资源和地位放在第一位,第二位一样是善良,第三和第四位才到外貌、才华等等。
这意味着女性早就意识到(或者潜意识里知道)把资源投资在自己的吸引力上,是最有效的吸引异性的方式;而男性也一样意识到自己该把资源分配到什么地方,一般男性都会在乎自己的地位和资源多于外貌。
读到这里,我心中产生了这么一种感慨,文人总是说爱是最无法被捉摸的,无法被预测的,无法被强求的,但无论是在这此书之内还是之外的现实证据,都一再证明爱不过是我们基因层面的本能,在择偶条件上作出的权衡,当某个情景出现时,我们对爱的付出和要求方式就会变换,在男欢女爱的博弈之中,我们下意识的用上最适合自己,最适合环境的策略来吸引对方,或选择配偶。
这样说当然有点幻灭、不浪漫,甚至不政治正确,但我想,足够成熟的人应该不会接受不到,甚至其自己可能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而在这里,你只会看到更多这一类赤裸裸的剖析,知识。毕竟我提起笔写字,为的就是把有趣的事实写下。
我希望笔下的文字能让我看见我,让你看见你。
本文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理性動物》深度解讀筆記,該書由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道格拉斯•肯里克(Douglas T. Lenrick)和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西斯(Vladas Griskevicius)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