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莽、曹丕、白色的野鸡以及……

来源:东饰资讯网

曹丕为什么在曹操去世同一年就篡了汉室江山了,这不是打他爹(汉丞相曹操)脸么?

曹操死后,同年,曹丕就做了皇帝。可谓小步快走,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子不承父志,这岂不是大不孝么?简直是败坏了汉丞相曹操的名节。

其实曹操也认为自己要走周文王,那他儿子就是周武王喽。周武王后来做了天子。所以曹丕做天子,也是他爹意料之中。但是,老爹死的同一年,就篡位登基,也太不矜持了。为什么呢?

我只能凭借零星史料瞎猜一把了。

东汉末年,全国人口锐减。生民百不存一,十室九空,中原荒芜。这说的是百姓。这其中有自然灾害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也有战乱之祸。而名士大族的命也如草芥一般。例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对儒学名士是重大的冲击。董卓入洛阳,又建议天子西迁,洛阳被他一把火烧尽,烧杀抢掠,这对洛阳的士族又是一个冲击。董卓以后,中原混战,有才能的读书人被不同势力分别拉拢,在政治漩涡之中,不少名士跟着其失败的主子掉脑袋。生命无常,人生苦短,死亡的阴影笼罩着那个时代每一个人。曹丕在公元217年的一篇给朋友的书信中写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曹丕追忆友人,数年不见,竟然阴阳两隔,好不痛哉!

他本人也在请人卜卦问寿,得到的结果是,四十岁有“小差”。这些细节都似乎暗示曹丕虽然贵为魏王的继承人,但是也觉得逃脱不了生死之劫,甚至,无常会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到来。

公元217年,曹丕约31岁。公元210年,曹丕34岁,这一年,曹操去世。距离算卦先生说的四十大限,约有6年的时间。

这有可能是曹丕在曹操去世同一年就急于篡位的一个隐秘的原因。时不我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曹丕的困境

回头看看曹丕的篡位过程,颇有意思。篡位者大抵都会遇到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封建时代,君权神授。不是最牛逼的人当皇帝,如果真是那样,中国历史就会陷入永无止境的争夺与杀戮中,甚至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而言。在我们的国家,君权乃是神授。天子即上天的代言人,统治万民。皇帝本身是有某种神性的。

历史上也有改朝换代,但是改朝换代是要有条件的。纣王是无道之君,所以周武王秉承上天的旨意伐纣。秦帝国的暴政让人心思变,况且秦承战国之后,其他六国贵族很容易反扑。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以汉室宗族的身份让自己做皇帝这事儿变得合理。

而曹丕面对的情况却很不同。东汉末年虽然乱了一些,但是他爹曹丞相打着汉天子大旗东征西讨,统一了北方。天下三分,此时曹丕的名义依然是汉天子之臣,应该代表天子统一孙权才是啊,而刘皇叔本就不是外人嘛。另外一个让曹丕头疼的事实是,汉献帝这人就没什么人格缺陷。如果说他是暴君、无道,也没人信呐。

曹丕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享受天子待遇(九锡),但是,距离那个闪光的皇位,尚有一步之遥,可是这最后一步,如果走得不顺理成章,便会让自己背上乱臣贼子的罪名,永世不得超生。

实际上,曹丕并不孤独

两百多年前,王莽也遇到过相同的困境。王莽是西汉之权臣,同样也到了人臣之极。并且,王莽本人是大儒,深得官僚阶级的欢心。

但是,王莽为了顺利成章地做皇帝,废了很多周折。对于儒者来说,最为漂亮的赢得天下的方式,无非通过禅让获取皇权。就像遥远的尧舜时代一样,那个时代也是儒生眼中的黄金时代。

王莽一生砥砺名节,严于律己。不忠乃是儒教最大的罪恶。王莽以儒学者自居,不忠之名是背不起的。如果能够搞一个禅让,最理想不过了。动刀子什么的,实在是粗鲁伤感情的。整个过程要温情脉脉才好。但是禅让这事,具体如何操作,实在是没有具体的流程可以参考。尧舜时代毕竟是半传说的时代,缺乏史料记载。

但是王莽毕竟是读书人。熟悉儒家的典籍,并对其运用自然。王莽是怎么弄的呢?

风益州令边塞献白雉

王莽暗示(风即讽也)益州(中国西南)让更远的边塞地区抓一只白色的野鸡送到长安来。

这……这是为何?

尚书中有载,在遥远的周公时代(是儒家学者眼中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周公是孔子所推崇的圣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献白雉。

越裳大概在中国西南。(是不是现今的越南?希望有人证实。)这个国家属于蛮夷之地。这在当时,蛮夷献白雉,大概是中土出圣人的一种表现。

王莽主动找人送来白色野鸡,暗示自己也堪比周公。所以,此事之后,朝廷对其大加封赏。王莽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官名--宰衡,何为宰衡,古时候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王莽以宰衡自居,这。。。

此后,王莽又设计了不少灵异事件,大概意思是,上天的旨意,王莽应是天子。……

如果王莽所立的新朝能够持续百年乃至数百年,他本人的名声不会太差。王莽篡夺皇位所用的手段比李世民杀兄自立要光彩得多。可是二人在帝王中的声誉差距却太阿了。无它,历史没有给王莽足够的时间粉饰自己而已。

曹丕,王莽篡位法的继承者、发扬者

曹丕决定,就照王莽的方法办。他有白色野鸡,咱也得有白色野鸡。

但是,白色野鸡不是家养的白鸡。要是在洛阳的农家,仔细地找,找个几只白鸡并不难,但是白色野鸡哪里去找呢?

如果史载无误的话,王莽的白色野鸡是边塞送过来的。周公时代的野鸡,可能是在大西南。王莽让益州令边塞献白鸡,也应该是中国的大西南。按照王莽的找法,这事儿应该托益州当地政府与更远地区的蛮夷商量……

这事儿托刘皇叔办?

刘皇叔一听笑了,小子你脑子生锈了吧。你让我给你献祥瑞,你是不是想做皇帝想疯了。……

罢了罢了。

自己派人过去?

还得避开孙权、刘备的势力,然后还得深入热带雨林抓野鸡,抓到了半路飞了咋办?而且,没个一年半载回不来…… 这事儿越想越沮丧。

算了。

最后曹丕如此创造性地解决了白色野鸡的问题。

史载:

饶安县言白雉见。(公元220年夏。)

曹丕动用宣传机器说,饶安县那里传言看到了白雉。

朝野之人知道此事,但凡对历史稍有了解的,都应该清楚,白色野鸡这种稀罕鸟类,是一种什么象征。曹丕之时宣称在饶安县出现过,没人能够证实此事是真,也没人能证明此事为假。拥曹的势力自然不以为意,反曹者估计也敢怒不敢言。这事儿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

这件事情的宣传效果肯定是不错的,曹丕很满意,他暗示手下,步子可以再大一点,要敢想敢做。

石邑县言凤皇集。(公元220年农历秋。)

白色野鸡不稀罕,我有百鸟之王,而且还不是一只。凤凰集会,牛逼大发了。

曹丕用这两个不能证伪的传言,完成了登基前的铺垫。

等到禅让的复杂仪式结束后,曹丕于洛阳南郊率祭拜上天,告诉上天,奉承你们旨意,不才曹丕只好做了皇帝……正是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曹丕心情大好,他站在高高的祭台上,回头看看群臣,嘴里冒出一句话:我终于知道禅让是咋回事了。(尧舜之事,吾知之矣!)

后记

禅让是政权的和平演变。从这一点上,王莽、曹丕二人将这个虚幻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流程,实际上是有功劳的。

两晋南北朝,乃至五代十国之时,大分裂时代国家更替的频率极快,类似的历史场景不断重复,大抵遵循着王、曹所制定的仪式框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