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果你是苏轼,能否过好这不合适宜的一生?(三)

来源:东饰资讯网
苏轼现存的画作《潇湘竹石图》

    1084年,苏轼在最高上司宋神宗的命令之下,从黄州调往汝州,即今天的河南汝州。

   此时的宋神宗快步入人生的倒计时,新政变法在旧党的竭力抵抗之下已日渐式微,主角王安石早在八年前借长子病逝之故辞去了宰相职位,隐居江宁(今天的金陵)。已经预知苏轼未来的我们知道,他就快迎来人生重飞的第二个选择路口。

     从前的政敌已经退下,最高上司开恩将自己从黄州的闲职升为汝州的书记。这一改变算得上是前程即将顺风的好兆头。若你是苏轼,接到这样的调令是否会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站全新的起点呢?即使我们知道苏轼后来的选择,但是心里却不禁怀疑,难道他未曾有片刻对似锦前程的欣喜?即使他为之心动过,也抵不过根深蒂固的“任性”。如果这个时刻,苏轼突然变得很随大流,那就太不苏轼了。他并没有急于北上,而是顺江东下,来了一场自由行。登庐山,逛金陵,还顺道去和仕途冤家王宰相相逢一笑泯恩仇。

 那首有名的《题西林壁》就是在这次“自由行”中写成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奇秀的庐山从正面看山峰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挺拔耸立。在登山途中,慢慢发现这里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和低处看都有所不同。不同的角度,眼中所见的山似变换了一个样子,难以摸清庐山真正的样子。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不清的原因大概只因为我们正在庐山之中,我们还是“当局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人都如此。我们无时无刻不是自己生活里的“当局者”,因而难以不加一丝感情地去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和处境,更谈不上干脆理智地去预测自己的未来。如果要看清生活的真相,也许需要逃离自己已惯有的角色和思维。

     然而,这很难。

  更何况你之所以为你,也许正在于那一点不够理智的倔强和任性。苏轼在诗中并未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答案都在每个读诗人的心中。

也许你觉得要逃离才能解决当局者迷的问题。不过换个角度想,沉浸其中当一个认真的“当局者”也未尝不可,体验这一局中你所遇到的一切。

 如果你无法分清一段感情的好坏,不用着急去下一个看起来很理智的决定,好好地去体味它带给你的心情,答案自然会找到。如果你无法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用着急去做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选择,勇敢地去尝试生活给你的各种可能性,你总会找到自己愿意付出一生去做的事。如果你无法预知遥远的未来,不用着急去焦虑和慌乱,静下来做好现在的事,欣赏眼前的景,远方自然会慢慢到达。正如苏轼,如果无法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好好欣赏各个角度的庐山,眼中所见之和便是庐山的样子。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当局者。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期,唯有现在属于自己。要说苏轼“当局者”的表现,除了在前面说到爱美食之外,那就是对风景的欣赏和好奇了。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苏轼一生最低谷的时候。乌台诗案算得上是宋朝的文字狱。因苏轼写给最高上司神宗的一封谢表,类似现在调升后给上司写的感谢信,大都是例行公事,但被有心人抓住把柄,当成对新政变法的抨击,苏轼被捕入狱,险些丧命。好在宋代有“刑不上士大夫”的传统,加上很多人为苏轼求情,众多求情者还包括当时已经辞官的王宰相,苏轼兄最终才得以出狱。

  虽说苏轼之前一直出于外调状态,但被贬黄州不同,为民办事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所任职务毫无实权。都说生活比电视剧还狗血,在苏轼生活中这句话是很应景的,以前还能做实事聊以慰藉,现在事也不能做了,咋整?若是你,会怎么办?反正苏轼在郁闷了一段时间后,转念一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就好好当一个闲人吧,将“当局者”的角色扮演到底。

  闲人的好处就是,拥有更多空闲时间。放在现在,瓶颈时期最好的就是继续深造,出国留学涨涨见识,或者在国内院校选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深入研读,如果想更自由一些,也大可自己在家好好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厚积薄发,足够的沉淀后等待时机的到来。

  在宋朝,虽然历史书上的宋朝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总被外族侵扰,不过宋朝却是经济颇为繁荣的一个历史朝代。也许是一个朝代在经济上带来的底气,宋朝读书人也酷似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日常生活之后总爱相约一群好友旅个行,赏个景,吟诗作对自然不能少。苏轼这个文人界“楚翘”自然是其中的高手。既然没办法为民做事,也没法像今日出国留学,那就好好地旅行赏景吧。

  在黄州,和友人一起去赤壁下泛舟游玩,饮酒吟唱,来上一场江上人生哲理的探讨。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属,不是自己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敢索取和占有。只有耳朵听到的这江上的清风,眼前所见到的这山间的明月,没有人可以禁止你拥有它们,它们也不会因为你的拥有而消失,这是自然赐予的宝藏,是我们共同的礼物。

 江中泛舟不过瘾,就拉着友人上岸一探究竟。登上险峻的山岩,站上最高处吼上一嗓子。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我”一声长啸,夜里沉睡的草木为之颤动,空旷的山谷响起回音与我相和,风似乎也有了感知,一时间随音而来,卷起了江里的波浪。

     这便有了前后赤壁赋。

  从黄州去汝州的途中,和长子苏迈特意去游览了石钟山。为了探究传闻中神奇的石钟山,苏轼选了个月光明亮的晚上,和儿子找了个船夫租了艘小船去石钟山下探险。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巨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像随时能攻击我们的恐怖猛兽和鬼怪;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声,受惊飞起,在云霄间鸣叫;山谷中有老人咳嗽和大笑的声音,似是鹳鹤发出的声音。这样的场景着实让人心惊,正打算回程离开时突然听见水上传来震撼的声响,如同不断敲击的钟鼓声般洪亮。

  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事都不能人云亦云,要亲自考察后再下结论。这便有了《石钟山记》。

  苏轼几乎每到一处,只要有景必然去赏。人生如一场旅行,如果无法去掌控终点,那就好好地在乎当下经过的每一处“景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