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岩中花数

来源:东饰资讯网

在王阳明游南镇的时候,一位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出了这样一个完全基于常识的问题:“如果真的心外无物,那么这株在深山中自开自落的花树和我的心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是的,岩中花树自开自落,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难道它不是长在岩中的,而是长在我心里的不成?

王阳明的答复很有一点狡黠:“你没看到它的时候,它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到它,花的颜色便一下子明朗起来,所以说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样的解释很容易想起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但两者只是形似,因为王阳明所关心的仅仅是道德问题,他完全没有西方式的纯粹智识意义上的哲学趣味。王阳明所谓“物”,即“意之所在便是物”,也就是说,思维的对象就是物。“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都是在这个前提上来说的,可见就岩中花树发问的那位友人显然会错了意,后人更把岩中花树这段文字孤立拿出来看,做出各种玄而又玄、似是而非的解读,打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来,使阳明心学显出美丽的禅意。

话说回来,当道德的心和万事万物发生关系,所发生的当然就是道德关系。而当任何一种道德关系发生的时候,其道德意义当然还是在心里的。所以,当那位友人指着岩中花树发问的时候,问的是一个朴素的认识论的问题,王守仁却不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回答的。假使我们一定要他做一个认识论上的回答,他应该会说:“岩中花树当然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有没有看到它,它都是存在在那里的。难道我会以为它是我心中的幻象不成!当然不,只有佛教才会那么讲。”但是,假如我们从神秘体验的角度来理解王阳明,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他有过万物一体的体验,但一来说不清,二来他总想用儒家哲学的框架来解释这种体验,生怕误入佛教和道教的“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