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创业36条军规》中谈到的国企治理现象(书摘)

来源:东饰资讯网
创业36条军规

军规12:股东宁缺勿滥:

有些企业喜欢选择国企股东,有利有弊,利处是可能对企业进行某些“民企禁入”的领域有好处,弊端是企业因此会受制于国家对国企的很多一刀切管理的影响。我的一个朋友,其公司引入了一个股份占很小比例的国资股东,他告诉我,每次开董事会的时候,必须把全部议题和拟决议准备好书面材料提前发给他们,他们内部开会之后得出一个意见,然后派代表到董事会来开会,这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当企业发生资产转让的时候,国企按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理念有针对股东的程序和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是非市场化的,很麻烦,我还是倾向于不选非市场化机构作为股东。

——程度复杂、反应慢,在国企决策中很普遍,也是通常说的“办事效率低”。

军规1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拉卡拉曾经想收购一个国资成分的公司,整个谈判过程非常累,基本上找不到谈判对象,先是股东们声称根据他们的规划,我们只需要和大股东谈就可以了,因为国资委委托大股东经营该公司,但是我们和大股东谈的时候,对方要么不表态,要么表示听政府的,政府怎么定他们怎么执行。而实际上政府一直希望我们去重组该公司,但是因为重组必然会涉及多方的利益,很难推进下去。

——一方可以自个做主,另一个是一个复杂系统做主,很好的事儿,但就是落实不下去。

股东之间的股份比例如何分配,里面的学问也非常多,直接决定了权力分配和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例外的是国有股。国资委一般是委托第一大股东经营,第二大股东不管股份与第一大股东如何接近,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发言权。

——要么你说了算,要么我说了算,没有中间选项。而世界上绝大部分事儿,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此即彼,解决问题的微妙恰恰在于灰色地带,分寸之间。

国有企业搞不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企业没有主人,企业的经营者在产权上和企业无关,上级对企业的考核也不完全和企业的业绩相关,这是一个本质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制度,通过觉悟来解决一部分,但是本质上就是如此,所以在中国才会出现两个市场上打得不亦乐乎的国企突然董事长互换的“奇闻”。

——国企的董事长多是组织委派制,今天可以委派到这个公司,明天可以委派到另一个公司任职,即使你们是竞争对手,至于其中的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在大选过一门课,每周老师会请来一个青年经济学者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给我们上一堂课。有一次上课的一个青年学者讲,国企为什么没有活力?是因业它们没有动力。为什么没有动力?是因为产权不明,激励不清。这线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典型的治理结构问题。实际上国企有很多人才,但是体制让他们发挥不出来。

——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理直气壮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结构上突破是关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