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建水,历来都是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是说,内地的四书五经三教九流的书建水都有。不仅如此,建水还有着独特的彝族文化。
这里的人,那肯定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咯。在明朝时期,就盛行读汉书为皇帝出力,读彝经为纳楼君长效命。读书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几乎没有人持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可以说,建水很多地方都有浓浓的文化气息。无论是市井之徒,还是贩夫走卒“”达官显贵、百工货郎等等,都会吟诗作对。彝人那就更别说了,开口就唱各种山歌!
即使不能读书成才,也是自得其乐。临安城百年老店,各行各业似乎都有它的文化底蕴在支撑着。
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南庄镇的人,好像专门以多数建水人抬杠一样,多数人选择经商!这也是多数人看不起南庄人的重大原因,骨子里看不起南庄人。
南庄人多地少,在传统穷文富武的思想下,读书成为了他们头疼脑热的大事。在这种以读书出人头地的地方,南庄人显然不占据什么优势。
书读不成,练武更是不切实际啦。耕种土地太少了,过多的人口产生劳动力过剩。士农工商,只剩下学手艺和做生意了。
而在以前的社会,手艺人的生活也不怎么好。在如此竞争压力下,很少有人愿意轻而易举地传授手艺给别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谁都会考虑。
毕竟,以前花钱请手艺人做活的建水人只有那几家而也。谁都不会傻到教个徒弟出来,和自己抢饭碗。
当然,这种情况起初是从临安城发展为滇南茶马古道中心时,才慢慢出现的。临安城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以后,贫富差距渐渐地越来越大。
那时候的南庄人,不得不远离故乡随着马帮到处讨生活。起初,他们干的是又脏又重的苦力活。
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他们开始走街串巷地干起了小贩子。这是以前的南庄人,现在的南庄人干的事情很多都是零资本的营生,低成本的小生意。
为什么这样说是零资本低成本呢?让我说几种我这个岔科人都不愿意干的勾当,你们就知道了。
随着塑料、玻璃、纸箱、五金的大规模运用,产生了很多可回收垃圾。南庄人就挑着谷篮去捡,走着路到岔科镇捡。
他们变卖之后,又买一个自行车或者烂摩托来捡。我们最开始的时候以为他们捡了塑料薄膜去烧火,任由他们捡。后来,我们捡了回来又卖给他们。可以说,捡垃圾破烂的南庄人我认为是零资本搞出来的产业。
低成本的生意,那就是贩卖蔬菜水果和衣服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或者镰刀锄头之类的东西。我小的时候,他们赶着马车从建水搬来岔科卖。
长大后,我才知道他们赚这个钱真的不容易。至少,我这种老彝族是不会去做的。我宁愿去打工,也不情愿做小贩子。
他们赚的钱,都是血汗钱,起早贪黑的钱。有时候去县城,我也懒买东西,回来等南庄人拉到家门口再买。
南庄人也热衷于小吃烧烤之类的餐饮,有些人从我记事起一直来岔科烤烧豆腐。而我问那些老人,老人们却说某某家已经是来岔科烤了三四代的豆腐。
建水的小吃烧烤,早晚点也多数是南庄人卖。我到处跑的日子,在云南其他地方又听到了南庄人说话。他们,背井离乡去到那些地方做小贩子。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有不安分的小贩子,来岔科欺诈消费者。于是,彝人都恨南庄人。
因为,在传统的认知里商人唯利是图,无商不奸。南庄是盛产小贩子的地方,当然把所有南庄人贴上了坏人卡!
其实细细地分析,大部分南庄人都是老老实实地做生意。不然,他们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在彝乡岔科经营几代人的时间。
在此,瑾以此文感谢南庄人为彝民多年来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