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养儿防老”也是一种金融》

来源:东饰资讯网
《“养儿防老”也是一种金融》

清晨听樊登读书,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有一种人,勤劳而不富有。这说的不就是我,我们这种行业的人吗?

每天起得最早,再跟中国父母一起赶早,花的工作时间无限延长,很多事情时刻牵挂,收入仍是低低,眼巴巴看着每个月的固定的工资,有点小奖金,高兴得不行,计较得不行。

勾起我继续阅读下去,觉得听有趣的。分享一下以下收获:

阅 读 收 获

1.学会用金融思维分析现实问题

2.熟练掌握触及底层逻辑的金融知识

3.知道如何配置家庭资产以及规避风险

金 句 精 选

1.如果你只是靠月工资,没有投资、没有财产性收入,那么,你就很难富有!

2.风险和收益这两个维度可以度量各类金融产品。但是,记住:不能只谈收益不谈风险。

3.追风炒股是常见的投资者行为,但理性科学的研究会告诉你:这样做既劳民又伤财!

分享几个有趣的观点:

1.什么是金融?

金融的本质是跨期价值交换,就是双方之间进行的跨越时间的交易。有别于现货交易(比如买菜),金融需要解决跨期交割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信用与违约问题。

2.“养儿防老”的金融逻辑

跨期价值交换是人类社会的自然需要。古代也有这些需要,但没有支持跨期交换的信任基础设施,所以,社会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以降低跨期交换的违约概率,降低交易成本。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养儿防老”观念,就是一种生根于儒家文化的跨期承诺。

其中,“信任”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儒家文化靠血缘组建信任体系,并辅以相配的“仁义礼智信”行为规范,包括孝道、礼教、妇道等,通过这些把“养儿防老”的违约概率降到最低。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义务,子女对父母有孝敬义务,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养儿防老”跨期交易链条,生老病死的保障就有了。

究其根本,子女就是古代社会里的“保险”“债务”“股票”“基金”等载体,是人格化的跨期交易载体。一个社会越是以人为金融工具、避险工具,就越依恋血缘等原始的因素。

以前,我无法理解公婆那种“养儿防老”的心态,因为他只养了儿子,结婚后却逼着我一起承担所有。然后儿子有错,没关系,改不了(其实,都在于他们包办和护短,已经保守的遗传),一直让家里经济处于两难。最关键是他们不能坦然承认,既要靠儿防老,还各种故作姿态,惺惺作态。让我心生难受,难以接受与理解。

看完这本书,我开始可以理解他们一点。他们是书中活“反”了的那类人,骨子里非常保守,年轻时候赚苦力,等有了机会机遇,省不得投资自己,不敢走出去,一直死守微薄收入,直到供儿子学业有成,成家了,自己老了,想依靠儿子,又看着儿子继承了他们的“保守”本性,辛苦守着死工资。然后又需要伸手,又不能做好安心的后援。他们正是30岁省着自己,四五十岁再更苦逼自己。

真正的活法,走向富有,应该是三十岁充分投资自己,四五十岁积累的人脉和能力就会慢慢得到回报。

每次多一次阅读,深入思考,都像自己脱了一层皮,让自己的想法,视野更开阔一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