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故事会”之我思我想

来源:东饰资讯网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额头上星星点点的小汗珠,走近些,也能听到他们紧促的呼吸声。为了让孩子们平复一下心情,我随手拿起语文课本,轻轻瞥了一眼随手翻到的这篇课文《棉花姑娘》,说:“你们先休息一下,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嚷嚷着问:“老师,哪一页?老师,哪一页?”好吧,原来一说讲故事,孩子们精气神十足。接着,大家快速地翻到102页。原本只是想用一个故事的时间让孩子们调整好自己准备上课,殊不知,一场故事会正悄悄地走来......

《棉花姑娘》的故事结束了。

我: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呢?

孩子:(异口同声)七星瓢虫。

没有太多的说教,只是单纯的讲故事,用声音叩启美妙的故事会。

吃水不忘挖井人

刚读完题目,被一个孩子的声音打断了......

孩子:老师,为什么是“吃水”,不是“喝水”?

我:孙振壤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为什么是“吃水”呢?

说实话,当时听到这个问题我就蒙了,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喝水”挂在嘴边,这里为什么是吃水呢。而我现存的知识水平还不能立刻为孩子们解答,便说:“下课大家可以想想这个问题,在下节课的时候和大家分享。”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是为自己在争取时间。

课下,对“吃水”这一词,我进行了查阅。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吃水的解释有两个。

一是取用生活用水,如:高山地区吃水困难;

二是方言,供食用的水(区别于洗东西的水)

这样的词义我该如何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解释呢?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通俗易懂呢?我又困惑了,不知所措了。我把原句改为“喝水不忘挖井人”。“喝水不忘挖井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就这两句话反反复复地读,突然就顿悟了,但是又如何让孩子们知晓“喝水”和“吃水”的区别呢?

我:我们先请同学说一说为什么是“吃水”呢?

孩子:嗯...吃面条,吃饭。

我:什么时候会用“喝水”呢/

孩子:口渴的时候。

我:对,我们口渴的时候用“喝水”。在沙洲坝这个村庄,乡亲们用水怎么样?

孩子:用水困难。

我:不错,“吃水”表明乡亲们用水困难,乡亲们把毛主席带领大家挖井看作是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生活用水问题。

对于“喝水”和“吃水”的区别,我只讲了这些,怕讲的多了,会让孩子越听越糊涂,现在只期望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中慢慢体会“吃水”的含义。

小壁虎借尾巴

我:接下来的故事,它的名字是《小壁虎借尾巴》。

孩子:老师,我们听过。

我:(故作不知)咦?你们在哪里听过?

孩子:比尾巴。

在上学期的公开课《比尾巴》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小动物们的尾巴的作用,我在课程最后部分插入了《小壁虎借尾巴》的动画视频,那是孩子们第一次听到《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原以为,孩子们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没想到他们听的还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那样子真好看,让讲故事的我也沉浸在故事中。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讲了数十个小故事。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们的“故事会”结束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节课却是最轻松、最享受的一节课。于我而言,也是感受职业幸福的一节课,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是那么的满足,原来,幸福就是那么简单,简单的会让我们忽略它,会让它从我们的身边悄悄地溜走。

故事会结束了,但是语文课没结束,如何赋予语文课堂生命与活力,让孩子向听故事一样着迷于语文世界呢?

课堂上,面对调皮的孩子,除了歇斯底里的咆哮,我们怎样去引导孩子做一个倾听的人?

在教育环境落后的乡村学校,我们又如何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五彩缤纷的课程,还给孩子们一个五彩的童年呢?

我们是一味追求成绩,让孩子在题海里苦苦挣扎,还是指引孩子去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是那么的纯净,天真无邪的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音乐、舞蹈、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乡村都与他们的童年无缘。在他们的校园生活里,只有写、背、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的校园生活模式已固定化,因为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成绩,无奈,老师也只能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压榨他们仅有的十分钟的课间时间来让孩子们“多学”。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因为失去了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头上。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井出来。”

难民家庭把教育看作是他们摆脱井底之蛙的工具,更是整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说到“教育”一词,它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各国学者都对其有不同的定义,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不论是哪种定义,我们都要做有温度的教育,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