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读过韩国《朝鲜日报》的一篇报道,大致意思,是诧异中国人对租界的态度。
作为民族曾经的耻辱象征,如今纷纷被翻新改造,以城市历史文化代表的身份被推介,一派繁荣景象,成为各地著名的旅游胜地。
作者感叹,中国人很有实用精神,不拘“小”节,变废为宝,在“伤痕”里竟然也能看到商机。
那么,韩国人民是怎么做的呢?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将朝鲜王宫拆得七零八乱,并于景福宫的正门光化门与勤政门之间,修建起象征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总督府大楼。
三十八年后,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此楼成为政府办公大楼,再后来,摇身一变,被改成国立中央博物馆。
到了1995年,整座大楼被拆除,只保留尖塔部分,放入纪念馆教育国民,原址复建景福宫。
拆,是为了“清除日本统治时期象征”;建,是以恢复民族气节的历史性工作。韩国人在这个事情上,逻辑很简单,如同京剧舞台上的脸谱,颜色与性格一一对应,让人一目了然。
这些特殊时代的产物,中国人也认为是文物。不少历史遗存,留着是为了“勿忘国耻”,使之成为活生生的教科书;加以利用,是不浪费一切有价值的资源。或许,只能用坚持原则与处事变通的国民性来解释了。
走过小桥,进入沙面岛。
桥头竖立的地图里,洋人的思维模式显露无遗。方方正正,豆腐块似的规划,就像一位数学家,穿着笔直的西装,带着眼镜,于灯下用尺子在纸上比比划划。在这里,是城市规划,在非洲,则是国界设置,同出一辙。西式设计,毫无东方曲径通幽的情调。而街道的命名,也是无趣,“沙面一街”“沙面二街”“沙面三街”,直白的令人发指。
尘嚣落尽,曾经的英法租界,变成了一个公园,绿树成荫,拥有古树名木102株。150多栋巴洛克式、新古典式风格的建筑各具特色,标识着原主人的文化身份,成为公园里最为独特的展览品。
江畔,游人如织。
老人们聚在一起,欢快的唱着歌曲,都是苏联时代的流行曲目。演唱者和伴奏者白发苍苍,却是精神抖擞。他们用历史的唱腔唱出岁月的流逝,原滋原味,比电视里那些明星改编的版本要好听。
沙面岛上有两个教堂,其中的露德圣母堂,入口处仿哥特式,修建于1889年,为法国侨民服务,奉露德圣母为该堂主保。
“整个建筑是一艘船的造型,那里是船头,这里是船舱,代表着主带领我们驶过风浪。”一位憨厚的青年,低声向大家介绍宗教文化,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跑前跑后的,劝诫众人,“安静,安静,这里是宗教场所,不是旅游景点。”态度谦卑,语气温和。
另一处教堂,位于沙面五街,沙面基督堂,历史更加久远,建于1864年,是英国圣公会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
一位和蔼的大姐,笑脸相迎,热情给来客赠送书籍。
“如果愿意,大家可以跟我一起唱,诗歌是需要唱出来的。”赞歌、教史,午后的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照射在她从容、虔诚的面孔,微微光芒,暖暖人心。
沙面岛,一杯奶茶飘香的西式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