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们的教育,心里有很多东西想说。但又感觉如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只好试着慢慢道来,列位看看有没有道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教育的一道分水岭。之前,教育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要对书本知识进行识记、通过题海战术熟悉各种题型的解答,当时评价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笔试成绩好。之后,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音乐、绘画、沟通交际等方面才能的培育。
那么到底哪种教育好呢?相信很多家长正在为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头痛不已,教育专家们也在为哪种教育孰优孰劣在争论不休。下面我来谈谈我对教育的几个观点:
一、坚持笔试为主,面试为辅。虽然之前的教育只组织笔试招致了很多诟病,认为培养了很多书呆子型读书人,这种读死书的人是没用的。但我认为这种教育为学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笔试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如文化大革命后组织的高考,通过笔试在一片文化的沙漠里选拔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考生,后来,这批人大都成了社会的精英,推动了国家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再来说笔试,所有考生把试卷名字盖住,统一阅巻,而不会让阅卷老师去考量谁出身农村城市,谁父母做何工作,较好地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目前,我们的高考还是保持了笔试选拔人才的主体性特征,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平性。但在一些地方,小升初、初升高时面试占考试分比重较大,由此也衍生了一些腐败行为,如向面试老师行贿,向招生学校打招呼。其实,学生的特长兴趣不是不重要,但不应该将其比重提高,使其左右整体成绩。
此外,说到高考考试社会公平性,我觉得要在全国统一试巻,统一招生选拔标准。而不是发达地区的考生考个三四百分就可以读好学校,其它地区的考生要考五六百分才能读到好学校。
二、坚持涉猎知识,精其一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慨,我们在初、高中时期,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门功课学得非常扎实,但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很多知识根本没有用到,荒废几年后,基本上将其忘却了。
其实,术业有专攻。所以,我认为应让学生在高一之前将各门功课学完,做到对众多知识点均有涉猎,在高二、高三时就要集中精力攻读一门课程,高考时也以这门专业课成绩为主要选拔标准,考上大学后又继续钻研这门专业课,做到精之又精,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后,就相当于那些工匠一样,这门专业课知识就是他安生立命的手艺了。我也相信在这个领域里,这样的人能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的各行各业在这样高精尖人才的推动下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三、坚持发展职业教育,职校和大学齐头并进。说句实话,有些人善长搞学术科研,有些人善长组织领导,有些人动手能力强,善长修理器械。这说明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以要物归其类,让他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这要求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让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去从事蓝领工作时,同样有高收入,有较高体面的社会地位。
哎呀,说了这么多,突然看到一批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从楼下街道走过去,把他们幼小的身体压得佝偻如老头老太时,我哑然失笑,原来我又把自己当成国家教育局官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