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看见穹顶的价值

来源:东饰资讯网
《穹顶之下》柴静自费雾霾深度调查

担白的说,于对柴静,我并没有明显的喜恶感。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就算是今天很多人在讨论她,讨论她最新的《穹顶之下》,我仍然是一样,没有任何喜恶感。看过她的一本书《看见》,从那本书里看到了那些平常的事情背后的故事。不论真假,从文字及故事本身,我看到的是她对外界与人不一样的视角和思维。

《穹顶之下》与《看见》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在《穹》里看到的东西,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看到的,她只是通过记者的职业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以支撑结论的数据与资料。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数据、资料,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另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她看到了,然后她尝试着去推动一些东西的改变。

其实昨天就看到了关于柴静这部纪录片的信息,但是没有在意。不过柴静、自筹100万、雾霾这三个词组组合到一起产生的化学效应,让这部记录片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的微信朋友圈。朋友圈里,大多数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讨论都集中在了柴静做这件事情的价值,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可柴静的这个行为。也有人质疑她的出发点,以及在这部超过100分钟的纪录片里的广告的行为。仔细看了简书里出现在首页里关于《穹顶之下》的文章,似乎大家关注的焦点也差不多是在这些方面。

从这部纪录片的价值看,不管它是否能影响到普通人,也不认为会对决策部门产生巨大影响,而马上改变在环境保护上的决策。但是当她用自己的调查得到数据、资料来证明了一个可能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问题后,她的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并不是最后那个“12369”(且不管是不是如她所说,打了电话就会有结果),而是她在尝试让我们人知道有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去尝试一点一点的推动。虽然就像朋友圈里有人所说的:“有些东西,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就像三代和三年的差距”。是的,做这件事情很难,但是不能因为难,而否认这样做的价值,那样是不公平的。即然这样做有价值,那么就这部纪录片,以及柴静想要实现的价值。

从出发点看,不管是柴静在纪录片中说的:想给孩子一片更好的生活空间,还是借以新闻调查的名头来炒作,又或者她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博名、赚钱。这个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去做的这件事情本身。很多时候,行为比出发点更应该让我们去接受。好的出发点,不一定会有好的行为,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不好的出发点,只要行为是正确的,只要最后的结果是有价值的,为什么一定要去否认呢?

而纪录片里植入的广告,我不反对这种行为,虽然是否有自筹100万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这100万就是广告赞助商提供的),但是不能要求一个记者非要自己掏钱来完成这件事情,她通过广告赞助商活动调查需要资金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就算是她通过这个调查项目赚钱了,也没有什么好反对的。谁说公益就只是付出,如果能把环保行为商业化,通过商业的手段更好的保护环境,或许真的可是成为一个更好的环保模式。

我相信在她之前,在这部纪录片出现之前,还有更多的人发现过同样的问题,网络上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调侃,“APEC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不过,大多数人没有她那样大的影响力,而有影响力的人却不愿意就这个方面去影响更多的人。所以,讨论只是讨论,调侃也仅仅是调侃。柴静用她的影响力,来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所引导的社会反响更加明显。不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不管需要多久才能做到她在《穹》期望的那样的生活环境,起码今天多了一个推动的因素。

我在读她的《看见》里关于卢安克的故事时,感受最深的一点:有一些事情本身并不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同,而对于拥有这个理想,并去执行的人,过程就是人生的最大价值。所以在我看来,《穹顶之下》以及柴静的行为的最大价值就是:她看见了,而且说出来了,她思考了,她尝试着去做了。她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她的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