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如果父母塑造了孩子,谁塑造了父母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一个人闯红灯、插队是因为素质低劣吗?“走后门”和“贪赃枉法”是因为道德败坏吗?不懂说“不”是天性懦弱吗?至于父母,逼孩子吃饭穿衣是因为无知吗?逼婚逼孕是因为无聊吗?要求孩子听话是因为自私吗?如果说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质量,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在“父母即命运”之外,是否有一个更为强大的命运之手在摆布着这一切呢?《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一种隐形的力量,设计了我们。

这本书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推荐的,其中的很多观点在武老师的文章中也有体现,其作者孙隆基,历史专业出身,一生辗转于大陆、港台、美国的多所大学求学和任教,现已年逾七十,定居美国。该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纵横中华三千年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中国的人、社会、国家是如何在一种极度稳定的文化结构下塑造出来的,而这种文化结构又是多么的自洽和顽固,以至于一切企图冲击它摧毁它的努力,最终都被它转化成了自我强化的力量。如果说“发展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法”让人明白自己是如何被父母塑造的,为“父母皆祸害”小组圈粉无数,那么《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就是这个小组的解药。如果你已经意识到“父母即命运”,从而怨恨和指责家庭教育的种种失误给你的人生带来了诸多痛苦,那么这本书是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告诉你,你被养育的方式已沿用千年,早已形成了集体无意识被一代代机械贯彻。认识到这一点,将使你对自己的看法更上层楼,你将放下心中的怨念,理解并谅解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从而接纳自己,接受命运,为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的人生提供可能。因而,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当下的国人,尤其是肯于对自己负责,希望活出生命价值的人,意义深远。

该书的内容涵盖个体、集体、社会、国家,一路谈到内政和外交,由于本文着眼于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将着重提炼“人”的部分,其他内容简写或不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书。

一、中国的“人”是什么

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是明确的:“仁者,人也。”其中,“仁”从字形来看就是“二人”,也就是说,至少两个人才能定义“人”,“一个人”是不能存在的,因而中国的人伦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只能存在于关系之中。这就是“单身狗”为长辈们所不容的原因,单个的人对他们来说意味着随时可能消亡,缔造“夫妻关系”才能让这种缥缈不安确定下来,三口之家当然就更稳定了。

“仁”的另一层含义是“仁慈”,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他对别人的仁慈和照顾。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方提供“身体”,另一方提供“心”,用这个“心”去关照别人的“身体”,这个人才称之为“人”,反过来也一样。如果这个“心”关照的是自己的“身体”,就是一种“利吾身”的不正当行为,即“私心”。所以我们就明白了,当父母长辈过度关心我们,甚至达到了侵犯个人隐私的地步时,只不过是他们在文化的熏陶下,无意识的刷存在感罢了,他们的词典里根本没有“个人疆界”这个概念,一旦划清界限,人就不存在了嘛。

同理,一个不会拒绝的人,无非是因为要践行“仁”的法则,不去帮助别人,就是“不仁”,那还是人吗?因此,有些人甚至不惜触犯法律也要给别人行以方便,在钱权交易之外,也是一种对文化缺乏思辨的盲目臣服。

二、中国人的“心”和“身”

中国人的“心”是“仁”的工具,它将知性和感性揉在一起,包含了感情、思想、判断、意志,乃至道德,就是没有“灵魂”的位置,甚至在整个文化中也找不出描述“彼岸思想”的宗教观念。人们总说“中国是没有信仰的民族”,这个“信仰”是指灵魂认同的对向,信基督的人想的是“救赎”,佛教徒考虑的是“来生”,但中国人唯一关切的是“今生”。外国人参观完中国的古刹名塔,无不惊讶于中国人的现实,竟然直接跟菩萨要这要那。

“心”仅仅是个工具,“身”才是中国文化亲娘生的娃。老百姓的生活意向是一个“养”字,管理者们的大同理想是“普天之下皆有所养”。道家研习养生术希望肉体长生不老,儒家通过生儿育女求得生命延续。老子告诫统治者,对百姓要“虚其心,实其腹”,连孙中山也认为:“共产主义就是民生主义。”

在汉语中,称自己是“自身”、“本身”;称人生为“终身”;生活目标是“安身立命”;背景叫“出身”;践行原则叫“身体力行”;追求成长叫“修身”;扭转败局叫“翻身”;奉献叫“献身”;奉献大了就是“舍身”;领悟叫“体会”、“体察”,等等等等,可见一斑。中国文化对“身体”的厚爱,连舶来的词汇都不能幸免。以前我听说“人身攻击”,指的是被人造谣污蔑或损害名誉,一直费解,又没打人,怎么就攻击身体了?现在才明白,这是中国文化以自己的偏好对西方的“人格攻击”一词进行了改造。当然,说它是误读也行,因为个体的“人格”问题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件麻烦事儿。

“人是铁,饭是钢”,什么事儿都诉诸“身体”的习惯自然引出了绝无仅有的“食文化”。中国人相信“民以食为天”,中餐馆开遍了世界各地,中国人也成了当之无愧最会吃的民族。这一点在汉语中的表现也特别突出:吃亏、吃苦、吃瘪、吃得开、吃不开、吃人、吃里扒外、食古不化、不吃那一套,等等,什么都能和“吃”联系起来。不仅以“吃”作为修辞比拟,中国人是真吃的,无论是民间婚丧嫁娶还是官方往来,无不吃饭或宴请,这种氛围一度令初到中国做生意的老外叫苦不迭。2009年上映过一部葛优主演的电影《气喘吁吁》,大篇幅刻画了这种文化冲突。

三、中国人的“人格”

由于自己的“身”不能自己做主,要拜别人的“心”去照顾,中国人的人格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他制他律。”由于人格的发展规律是从儿时的“他律”逐渐过渡到成人的“自律”,中国文化这种“终身听命于他人”的倾向也可以解读为“儿童化”,也就是要求人一辈子像孩子一样“听话”,不要发展出自我管理的内省式人格。

这种“儿童化”的人格势必带来一些问题。其一,自我压缩,即使面对别人客观的称赞,也会报以否定式的自谦。其二,不敢为天下先,信奉“出头的椽子先烂”等保身哲学,害怕创造性受到惩罚。其三,没气场,一个“他制他律”的人格在面对“独立自主”的人格时必然感到自卑和羞耻。其四,重“面子”轻“里子”,将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行为的法则和标准。这些“自我矮化”的问题甚至催生了“弱者文化”,创造出了大量“以弱胜强”、“以寡敌众”、“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兵法和处世之道。如今经常被诟病的“你弱你有理”的社会现象,正是老一辈持有的“弱者文化”和新人类信仰的西方“强者文化”的正面交锋。同时,不发展的人格也导致了平均主义、攀比、嫉妒等心理问题的普遍化。

另外,“儿童化”倾向下构造的代际关系,导致父母认为“你年龄再大也是我的孩子”,因而插手你成年后的个人事务是理所应当。同时,这又与“食文化”形成共谋。在为数众多的家庭中,父母仍然强迫自己的成年子女“多吃”,害怕他们营养不良,却无视当代社会审美,也从不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体型太胖而缺乏异性吸引力。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儿童化”倾向,中国人的“性”也出于一种不发达状态,个体除了被看做生育的工具以外,是不提倡具有性的吸引力的,以至于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在这个理应负起教育责任的领域也是讳莫如深。

可以说,“他制他律”的人格导致了各种各样不成长、不成熟的个人状态,也达到了一种唯命是从、便于管理的效果。

然而,硬币总是有另一面的。一个“他制他律”的人,在生活的整个方面,可以被外来的压力弄得毫无个性,凡事逆来顺受,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但是,却仍然总会存在一些外来纪律达不到的角落。这些角落,自己从来也没有学会如何去控制。而且,既然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也不用去想到自我的形象。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没公德没素质的行为,不仅是由于个体疏于自我管理,恐怕他们从来没意识到人需要自我管理。

四、中国文化结构下的社会和国家

滴水藏海,中国人的个体状态也能够映射出集体状态,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而国家是一个“心”,中国的社会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国家责无旁贷的管理着社会。

自古以来,“帝王之术”都是统治者施政的必备技能,而帝王师们是非常敏锐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老子当年就献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也就是说,要向老百姓灌输“怕死哲学”,才能用“死”去威吓他们。这种统治理念与文化中“身体化”倾向很难分出因果关系,它们互相增益,相得益彰。其结果就是,百姓最关心“活得久”,谁给饭吃就拥戴谁,在“不知民间疾苦”的暴君和千方百计解决“吃饭问题”的圣主的不断交替中,帝制得以稳定传承三千年。

五、中国文化结构究竟有多么强大

举三个典型例子。

其一,当年佛教趁着社会动乱之际传入中国,企图传播它的“彼岸思想”。中国人在佛学基础上发明了“禅”,主张到日常生活中体验佛法,直接废了“彼岸”,而那些不参禅的人,却和佛祖缔结了“经贸关系”,跪拜的目的是要平安、要发财、要子嗣。

其二,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源泉指导中国人推翻帝制,走上了“当家做主”的道路,但是建国后,社会践行的是“集体主义”,宪法中甚至明确写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要求,这与马克思倡导的“个人的充分发展”相悖,更像是中国文化的借尸还魂。

其三,“五四”是一个在外来思潮激荡下产生的时代,革命胜利后,领导人希望将这种动态的文化习惯制度化,发动了“文革”,目的是“激荡人心”,但是运动失控,从“动”变成了“乱”。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异见者一旦发言,就会被关心他的人劝告“小心授人把柄”,可见中国文化见招拆招的本事。

孙隆基先生在全书的最后写道:“在本书里,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它被放置入一个由他人缔造的‘现代’世局中,一切条件对它来说都是不利的,原来衡量它的所有标准也都是异化的。但这个‘现代化’该不断被重新定义。中国文化的‘文法’规则能否在新的世局里创造出簇新的佳词妙句,我们将拭目以待。”

至于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也无须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和批评,这本书的视角恰恰是“去道德化”的,仅仅是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民族文化是人的第二套基因,我们以及我们的父母乃至世世代代,无不是这套文化系统的产物。因此,想要突破它,其难度无异于“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起来”。但是,“思想”的神奇之处正在于它能“研究它自己”。认清自己的来路,从而主动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未来,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是每一个自我实现者的必经之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