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被嫌弃的苔丝的一生|读《德伯家的苔丝》

来源:东饰资讯网
电影《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虽是个天真烂漫的农家姑娘,但作为家中的长女,她必须担起家庭的重任。在家中的最后一点财产——老马“王子”也丧失了的时候,苔丝不得已踏上了寻找本家之路,以希求得救济。不想那本家竟是冒用“德伯”的姓,而男主人又是一个好色之徒,单纯的苔丝正如“羊入虎口”,惨遭失贞。回家以后,苔丝不仅遭受着世俗眼光的冷酷评判,还被父母不断嫌弃:他们哭,不是哭女儿的遭受的苦难,而是哭自己的名声受了损,哭家中唯一能帮忙的劳动力也失去了价值。等到苔丝出门工作,好不容易收获了爱情,却又因她坦白了自己的失贞,而遭到爱人克莱的抛弃。后来,那位曾欺骗她的“德伯”先生又来纠缠,软硬兼施地逼迫她嫁给自己。直到克莱回心转意来找她时,苔丝才意识到自己再次被骗,终于崩溃。最后,她亲手杀了德伯,在这种自杀式的谋杀中终结了一生。

苔丝这令人唏嘘的悲剧的一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父亲约翰受世俗虚荣的诱惑与挑拨,想让曾是贵族的“德伯家”重新显赫,意图攀附本家,间接导致了苔丝的悲剧;第二,苔丝从小受教会思想的浸染和洗礼,明白贞洁对女人的重要性,因此久久不能从失贞的罪恶感中解脱出来,这直接导致了她在与克莱的爱情中的卑微与懦弱的姿态;第三,拥有自由进步思想的克莱,虽终其一生在与腐朽的教会思想作斗争,自己却也没能逃脱封建礼俗的束缚,认定了失贞的女人就是不洁的女人,是爱情的骗子。

苔丝

在全书中,让我深受震撼的并非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残忍压榨,而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人内心无奈而痛苦的挣扎。苔丝的父亲约翰原是一个本分老实的庄稼人,日子虽清苦,倒也勤勤恳恳,并不抱怨。直到他得知了自己的贵族家世以后,世俗的虚荣心便开始作祟,他自视甚高,不再出去工作,而是把家里仅剩的积蓄都拿去喝酒,和酒馆里的人吹牛。后来,无论是女儿的失贞,还是因租金到期被赶出家门,他都以一个酒鬼的形象示人,家中的变故似乎已与他无关,他永远地活在自己臆想出来的世界里。直至临死前,他还做着这样的幻想:“我正在这儿琢磨,要给英国这一带的老博古家每人都寄一封信,叫他们捐一笔钱来养活我。我敢保他们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件该办的事,是一件很有浪漫意味、很有艺术风度的事。”真是可笑可悲。然而在我看来,他的醉酒,无非只是在掩饰内心的挣扎:他明知自己不可能成为贵族,然而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却在逼迫他一直做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苔丝,在与克莱这段“真正的”爱情中,虽遭暂时的打击,但仍有多次机会能够挽回:如在和克莱坦白以后,她可以解释自己的困境,甚至以进步的思想据理力争;在克莱栖居国外期间,她可以写信表达自己的爱意,以真心打动爱人;她可以直接去找克莱慈爱宽容的父母,借助长辈的力量挽回爱人。可是,每到这样的关键契机,苔丝都退缩了。她的内心极其渴望爱情,但她总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爱人才是受害者,自己不该有更多的非分之想,只能默默地等待。而等待的结果,自然是悲剧。

克莱,作为全书中最大的矛盾体,也免不了激烈的内心冲突。他虽憎恨教会的虚伪腐朽,不屑于名位与财富,是民主自由的化身,但女子的贞洁,于他却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对此,书中这样解释:“他的爱情里,精神的爱对于肉欲的爱;他爱起人来能拼命地爱,但是他的爱情却偏于理想,倾向空灵,是一种细腻温柔的情绪。”他理想的爱人是完全纯洁的,而这种纯洁是囊括了整个身心的,只要有一点瑕疵,他都无法忍受。尽管如此,他对苔丝的爱常常占了上风,好几次他一度放弃了分手的念头,想要回到苔丝身边,但那“冷酷坚定的主见”一次又一次地阻挠了他:“固然不错,苔丝很爱他,但是事实本身却依然没有改变。如果他起初没错,那他现在也不会错。”

这种主见正是根植于克莱内心的封建思想,它使克莱虽“极力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的时候所受的训教,还是成见习俗的奴隶”。不只是克莱,包括约翰,苔丝,以及当时的人们,都是这种思想下的受害者,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而这种思想的可怕之处,就是其潜在性,如“温水煮青蛙”,令人感觉不到它潜在的危险。

令我感叹的,是如今的人们依然没有脱离这样的危险。书中的克莱,以现代人眼中,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有严重处女情结的“直男癌”患者。所谓“直男癌”,就是对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时时流露出对他人的不满,并略带大男子主义的人的一种蔑称或调侃。一般而言,“直男癌”通常比较自以为是,并伴有漠视女性价值、物化女性的言行。然而,又是什么造就了“直男癌”?直男癌们对女性的苛刻与淡漠,是否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贞洁观的影响?除了“直男癌”,时下流行的另一个词“剩女”,事实上也是对女性的道德捆绑。尽管许多现代女性都渴望独立,渴望真正的爱情,并由此萌生出“女权主义”及“独身主义”的潮流,但一旦超过了所谓的“适婚年龄”,她们几乎都变得惴惴不安,对“剩女”这个词格外地敏感起来,不自觉地开始寻找伴侣。所谓“没有适合结婚的年龄,只有适合结婚的爱情”的誓言被她们抛之脑后,而这正与世俗的观念不谋而合。

无论“直男癌”还是“剩女”,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旧时思想的浸染,因此,最可怕的并非人心,而是那句时刻在人们内心回响的话:“你有罪”。

苔丝
“她站起身来,把身上抖了一抖,往前走去,那时候其余的人都还没有动。
'我准备好了,走吧!'她安安静静地说。”

苔丝最后奔赴死亡的画面,出奇地平静,却震撼人心。掩上书卷,眼前仿佛浮现出苔丝单薄瘦弱而孤独决绝的身影,不免一阵心痛惋惜。我知道,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成功的逃亡者,但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发现者、改造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