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腾讯弹出的窗口,才知道柴静沉寂许久之后,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中。
诚然,从03年SARS的报道开始,她开始逐渐走进大众的世界。接下来一系列的报道,确实为其带来了一系列的名利。但是反过来想想,有谁能够深入第一线,在那个医生自己都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下,还会去坚持报道。我所知道的另一个有如此胆识的是闾秋露薇。
有哪位公知是在这个纪录片出来之前,公然站出来说,所谓的环境污染纯粹就是扯淡,因为谈环境保护没有任何意义。在环境这么差的情况下,我们的人均寿命已经空前提升,那么环境再提升的话,我们是想要成仙的节奏吗。
《罗辑思维》所谓的理性乐观派是从整个历史长河来证明当前某一个时间内的困境,最终都会被社会的进步所解决。但是《穹顶之下》所疑问的是当下我们遇到种种问题,我们当下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好。正如纪录片里说到的:说实话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
说实话,个人认为,这个纪录片的本身确实会带给人一种悲观的色彩,但是从内容而言,没有任何的煽动情绪,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探究雾霾产生的本质。它没有对未来,有任何哪怕并不悲观的预测,而是用一个个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
说到解决问题,当中无可避免的提到了法律的问题,说到法律无非就是立法和执法。从立法的角度而言,中国的立法本身就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一点,前段时间被很多人调侃过的所谓“有关部门”就是个典型案例。至于执法问题,不否认有许多“有关部门”存在不作为,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就是,很多有关部门本身很尴尬甚至很愤怒。正如里面那句:你们有这个义务,但是没有这个权利。
纪录片里多少会有一些数据,那么也就进而会产生一些所谓的结论。这些结论的由来一般都是已经被证实了的历史或者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从片尾那一排排的学术支持的单位就可以看出来,单纯就纪录片的求实精神而言,都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来看看,所谓的我们能做些什么。纪录片里很明确地说道,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能”,没有对其他人做任何要求。这里面,没有很泛泛而论的说我们国家应该怎样怎样,或者是因噎废食,一刀砍,关停污染企业。
纪录片一出,各种声音都有,褒贬不一。
但是某些公知,却是已经到了无耻的地步。为了说明柴静的纪录片其实质只是为了其个人的利益或者更直接的说是在危言耸听,甚至能挖出柴静本人的各种花边八卦,以此来怀疑其本人,进而质疑其纪录片的动机。我想这一点,或许纪录片里面也有一句话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不想过多的评论这个纪录片的意义,只是觉得它多少能引起一些思考。
201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