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皇极何以成为国是

来源:东饰资讯网

所谓“皇极”,大约是在孝宗晚年大更改构想中取代“国是”概念的一个特殊说法。它源于李心传的一篇跋语:

然《经》所谓“皇极”者,非此之谓也。盖“皇”者君也,“极”者至也,言人君之身,举极致之地,以为天下之标准,周公所谓“以为民极”者是也。自汉儒误以“大中”二字训之,后世因之,遂以为含容姑息、善恶不分之目,如曾布之“建中”、王淮之“皇极”,皆是也。

皇极在王淮执政期间发挥着国是的作用,类似的还有曾布期间的“建中”,蔡京的“绍述”亦都是国是的名目,起着国是的作用。具体到王淮执政时期,他取得相位是因其符合当时所需之安静国策,失去相位是因孝宗改弦易帜决意放弃安静原则。然而何以此阶段的国是会以皇极为名目呢?

《尚书·洪范》中对何谓“皇极”有阐述,概括言之,皇极所陈是天子或王怎样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秩序。

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

对此时人通过汉唐注疏来理解,因此,孔安国的《传》和孔颖达《正义》实比原文更重要。 “皇极”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被孝宗、高宗,官僚集团和理学集团各方认可,并能够视之为国是,从中可已看出。

一方面,均以“大中”释“皇极”,认为旨在追求均衡与安全,强调“安中之善”,这一点符合高宗的“安静”政策,也符合王淮执政理念“示之以静”的中心观念。

另一方面,“中”亦有消弭朋党之争的要义,此为孝宗深恶。王淮执政更是强调“不合于中,不罹于咎”的人可以“取其所长,弃瑕录用”,在用人政策方面,符合官僚和理学集团双方的理念和诉求。

此外,《传》和《正义》都强调“中”可以发挥积极进取的力量,因而,孝宗的恢复之志可以在此暂时得以安顿,高宗坚忍之态也与之呼应。这样,无论是高宗还是孝宗或者王淮都能在“皇极”的概念之下找到他们需要的意识形态的支持,他们在这里达成了一个互相默契的妥协方案。

关于皇权与皇极的讨论,余先生经过缜密分析,得出三点意见,概述如下:

1、皇权有其内在变动的轨迹。皇权是整体政治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力发动的源头,他绝不是孤立存在,也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他的重要性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皇权自有其内部结构和动态,不单单只是皇帝的权力,他包括参与皇权运动的各个方面的力量,比如新旧皇帝、皇室成员、宗室、外戚、宦官近幸等等,我们在研究皇权的时候,在研究历史事件的时候,不可忽视和偏废这些因素。朱熹对他所处的末政时代的理解:“乾坤归独御,日月要崇光”是非常深刻的观察。

2、对于皇极的研究,其关键并不在于这一时期的国家政策究竟是什么,而是通过确定所谓皇极这一概念的实际内涵,来理清从北宋到南宋政治文化传统本质上的一致性,孝宗末年,围绕皇极的讨论,对皇极这一概念各个政治集团不同的理解和取舍,深刻说明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状态,也预示了他们共存共灭的最终结局。

3、宋代理学家最引人注目的“得君行道”的起始就是皇权作为权力源头的地位,而他的幻灭亦源于此,“行道”之“君”之难得和皇权的内在限制是不可忽视的两大因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