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引爆学习圈的跃迁解读,如何借势?》

来源:东饰资讯网

【1】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获得百倍收益的关键,并不是百倍努力。每个时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撬动自己,实现跨越式的成长。

这和《荀子·劝学》中所说的是一个道理: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古人尚且知道善假于物,我们又怎能落后呢。

下面请看善假于物第一招。

【2】改变认知: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

请看书中的一个例子:

我家到最近的书店步行大概要30分钟,而我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查阅同一本书,大概只用5秒钟。5秒和30分钟的区别,就是这20年来信息调取速度的差距——360倍。

这样快的调取速度,使我非要记住某个知识点的必要性大大降低——我只需要记关键词,而不是具体内容,这样能让我的记忆量变大很多。

如果今天还把注意力花在如何读100本书,并且尝试把它们记住上,就好比一个人非要背下整本电话簿才开始拨电话。

智慧不等于信息,记忆应交给电脑。

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

信息时代的必需技能——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在书本稀缺的年代,把知识放到脑子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一个知识在网上很容易获得的年代,再去全部记住就是犯傻了。

因为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记东西的。

在过去,一个人博闻强识会是一个极强的优点,而今天,擅长用搜索引擎的人才是高手。

【3】什么是跃迁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记住知识”的方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而就是在近20年内,新的认知方式突然成为主流,这种变化是不连续的、跳跃式的,就像电子从一个能量级吸收能量,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级。

这种突变式的进化,我们就称为“跃迁”。

科技、社会、文化的跃迁,必然会带来认知、思考、竞争力和人生观的剧变。这种变化每个时代都在发生,近200年尤甚,未来只会更快。

远的有马车夫因汽车被淘汰;近的有打字员因计算机被淘汰,传呼机被手机淘汰;更近的有报纸被公众号淘汰,胶片技术被数码摄影淘汰;身边的有人工智能击败人类围棋手,大数据让高盛金融分析师下岗……

这是一个与过去10年玩法完全不同的时代——如果我们还顶着从非洲大草原进化来的大脑,装着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操持着过去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也许还能蹦几年,但长远来看注定被淘汰。

1825年火车刚刚试车成功的时候,这个又笨又大的铁家伙遭到的冷眼绝对比赞扬多。每次火车开出的时候,总有很多农场主驾着马车和火车赛跑,每每都能把火车比下去。比完后马车主在酒吧举杯相庆,一起调侃火车。

近200年过去了,再也没有比火车快的马车,因为火车的内在结构更合理、更开放,也更加能迭代。任何伟大而卓越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喝彩少而冷嘲多,为大部分人所不解。

同样,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永远是小部分。他们理解世界的趋势,了解科技的力量,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快的迭代速度,即使短期笨拙,长周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可怕的不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可怕的是优秀的人方法论比你正确太多。

这些人就是时代的高手。

【4】总结

电影《星际迷航》这样描述星际航行原理:飞船加速飞离地球后,就不再依靠自身的燃料,而是依靠星球间的引力在飞行,利用星系间的“引力弹弓”,把自己发射到一个又一个新方向。这种情况下,自身燃料只用来调整自己的角度,这样飞得最快,最远,也最省力。在某些时刻,甚至可以利用“虫洞”来穿越空间。

个人发展是一样的,个人的命运并不是一条孤独的航线,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缠绕在一起。一开始你应该通过努力和精进达到“逃逸速度”,然后应该切换思维方式,利用平台和系统的力道,撬动自己去更远更好的地方。

没有一个人是仅凭努力、天赋、机遇而获得巨大成功的,跃迁式的成功都是利用了更底层规律,激发了个体的跨越式成长。

在今天的时代,基于个体的精进太慢,只有借势跃迁,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速度。

扫码加入饭团,一起跃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