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沉迷学习-优化信息来源 2011-4-26

来源:东饰资讯网

现如今了解信息的渠道太多了,我深感不有效的整理自己接受信息的来源,我必将陷入不停接受信息而无法产生思考的局面。

 比如我如今做化工行业,化工原料属于大宗商品,收到政策,宏观局势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信息接收机制,就会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我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去整理这些我所获得的信息,而是要去整理获得这些信息的渠道。


一:数据-智慧模型

关于信息的概念,下图大家并不陌生

数据-智慧模型

举个栗子,大家每天看新闻,新闻基本上就属于数据和信息,而深入的访谈节目,则可以接触到他人的知识和智慧。

二:获取信息的原则

至于如何选取这些从数据到智慧的渠道,需要大家自己不断的留意新的和剔除旧的,我想分享一个原则:

不要不舍得为一些好的信息付费,也不要犹豫剔除一些低质的信息来源。

1:时间

以前写论文的时候,我和彭彭同学有过一番讨论,到底没有必要为网上能免费找到的信息付费。当时我没有想到其实有个很重要的论据能够支持我的立场,那就是,为了检索信息花费的时间成本远远大于所付费用。如果说时间成本在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感触,那么步入社会以后,每个人都应该能清楚的计算出自己每一秒的价值。

更何况错误的决策来源于错误的信息。免费信息虽然打哪儿都是,但其公信力却远远不如正规渠道,且不说万一被错误的信息所左右,作出了囤积食盐这样的举动来,损失可就大了,即使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信息去辨别真伪,所付出的成本很得不偿失了。

2:观点

另外一点就是,数据,信息,知识,都可以有真伪,但是智慧是千差万别的,难以分出对错。所以在接收不同学者的观点时,自己要多思考,绝对不能人云亦云。

比如我比较欣赏的王牧笛和郎咸平主持的财经郎眼,观点和特色都很鲜明。这样我的观点,就很容易受到这档节目的影响。但是如果我完全拿节目里的观点来代替我的观点,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看看可以,但自己的想法比所有专家学者的想法都更重要。

三:我的信息渠道

另外说到此处,我就抛砖引玉的介绍一下自己的整理信息渠道的方法。

1:财经新闻

首先是我向公司前辈LN学的,每天早上都在起床的时候打开中央二台。然后伴着财经新闻洗漱出门。不过我做的更彻底,我把电视调成只有新闻台和财经台两个台,一般只看财经,财经广告的时候才调到新闻,要是都没有值得看的就静音。

比如第一时间,对话,联系,经济信息联播,经济观察,经济半小时。

要问为什么只是央视的,因为我可怜的电视只能收很少的台,连CCTV5都没有,其他的节目只能去网上看了,比如优酷的财经类视频。

2:讲座+教程

而下载也一样,看见资源先下再说,因为和读书一样,等到哪天等到突然想要的时候,就能即刻取出来看,在自己最有兴趣的时候去学习这个知识。

3:报纸期刊

第三个就是报纸期刊的订阅,我现在看的报纸已经换过好种了,现在锁定在周报《中国经营报》。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方法论,观点和知识,我会把内容裁剪保存下来。

另外一个就是只有在邮局订阅才有的期刊,关于我所感兴趣的化工类,营销和管理类的,我都会去一一订阅一个季度或者半年来看看效果,诸如《中国石油石化》,《上海化工》这样的期刊已经被我锁定为长期订阅刊物。而《中国塑料》,《橡胶工业》这样的我实在看不懂,所以从里面找了找客户信息就PASS了。这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4:资讯网站


我这里的一些信息来源虽然不多,但基本占据了我所有的渠道,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有更好的信息源,就要懂得舍弃旧的。如果一昧不加取舍的接受信息,只会变成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庸人。我也希望有机会看到日志的高手能够提供一些好的信息来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