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6-1230,20190205晚间看完。
阅读目标:
感觉像是几米的创作笔记,想了解他创作过程中的故事和心理活动。
我的疑问:
那些美妙的图画,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简短却发人深省的文字,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一个创作者,必须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又画又写,并且持续不断?
【阅读提炼】
1.多年广告经验和训练,对后来插画工作的帮助很大。广告设计:用具象画面去表达抽象概念,在处理议题性文章时快速抓到切入点。除了为文学性文章画图,必须依赖个人的感性和敏锐度。
2.对插画家和儿童绘本作家的崇拜原因,是他们的创作观点,以及强烈的人格特质。创作不单纯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的“思想”。
3.后来生病的经历带来的感悟。生命变化太快太残酷,来不及准备,也无法预料。所有的美好都在当下。被病痛折磨的时光让他变得感性而敏锐,很多平凡小事变得重要,很多非凡大事又变得无足轻重。
【实际运用】
1.《森林里的秘密》创作源于一幅插图,反复看,隐约感觉画里有故事。然后带出一连串问题,然后故事开始一一展开。联想的能力,面对一幅图,然后用提问不断带出新剧情,创造新的故事。
2.关于作品的疗愈自我作用。举了村上春树的例子,伟大的艺术家都能把创作和人生合二为一。创作是自我疗愈的复杂过程。所以,重视写作或者绘画,因为它不仅能治愈自己,也许也能疗愈读者或观赏者的心灵,因为了不起的作品,都能发掘人类共通的情感。
3.无论对于困难还是疾病等挫折,都努力正面去思考,比如可以带来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激发人的潜能。
【下一步行动】
1.认真去看一下几米的作品,如《向左走向右走》,寻找生活的细节,体会时间和温度是如何暗示主角们情绪的波动。《地下铁》,借助盲女的故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看他如何用几何图形切割画面的空间,学习他如何为图像增添韵律感,此外还要多临摹几米作品,很多小画构图等方面都很有趣。
2.以后画画配文字时尝试用朗诵法写下文字,将文字想象成电影字幕,而声音是独白。也特别适合写旅行手账的文字。
3.几米的创作灵感很多源于自己的女儿,我也可以从身边人身上汲取养分。
【每日一句】
原理作品可以流传到很远很远,去到一个想象不到的地方,把感动的力量扩散,然后,作品所得到的鼓励,又会回来感动创作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