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分钟的单色调纪录片,不管演讲的人是谁,制作团队多么精良,演讲主题多么深刻迫切,我依然想象不到我能一分不落的看完,果然,28号上午片子一出来的时候我只看了5分钟,实在太心痛我们生活的这片现实环境了,还不如索性不看,再蒙蔽自己一会儿,更何况如果有“干货”,一定有媒体会整理出来。
到28号晚上,我在同学群里看了几张图,观众席上频频闪过熟悉的面孔,能从片子中看到熟人自然会兴高采烈的热议一番。
昨天下午,当我再打开微博、朋友圈的时候,最初单纯的集体视频分享,雾霾大讨论变成了对演讲者个人的指责+片子动机的猜疑+各种边角料的编造和八卦。带着疑问和铺天盖地的质疑,我又一次打开了网页,这次,我决定把它看完,以自己的观点评价这部24小时点击过亿,两三天的时间就影响3亿中国人的调查视频《穹顶之下》。
对于我这个不是专业研究环保,甚至对煤炭知识都仅仅局限于知道煤价涨落的普通人来说,片子最大的作用就是科普:看完了片子,我错时感觉到了当年隔壁院子一烧火做饭就乌烟瘴气的恐怖,我意识到了应该去买个空气净化器起码先保护家人和自己,我记下了12369这么一串号码能在空气质量差到无法呼吸的时候拨通,当然,对体制的改革和那个所谓的“改革开放”也不再那么无脑的一味唱赞歌。我想,这么庞大人口数量的中国,像我一样的观众太多了,抛开别的一切不谈,光从感受上讲,一个东西它占用了你的时间,却能给你带来相应的回馈,那这就可以了,何必张牙舞爪的去鸡蛋里挑骨头,何必再一次将矛盾对准一个费尽一年时间心血去做专心做一部纪录片的人,纵使有人说她太过情绪化,明明是论文的题目却做成了散文,但是如果漠不关心哪来的情绪,如果不是作为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和孩子的未来,又有谁为了公共利益奔忙一年,投资百万,起码,她这一年做了一部在中国关于雾霾讨论最全面,最通俗,影响力最大的片子,用来追问,用来警醒,有调查有数据有观点,比空喊口号强百倍。
诚然,每一个片子都有不完美,观众有质疑的权利,毕竟质疑也是一种关注,但是如果质疑来自于单词的挑刺找茬泄愤,那么,最可怕的便不是鬼神,是人心。
曼德拉说过,“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在一切的反对声中我听到的最有意思的反驳是“她曾经是个小三”,且不说这事对于不关心八卦的人来说是不是第一次听说,但是纯粹的隐私和她为公共利益呐喊似乎并不牵扯,无论她本人如何,雾霾天人人受害是事实,吸入大量不明颗粒对家里的老人小孩造成健康问题是事实,能源垄断阻碍市场进步是事实,这么多切切实实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事儿不去操心,偏偏抓着这个人不放,这个歪楼的能力也真是不敢恭维,你跟他聊环保,他给你说生孩子,对牛弹琴也不过如此吧。
也有反对的声音是这么说的,“你一个记者,报道新闻不客观中立,口口声声喊减排却买4.0排量的汽车,做个片子还非要用感情去煽动,用你的孩子来吊胃口,完全就是在利用观众的同情心”。这个亲说的也没全错,他们家的确是大排量车,可是片子里她说了,除了老人、孩子、医院,家里车都不动,的确那个小女孩望着窗外的背影那么感人,但是作为记者我不得不纠正一点,离职后,记者证是不能继续跟随自己的,也就是说柴已经从央视离职,且在访谈中也说目前没有接受任何工作邀请,那么她就没有记者证,她就不能算是一名记者,讲述故事当然没有义务按照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剧本进行。在学术批评中主张第一不怀疑对方的动机,第二不怀疑对方的智力。一个理论只接受两种形式的批评,一是逻辑批判,二是经验批判,而恰恰就是有人先怀疑了她的动机,而后还进行着非逻辑、非经验的批判,这恐怕不是心胸宽广的人理解的进步的批评。
在这个每天被打卡吓醒的时代,有人甚至抽不出106分钟去看片子,更不要说去有时间有钱独立完成片子了,有这样一部“惊醒梦中人”的片子,我们为片子点赞,为主创团队的制作点赞,为曾经的同仁的责任感点赞。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做母亲,也会做电视媒体,当灾难来临时也只能做个无力无辜的受害者,当问题出现时只能通过亲自调查和镜头剪辑来提醒观众,但是只要能引起波澜,我们就会被有人关注感动,我们就会用好手上的那点不多的公权力,只是,我们渴求那些波澜和质疑来自大脑的理性,而非心底的黑暗,能够敦促社会进步,而非让人敢想不敢言······